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到“平面化”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v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人类早期文明时期,要表达对世界的视知觉认识,因此发现和总结了不同的艺术规律,如,中国“散点透视”、日本“吹拔屋台”、古埃及“正面律”绘画方法等。进入西方现代艺术阶段,在诸多艺术流派中,“平面化”的艺术追求更为纯粹。形式主义美学是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支柱和逻辑起点。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培养“形式感”“结构性”“图形趣味”等造型经验,可以弥补学生艺术素养中个性化创造和艺术感性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 平面化;造型;纯形式;图形;结构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用图画的方式理解世界是从“平面”描绘开始的,这在世界各民族的原始艺术、古代艺术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西方艺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焦点透视原理,这使绘画真正实现了在平面的画布上表现立体空间,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视幻效果”。在所谓古典主义艺术阶段,强调绘画对现实的模仿,塑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追求视觉的真实性。这一艺术传统延续了数世纪的漫长时空。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诞生,绘画观念出现重大转变,即艺术不再追求模仿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试图表现艺术造型自身的独立性价值、揭示艺术家的自我精神世界,突显艺术创造主体性。这种艺术观念革新也是对时代风潮的回应,因为当时的西方文明经历了启蒙主义运动进入现代社会,人的独立意志不断觉醒,倡导个人的价值创造和人性的理性自觉。这些人文思想成为现代文化的主题,也催生了新的艺术观念。
  一、原始、古代艺术的“平面”描述
  造型艺术所谓的平面空间即二维空间,是由长度和宽度两个要素构成,它区别于三维空间(立体空间)具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特征。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即便一张纸也有一定的厚度,所以这里说的“平面”只是人们用视觉感知世界,认识事物的概念性理解。
  世界不同民族的原始、古代艺术中,充满了大量平面造型的文化遗迹(图1-图3)。在人类早期文明阶段,人们要表达对世界的视知觉认识,从而也发现和总结了不同的艺术规律。例如,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日本平安绘卷的“吹拔屋台”画法,古埃及壁画“正面律”原则,印度细密画的“色面造型”方法等。这些绘画理解是基于古人的感性认知,试图还原所感知到客观世界的视觉图像。
  古代埃及壁画奉行“正面律”原则(图4),即人的头部是侧面,眼睛、肩部及上半身是正面,腰部以下又是侧面。这其中体现了古代埃及人的“唯实思维”(即“现实性思维”,相对“向我思维”而言)方式。因为侧面可以表现人鼻子的突起,正面可以表现人完整的眼睛和四肢,这样才符合真实的人体形象特征。古埃及壁画还习惯用水平横线分割构图,使人物、动物成排出现,以此表达对人与神秩序的敬畏,这种造型方式也就含有了特定伦理学的意义;中国古代绘画中,出现一张桌子近小远大的“反透视”现象(图5),这种形体表现意识,包含着中国古人对现实事物规律的“类型化”认识意图:桌子后部分是用眼睛正视观看的(大),前部分是用眼睛余光观看的(小),这就是一种空间暗示;古代日本绘卷“吹拔屋台”画法(图6),即是采取从右上方俯瞰角度,直接去掉房间的屋顶,进入室内描绘,这种方式适合表现寝殿建筑中的屏风和软障,展示室内各种敷色华丽的饰物,易于引导观者产生空间联想,自由灵活地展开复杂的故事情节刻画。它也影响到后来日本浮世绘艺术的造型特征。这些不同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远古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朴素的世界观认知。
  从古埃及人平排铺叙的空间处理方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法,在这一艺术观念衍变过程中还出现了其他典型例子。公元前4世纪雅典卫城的骑兵浮雕(图7),又是怎样表现空间关系的?如图7-A所示:当时人运用前后马头连马尾的遮挡方法,表现马队前后层次。这种空间重叠法,也充分体现了浮雕艺术的装饰功能性。如图7-B所示,如果依据焦点透视规律,马队应该近大远小,但它并不适合浮雕的艺术形式需要。这说明人类远古艺术不仅承载着时代文化精神,也有对某些艺术普遍规律的认知,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古印度细密画(图8)艺术表现比较主观,以简练的平面形作为造型母题,按照造型的形式规律来布局画面,表现形体、时空关系以及情节内容。画面还运用“边框”呈现出虚拟的视觉“舞台”,在画面既定空间协调视覺秩序;有时也会刻意突破限制,把边框表现为房屋外墙或庭院围栏,让一些形象画出边框之外,以活跃画面形式。另外,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图9)也有类似的平面造型方式,它与古印度细密画的共同点是,画面形式的逻辑大于生活的现实逻辑。剪纸因为受到造型形式的限制,图形之间必须有粘连,才能把所有视觉要素连接起来,构成整体的画面。剪纸的空间表达自由,视觉效果舒适,画面把平面与立体、纵向与横向、俯视与仰视融为一体,做到多时空、多情节并存,既具象又抽象,其展现的“意象空间”充满了形式意味。
  从以上这些平面造型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伴随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明形态,人类的艺术实践会呈现出各自造型观念,其衍变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不能用历史进化论的价值观评判孰优孰劣。
