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教育公平对受助者的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关系到受助者能否获得公平合理的资助,本文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解析并提出建议,为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平 高校贫困生 认定工作
公平是人们的美好追求。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可以给予不同阶层的人们更多不同的发展机会,从而改变低阶层者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并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纲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①。从《纲要》可以看出教育公平在社会公平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有利于教育公平,从而使需要资助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对待,使其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有益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社会公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对受助学生、学校及社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呈现
为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合理、公平,国家及相关部门也下发了一些关于资助方面的文件政策,但贫困生认定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主要从贫困生提供相关材料、民主评议、材料审核等方面探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不公平。
1.贫困生认定所需相关材料的不真实性和不可靠性。
根据贫困生认定文件要求,被认定为贫困生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但现实情况是一部分学生为了能认定为贫困生,能拿到助学金、得到勤工俭学的名额及其他资助,在填写材料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甚至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不是真实的,如有些学生提供的低保证及突发事件的证明材料。材料的不可靠必然导致一部分假贫困的学生变成“真贫困生”,获得各项资助,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对贫困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必然导致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2.民主评议不够客观、全面。
民主评议在贫困生认定中居于重要位置,但在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并没有按照贫困生认定的程序进行评议,有的即使依据相关文件要求评议,但在评议过程中也会有不客观之处。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贫困生认定评议中有些是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认定贫困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此项事情,班级投票看似更民主、更公平,其实隐藏着不公正之处,在具体了解中发现虽然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但也只是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更深入了解实际的贫困情况,更有甚者依据人际关系投票,在班级人缘好,得到的票数就高,人缘不好,即使贫困也不可能认定为贫困生,这种情况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二,在贫困生认定评议中,辅导员班主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很繁琐的,现实情况是所配备的辅导员少,而班级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家庭状况及在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往往被一些假材料蒙蔽,使一些假贫困生受到资助,对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的机会有一定影响,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平。
3.系、院及学校审核形式化、表面化。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最后的环节是贫困生上交的一系列材料上交到系—院—学校,经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名单。贫困生材料层层审核的目的是贫困生认定的公正、公平,使每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为贫困生解决现实的困难,帮助其渡过困难期。但在具体审核过程中,一方面贫困生材料比较多,而从事资助方面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贫困生认定工作完成的时间相对紧张,这样会导致在审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有力不从心之感,还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这些在班级已经审核过的贫困材料应该没什么问题,殊不知由于工作的懈怠没有对贫困材料进行认真检查与核对会让一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成了漏网之鱼从而成为贫困生,资助资源得不到公正的分配。另一方面在审核材料的过程中即使对材料进行审核只是查看材料是否齐全,认定贫困等级是否与贫困材料匹配,认定的程序是否规范从这些方面决定是否认定为贫困生,没有对贫困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贫困情况。这种对材料审核的形式化、表面化不利于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4.贫困生分配比例不合理。
在贫困生认定中为更方便工作,许多高校一般依据学生人数分配贫困生名额,依次采取这样的办法将贫困生名额最后下发到班级,并没有根据各院、系和班级贫困人数进行分配②。这种分配比例均等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上贫困生分配名额并没有考虑院、系及班级的实际贫困生人数,这样就会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的班级在贫困生认定时有相对的一部分学生得不到资助,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的班级在贫困生认定时少部分学生不困难反而获得资助,这就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正性。
二、贫困生认定教育公平的反思
鉴于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促进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
1.开展并强化诚信教育,落实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在高校开展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从而使贫困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在贫困生认定中一些学生提供虚假材料,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在学校会形成不诚信之风,影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不诚信的学生走入社会也会把这种风气带到社会中,对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服务社会,而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不诚信违背贫困生认定的初衷。为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趋完善,必须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到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诚信宣传,如诚信格言、诚信含义等使学生对诚信方方面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以期增强学生在贫困生认定中对诚信行为标准的衡量,其次从实践上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在班级开展关于诚信方面的主题班会,诚信模拟活动,使校园乃至班级充满诚信氛围。同时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诚信楷模,表扬诚信者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更深层次地强化诚信教育,记录下学生的诚信行为,这样能掌握学生诚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对诚信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引导或纠正,使其步入诚信轨道,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贫困生认定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诚信的种子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都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实现教育公平。 2.加大贫困生认定工作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其公平。
