教育信息化助力红色教育发扬光大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中国教育伴随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回顾党领导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党的教育初心,激励我们将红色教育发扬光大。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的教育事业的初心,也是红色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的贫苦民众很少能受教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起,就竭力改变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党的一大提出“提高工人觉悟”,二大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性的法律”,主张女子也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三大提出实行义务教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1934年确立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让最广大的中国人民都能享有教育权,这是党的教育初心。正因如此,即使在革命的炮火中,中国共产党一面普及小学教育,一面广泛地开展民众教育,开展冬学运动。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教育资源无比匮乏,战士用血肉之躯保护孩子们的教科书。
  从“一无两有”到“三通两平台”,不忘教育初心,夯实教育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1]。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低于英美1820年的水平[2]。在党的领导下,经过50年的努力,实现“两基”,百年梦想,千秋基业,终于成真。仅就教育设施而言,从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到“六配套”,再到教育信息化的“三通两平台”,是党时刻不忘教育初心的过程,也是不断夯实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由于中国教育事业本身的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教育事业发展也不均衡。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为“两基”奋斗,同时又面临着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既可以扩大教育差距,也可以缩小差距。如何警惕“数字鸿沟”与“教育鸿沟”可能带来的恶性循环,而能够使之化为“桥梁”,促进教育的公平优质呢?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由1982年底的19所增加到1986年的3319所,全国中学装配计算机由150台增加到33950台。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世纪之交,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消除“信息教育鸿沟”提供了方向和要求。
  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原则和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視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国家投入3.5亿元在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的试点。为农村29229所小学和2350所初中发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边远农村中小学建设了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00所中心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室。
  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111亿元,其中90亿用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惠及8.64万个教学点、25.2万所农村完全小学,作为解决农村学生“学得好”的有效途径。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信息技术正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在资源成为引发教育变革的内生力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为此,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应用和推广“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微课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辅助手段[3]。2020年,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为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为98.7%。其中,52个贫困县已实现了学校网络全覆盖,99.7%的学校实现了百兆带宽目标。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统一为教师和学生配备的终端数量分别为1060万台和1703万台。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在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优质资源供给和教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基本形成,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启动提升工程2.0,累计培训1000多万名教师。持续举办教育厅局长和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培训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3万人次[4]。
  得益于雄厚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有效地保障了在线教学,保障了贫困学生受教育权。教育部指导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教学,支持湖北和“三区三州”等地。空中课堂每天滚动播放14小时,覆盖偏远贫困地区用户1.4亿,总覆盖人口超过10亿[5],确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功实现大规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   2021年,教育部在年度计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西北)。将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持续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深化“三个课堂”应用。
  线上线下融合,使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之成,少不了米,也少不了热源。教育过程总是离不开教育资源、教育工具的。在党的百年伟大历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红色文化,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如何发掘资源,创新性、创造性地使用资源,使每位教师能够了解、能够吸收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使每个孩子在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中获得有效资源。“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2.0为此奠定了基础,一些地区和学校,也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探索,将资源融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立德树人全过程,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
  在区域层面,可以由省、市、區教育部门来领导开展线上线下的红色教育的融合。就材料来看,江西运用信息化,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发扬红色文化优势,将红色教育做得有声有色。江西省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录制的一批“红色文化”线上优质课,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赣教云”网络平台播放,免费供全省近800万名中小学生观看。同时,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红色文化”教师培训。江西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了3期“红色文化”师资培训班,远程培训中小学、幼儿园“红色文化”任课教师3万名。但偏远农村地区红色文化课教学师资力量还是不足,为此,从2020年9月份起,全省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线上教学,选聘优秀教师线上主讲,任课教师在当地课堂作辅导解读。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动员学生在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或到实地考察,同时组织获奖学生代表集中开展线下研学,实现“线上云游、线下研学”双平台红色育人新模式。
  在学校层面,日常教育教学和专题学习活动中都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来开展红色教育。这不仅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重要,对乡村、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更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中,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形成教育资源,同时也作为交流、展示平台,做到了不忘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资源是丰富的,教育本身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在学校文化、学科学习、“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团队活动、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扬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教育,收立德树人之效。
其他文献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17年办学历史、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沪上名校。学校一直秉持“选择教育”办学思想,以“智慧选择,卓越发展”为育人目标,深化推进“套餐式課程、个性化学程、模块化实施、走班制运作、综合性评价、学分制管理”的选择教育新生态。学校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智能学习创新平台,使学生获得卓越发展。2005年至今,通过任务驱动、团队攻坚,深入推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思政课转变教学方式,开展议题式教学,这遵循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在“议”的群体性活动中深化认知、增强认同、强化体验,在议学活动中涵养核心素养.rn在2020
期刊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构建开放的地理
期刊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学生要想读懂这些地图讲述的内容,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和读图技巧。读图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地理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有些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低,更没有意识到读图能力对于学好地理的重要性。笔者在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学生具有的读图能力的现状出发,探究了培养初中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掌握读图方法  在读图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科
期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它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作为红船起航之地的学校,自觉传承党的精神根脉,将宝贵的红色基因植入校园,激励师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探索红色基因传承和弘扬的新模式。  2021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嘉兴南湖旁的红领巾献礼建
情境体验法指的是根据某一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自我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体验法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投入,能优化教学效果。  一、播放相关影像  在组织学生展开情境体验时,我常常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影片或纪录片。这样能给学生呈现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中。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问题分析,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
期刊
广州市第四中学,作为流淌着黄花岗72烈士之一史坚如烈士血脉的学校,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彰显红色四中教育的初心。学校是建国后广州市第一批社会主义公立学校,由东江纵队成员,随解放军入城并参与解放广州的潘佛章先生担任第一任校长。红色基因根植于四中人的血脉中、扎根于四中的文化中,彰显红色四中教育的底色。  广州市第四中学是“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宋庆龄少年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淬炼和沉淀了宝贵的红色资源,铸就了光荣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引入乡土地理有利于让地理理论教学更加契合实际,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将乡土地理与地理理论知识巧妙融合,将学生周边环境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同时,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践教学,让生活地理与理论地理相结
期刊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应对极端天气期间,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在线教育网络平台促进了社会稳定,全力保障了“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停课不停教”。在对学生利用在线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居家学习的研究中,本文遴选了全国21个省市级重要中小学在线教育网络平台,从基本功能和服务分析的角度梳理出现有的主要栏目及功能,并从实践的角度指出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分析线上线下融合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