  二、现代绘画观念“回归平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艺术追求目的不再是视觉“真实性”,而是凸显“造型”本身的独立性价值。其艺术语言变革的重要特征性之一就是平面化,也预示着和古典主义艺术的决裂。从原始、古代绘画的平面形式,到古典主义绘画追求“视幻效果”的空间深度,再到现代艺术回归平面化,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循环或重复。原始、古代绘画的“平面”形式和现代绘画的“平面化”表现,前者出于早期人类感性的经验认知,后者是艺术语言的自觉,内涵现代艺术独立的精神追求和人文价值。
  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表现,扬弃了对空间深度追求而走向平面,这其中塞尚的艺术是关键拐点。虽然塞尚艺术并不是完全的平面图像,仍然有空间感存在,但是他提出“形体”造型的艺术观念,引导了以后西方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之后受其影响的立体主义流派,发展塞尚观念,开创了形体重构的艺术手法,彻底改变以往视觉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语言方式。立体主义艺术思潮作为一种新方法、新观念,也推动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进程。20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现代艺术诸多流派中,“平面化”的追求更为纯粹。对此,美国艺术评论家格林伯格解释说:“平面性,也就是绘画三度空间的消失,是因为绘画为了实现‘自身’,明确绘画本身的特性,越来越倾向于媒介,而产生平面性。”[1]189因为他艺术理论的大力推介,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被推向世界艺术的前台。   (一)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的中文译为“立体主义”,但它却是彻底反对表现绘画空间感的流派,如果直译应该为“方块主义”。立体主义的领袖毕加索是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人物,现代艺术史家雅克·比斯这样评论毕加索:“作品由素描建构……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压抑其可辨认的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物象特征剥离。”[2]66我们看毕加索的素描稿(图10),其中的造型观念就更为明晰:好像是从一面棱镜观看世界,使物象造型一帧一帧展开,在同一时空中多元呈像。这种造型观念也从静物、风景,延伸到动物、人物的题材中。
  以立体主义画家的人物题材为例(图11-图14),作品消解了对人物“性格、职业、社会背景”的文本描述,而是将“人”转换成图形“符号”,追求一种“纯造型”的平面化视觉效果。通过对客观物象的严密分析,进行形式重构,创建出新的造型形式秩序。当然,任何艺术思潮背后会折射既定的社会人文内涵。又如莱热作品(图14)就带有明显的时代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印记,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图像描述和精神体验。
  (二)纯粹主义
  20世纪初出现的法国纯粹主义艺术流派,以立体派艺术主张为出发点,主张“纯化”造型语言,探索艺术语言的纯粹性。作品多取材日常用品的器物(图15),造型观念追求“永恒而普遍的形体”,创造了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平面化图式。艺术风格轻松率直,带有装饰性效果。
  (三)表现主义的克利、超现实主义的米罗
  克利受到立体主义艺术的影响,作品(图16)运用几何形色块分割画面,通过各种图形符号的重叠与并置,把内心幻象和生活体验混合。画面营造出天真无邪的精神境界,而无法用日常逻辑来解释。米罗的艺术世界富有诱人魅惑力,作品(图17)以不同线条和单纯颜色平涂的手法,在各种星星、眼睛、音符的偶然形、自然形符号中,孕育着神秘的生命原动力,暗含了人的本性和情欲,内涵着多重的象征意义。
  (四)“热抽象”“冷抽象”
  抽象主义艺术完全扬弃了客观物象的特征性,使造型走向纯粹的理念。抽象主义艺术有两种典型性风格,即“热抽象”“冷抽象”。“热抽象”风格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作品(图18)运用纯粹的形式语言,如多变的曲线、不规则的色块等,画面富于激情和动感,顾名思义称“热抽象”。他的经典著作《线、面、点》《关于形式问题》,被视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与之相反,“冷抽象”风格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作品(图19)多以原色来完成,大量地运用直线和水平线,在多个形块分割中表现对比与和谐。这种冷静而理智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冷抽象”。蒙德里安认为几何形是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最适合表现“纯粹实在”。
  (五)“东方化”元素的影响