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民主评议中出现的漏洞及材料审核中的粗心与疏忽,这种现象导致贫困生认定的不合理,为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监督作用,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贫困生认定的疑问之处、意见及发现贫困生不真实的情况可以通过书信、电话、邮箱等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让更多学生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正,另一方面学校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更多教师积极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公开性、全面性;同时在贫困生认定中要制定惩罚制度,对一些贫困生中的虚假行为给予一定惩罚,如取消其在校期间再次申请贫困生的资格,减少评优、评先的机会或如有此行为记录到档案中等让学生明白提供虚假材料的危害性,高度重视贫困生评定的真实性,从而使贫困生的利益不受损害,对于在贫困生认定中教师的假公济私行为和不负责任行为,而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平性造成不良影响,追究个人责任接受严厉的惩罚。
3.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贫困生比例。
贫困生分配比例一般根据院、系和班级人数确定贫困生人数,这种均等的分配比例看似做到公平,但实际上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与班主任交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些班主任反馈有些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少,有些班级的贫困生相对较多,是否能按照各班的贫困生人数确定贫困生的分配比例。从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一线老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有些老师对贫困生比例的分配提出异议,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为使国家资助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使贫困生公平地获得受资助的机会,在新生报到时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收集汇总,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对特殊群体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要第一时间列入贫困群体,对贫困生数据库及时更新、调整,根据院、系及各班实际贫困情况,进行分配贫困生比例,真正使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注释:
①靖国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正[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10):4-6.
②张存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问题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参考文献:
[1]姚庆昊,邴羽冬,刘慧.论述高校贫困生认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2]黄羽,张轩辉.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
[3]钱甜甜,邓欣,吕琳.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4]朱晓军,张丽桃,孙凌,李慧.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之我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5]张存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问题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6]李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新余学院学报,2014(3).
关键词: 公平 高校贫困生 认定工作
公平是人们的美好追求。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可以给予不同阶层的人们更多不同的发展机会,从而改变低阶层者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并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纲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①。从《纲要》可以看出教育公平在社会公平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有利于教育公平,从而使需要资助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对待,使其更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有益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同时有利于社会公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对受助学生、学校及社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呈现
为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合理、公平,国家及相关部门也下发了一些关于资助方面的文件政策,但贫困生认定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主要从贫困生提供相关材料、民主评议、材料审核等方面探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不公平。
1.贫困生认定所需相关材料的不真实性和不可靠性。
根据贫困生认定文件要求,被认定为贫困生需要提供相关材料,但现实情况是一部分学生为了能认定为贫困生,能拿到助学金、得到勤工俭学的名额及其他资助,在填写材料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甚至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不是真实的,如有些学生提供的低保证及突发事件的证明材料。材料的不可靠必然导致一部分假贫困的学生变成“真贫困生”,获得各项资助,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补助,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对贫困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必然导致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2.民主评议不够客观、全面。
民主评议在贫困生认定中居于重要位置,但在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并没有按照贫困生认定的程序进行评议,有的即使依据相关文件要求评议,但在评议过程中也会有不客观之处。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贫困生认定评议中有些是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认定贫困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此项事情,班级投票看似更民主、更公平,其实隐藏着不公正之处,在具体了解中发现虽然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但也只是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更深入了解实际的贫困情况,更有甚者依据人际关系投票,在班级人缘好,得到的票数就高,人缘不好,即使贫困也不可能认定为贫困生,这种情况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二,在贫困生认定评议中,辅导员班主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是很繁琐的,现实情况是所配备的辅导员少,而班级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家庭状况及在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往往被一些假材料蒙蔽,使一些假贫困生受到资助,对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的机会有一定影响,势必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平。
