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一例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罕见的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漏诊,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未能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患儿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女,4个月,因咳嗽1个月,气促3天于2016年6月19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家属未介意,人院前3天咳嗽加重,喉有痰响,并出现气促,吸奶少,伴低热,无呕吐、腹泻、抽搐、昏迷等,病情加重后于6月16日到当地县医院住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治疗3天后病情无好转而转来我院。系GIPl,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2,8kg。生后母乳喂养,3月龄开始添加米糊。生长发育迟缓,4月龄不能抬头。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查体:T 38.0℃,P 160次/分,R 56次/分,身长60cm,体重4 kg。营养差,反应差,皮肤黏膜苍白,左侧面颊皮肤见红色斑丘疹,局部皮肤粗糙、脱皮,口唇青紫,肢端暖。头颅五官无畸形,无特殊外貌,颈软,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细湿罗音和哮鸣音。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不胀,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低下。人院后查血气分析:pH 6.916、PO257.8、PCO,32.3、SB-26.1。血常规:WBC 20.1×10/L、N 63.6%、L 26.1%、RBC3.86×10/L、Hbl04g/L、HCT 30.3、PLT 375x 10/L、超敏CRP>5.0 mg/L。尿酮体阳性。血乳酸7.9mmol/L。肝功能、肾功能正常。电解质:K 3.8mmol/L、Na 147 mmol/L、Cl 110 mmol/L、Ca 2.19mmol/L。床边胸片:肺部感染。
  人院诊断为“1.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2.脓毒症,3.代谢性酸中毒,4.营养不良,5.湿疹”,人院后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美罗培南抗感染、纠酸、激素消炎、鼻饲配方奶等治疗。治疗后病情渐好转,但代谢性酸中毒不易纠正,每天予5%碳酸氢钠20-40 ml治疗,4天后血气才渐恢复正常,6月23日顺利脱离呼吸机。因患儿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生长发育落后,考虑合并有遗传代谢性疾病,6月23日予干血滤纸片查串联质谱和尿液气相质谱检查。串联质谱(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报告):丙氨酸630.47(50.00-400.00)umol/L、3-羟基异戊酸肉碱5.63(0.05-0.70)umo]/L。气相质谱:乳酸55.7(0-13.0)umol/L、丙酮酸113.6(0-30.00)Ixmol/L、3-羟基丁酸185.4(0-9.0)umol/L、2-酮-异戊酸1.4(0-0.3)umol/L、乙酰乙酸14.1(0-1.5)umol/L、2-酮-异己酸2.9(0-0.8)umol/L、2-羟基丁酸6.2(0-2.0)umol/L、3-羟基丙酸7.5(0-4.0)umol/L、3-羟基-异戊酸34.4(0-4.0)umol/L。串联质谱和气相质谱检查回报后考虑有多种羧化酶缺陷症(multiple carboxylase deficiency,MCD)可能性大,行相关基因检查,在治疗肺炎的同时予生物素30 mg/d治疗,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呼吸道症状及体征消失,面部皮疹减少,于2016年7月1日出院。
  出院半个月后基因检查回报,患儿生物素酶缺乏症(biotinidase deficiency,BTD)基因测序结果:阴性,未检测到致病的基因突变。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exylase synthetase,HLCS)基因测序结果:阳性,检测到致病性的基因突变,携带c,1522C>T(R508W)纯合子突变。患兒父亲HLCS基因测序结果:检测到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携带c.1522C>T(R508W)杂合突变。母亲HLCS基因测序结果:检测到特定位点的基因突变,携带c.1522C>T(R508W)杂合突变。修正诊断为“1.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2.重症肺炎”。出院后继续口服生物素30 mg/d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患儿一般情况好,皮疹消退,体重增长至5 kg,5月龄能抬头。
  2.讨论
  多种羧化酶缺乏症(MC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疾病,是一种少见的、生物素代谢相关的有机酸血症。根据缺陷酶的不同,MCD分为生物素酶缺陷(BTD)和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HLCSD)两类,BTD的发病率约为1/61 067,HLCSD发病率更为罕见,日本曾报道HLCSD的发病率约为1/100000,我国对于该病的发病率尚无报道。HLCSD患儿由于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下降,不能催化生物素与生物素依赖的羧化酶(乙酰CoA羧化酶、丙酰CoA羧化酶、丙酮酸羧化酶及3-甲基巴豆酰CoA羧化酶)的结合,两种酶缺乏均可影响生物素依赖的羧化酶的活性,使脂肪酸合成、糖原异生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发生障碍,乳酸、3-羟基异戊酸、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甲基枸橼酸及3-羟基丙酸等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HLCSD发病一般较早,患儿多在新生儿、婴儿期发病,临床可表现为神经系统、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损害,无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
  本例患儿于婴儿期发病,以咳嗽、气促为首发症状,伴面部湿疹,入院后检查发现生长发育落后、四肢肌张力下降、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开始诊断为重症肺炎、脓毒症,在治疗过程中因难治的代谢性酸中毒才考虑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经串联质谱、气相质谱检测和基因分析,最后确诊为HLCS。
  患儿HLCSD基因突变分析示携带c.1522C>T(R508W)纯合子突变。患儿的两个等位基因均存在HCS基因突变,父母携带致病突变。有学者报道R508W突变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突变。基因诊断提示患儿父母每次生育子女均有25%的可能成为该病患者,如要生育第二胎,应做产前诊断,可通过羊水基因突变分析进行产前诊断。
  MCD患儿早期应用生物素治疗,预后均良好。该患儿予生物素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因HLCS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所以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伴皮炎、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的患儿,需警惕MCD,应完善临床诊断程序,及早行串联质谱和气相质谱检测,必要时行基因分析,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遗传咨询,对于预防并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10月30日,在“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论坛暨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上,首次发布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研制的《“复印报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针尾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治疗可行性。方法:38例髌骨骨折病人接受此手术治疗。年龄:16~56岁,男28例,女10例。结果:38例均得
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关键转折点,又是第六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孕育期。目前中国正处在比较优势的转换期,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换挡期,第三次工业革
关于中国转型的研究,国际上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是从邓小平执政以后,也就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进程中,"改革"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和意识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股骨髓内钉、植入器械及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方法:1996年我们设计成功一种新型股骨自锁髓内钉,2000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86例
提升领导力是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的重要目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晚聚习”教学模块着眼于增强学员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有效地拓展了学员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方式,努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当作关系党和政权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目的:研制一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方法:用棘突不全劈开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31例,术前均作X线片、CT检查,部分病人还作MRI检查,随访8个月~4.5年.结果:临床症状缓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无输尿管扩张的输尿管小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临床诊断为无输尿管扩张的输尿管小结石患者的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CT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
2009年12月,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意见》(中办[2009]46号),明确要求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各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