3.系、院及学校审核形式化、表面化。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最后的环节是贫困生上交的一系列材料上交到系—院—学校,经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名单。贫困生材料层层审核的目的是贫困生认定的公正、公平,使每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为贫困生解决现实的困难,帮助其渡过困难期。但在具体审核过程中,一方面贫困生材料比较多,而从事资助方面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贫困生认定工作完成的时间相对紧张,这样会导致在审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有力不从心之感,还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这些在班级已经审核过的贫困材料应该没什么问题,殊不知由于工作的懈怠没有对贫困材料进行认真检查与核对会让一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成了漏网之鱼从而成为贫困生,资助资源得不到公正的分配。另一方面在审核材料的过程中即使对材料进行审核只是查看材料是否齐全,认定贫困等级是否与贫困材料匹配,认定的程序是否规范从这些方面决定是否认定为贫困生,没有对贫困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贫困情况。这种对材料审核的形式化、表面化不利于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4.贫困生分配比例不合理。
在贫困生认定中为更方便工作,许多高校一般依据学生人数分配贫困生名额,依次采取这样的办法将贫困生名额最后下发到班级,并没有根据各院、系和班级贫困人数进行分配②。这种分配比例均等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上贫困生分配名额并没有考虑院、系及班级的实际贫困生人数,这样就会出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的班级在贫困生认定时有相对的一部分学生得不到资助,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的班级在贫困生认定时少部分学生不困难反而获得资助,这就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公正性。
二、贫困生认定教育公平的反思
鉴于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促进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
1.开展并强化诚信教育,落实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在高校开展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从而使贫困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在贫困生认定中一些学生提供虚假材料,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在学校会形成不诚信之风,影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不诚信的学生走入社会也会把这种风气带到社会中,对社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贫困生认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服务社会,而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不诚信违背贫困生认定的初衷。为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趋完善,必须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到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诚信宣传,如诚信格言、诚信含义等使学生对诚信方方面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以期增强学生在贫困生认定中对诚信行为标准的衡量,其次从实践上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在班级开展关于诚信方面的主题班会,诚信模拟活动,使校园乃至班级充满诚信氛围。同时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诚信楷模,表扬诚信者的事迹,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更深层次地强化诚信教育,记录下学生的诚信行为,这样能掌握学生诚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对诚信有问题的学生加以引导或纠正,使其步入诚信轨道,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贫困生认定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诚信的种子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都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实现教育公平。 2.加大贫困生认定工作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其公平。
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民主评议中出现的漏洞及材料审核中的粗心与疏忽,这种现象导致贫困生认定的不合理,为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监督作用,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贫困生认定的疑问之处、意见及发现贫困生不真实的情况可以通过书信、电话、邮箱等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让更多学生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正,另一方面学校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更多教师积极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监督,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公开性、全面性;同时在贫困生认定中要制定惩罚制度,对一些贫困生中的虚假行为给予一定惩罚,如取消其在校期间再次申请贫困生的资格,减少评优、评先的机会或如有此行为记录到档案中等让学生明白提供虚假材料的危害性,高度重视贫困生评定的真实性,从而使贫困生的利益不受损害,对于在贫困生认定中教师的假公济私行为和不负责任行为,而对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平性造成不良影响,追究个人责任接受严厉的惩罚。
3.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贫困生比例。
贫困生分配比例一般根据院、系和班级人数确定贫困生人数,这种均等的分配比例看似做到公平,但实际上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与班主任交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些班主任反馈有些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少,有些班级的贫困生相对较多,是否能按照各班的贫困生人数确定贫困生的分配比例。从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一线老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有些老师对贫困生比例的分配提出异议,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为使国家资助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使贫困生公平地获得受资助的机会,在新生报到时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收集汇总,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对特殊群体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要第一时间列入贫困群体,对贫困生数据库及时更新、调整,根据院、系及各班实际贫困情况,进行分配贫困生比例,真正使资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注释:
①靖国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正[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10):4-6.
②张存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问题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参考文献:
[1]姚庆昊,邴羽冬,刘慧.论述高校贫困生认定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2]黄羽,张轩辉.新时期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
[3]钱甜甜,邓欣,吕琳.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4]朱晓军,张丽桃,孙凌,李慧.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之我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5]张存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问题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6]李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新余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