  西方现代绘画“平面化”风格发展过程中,对东方艺术的借鉴是诱因之一。东方艺术强调思维的感性,艺术语言生动亲切,充满意象、象征性的成分。例如日本传统艺术“特殊的秩序感”和“以彩色来表现平面”等造型方法,在这一时期欧洲现代绘画变革中展示了独具一格的魅力,马蒂斯、梵高等人都受到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马蒂斯认为:“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3]6他晚年创作的一批平面化风格的油画、剪纸作品(图20),表达了非西方传统主流的艺术理念,即是对来自东方艺术思维的重新注释。实质上,这是当时西方现代艺术寻找自我风格化的艺术策略,以对抗毕加索代表的借鉴非洲原始艺术的另一条道路。“二战”后,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的关注,逐渐从感受东方艺术的外在形式符号等语言因素,进一步诉诸于内在精神层面,去探求东方艺术形式背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内涵。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为例(图21),其艺术观念就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以及东方禅学、道家思想的启发。对于欧洲艺术文化风向的这一转变,现代心理学家荣格评价说:“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我们看见的是一種势不可挡的命运正在主宰着这一切。”[4]213
  (六)“平面化”与极简主义
  “平面化”造型理念在现代视觉传达的设计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为现代绘画观念注入的思想灵感,赋予了现代设计艺术崭新的视觉形象和人文涵义。典型例子就是极简主义艺术(图22),它从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中,获取观念和方法的借鉴,倡导把抽象的几何元素融入艺术表现中,即不追求过度修饰,崇尚单纯、优雅的艺术气质。极简主义潮流被认为是“以极其平衡简洁而著称的一种风格或技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当时欧洲的包豪斯运动、建构主义等艺术运动中,都有极简主义的因素。在现代设计领域,极简主义风格和扁平化设计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也可以说,扁平化设计是极简主义的观念衍生,苹果手机设计风格算是这方面的典范。
  三、“形式”语言观念与平面造型原理
  如果把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分为两条艺术谱系并行展开,一类是围绕对视知觉图式的探寻,形成了形式主义美学的艺术谱系,以塞尚、毕加索等人的艺术为主导;另一类是以强调主观情感和精神意志表达为主线的艺术谱系,也就是从高更、梵高开始,到其后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行动绘画、波普艺术等潮流的道路。
  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格林伯格在《艺术史的原则》中描绘现代绘画发展轨迹:形式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大色域、极少主义。因此也可以说,形式主义美学是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支柱和逻辑起点。在形式主义美学体系中,形式是关乎艺术自律性和本体论的重要问题。先后出现沃尔夫林“形式与风格理论”、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罗杰·弗莱的“审视”“纯形式反应”、格林伯格的“艺术即媒介”以及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等理论成果。传统形式主义美学观念中的形式分析理沦,以沃尔夫林、罗杰·弗莱、福西永等人主张为代表。其强调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价值,认为作品在形式之外的人物背景、故事情节以及思想意图等,是属于智力史范畴,它们与艺术价值无关。   19世纪末,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克莱夫·贝尔以塞尚艺术实践为依据,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凡种种能够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线、色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其中“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形式就是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关系或形式。是排除现实生活内容的纯粹形式关系。”“意味”即是在“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5]331。这里所说的“形式”具有独立自足性,而对纯粹形式产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超功利性。在20世纪中叶,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的格式塔美学,认为视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力的图式”说,把艺术表现总结为力的结构,而“同形”是艺术的本质。这是对形式主义美学的发展。
  总结以上,因为最初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是总结了塞尚的具象艺术而提出来的,所以本文简单归纳,将这时期的“形式”解释为“形式感”,而把进入抽象艺术时期的形式主义美学所说“形式”解释为“纯形式”。
  (一)“物象”与“图形”
  平面造型的图形可以是纯粹的抽象概念,比如一个方形或圆形;也可以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提炼,获得具有典型性造型特征的艺术形象。从“客观物象”过渡为“平面图形”的艺术处理中,因为每个人审美认识差异,即便面对相同的对象,也会呈现出因人而异的图形样态与趣味。所以,平面图形的造型过程,要通过主动分析对象进行主观构建,把视觉经验中的“真实物象”转换为艺术形象的“图形符号”。如在毕加索笔下(图23),“牛”不再具有现实的生物特性,而成为造型研究的“实验品”,体现了作者造型探索的严谨理性作风。
  (二)图形的组合
  平面图形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可以从形态上归类为:机械形、自然形、不规则形、偶然形等。图形组合是构成造型的最基本形式,图形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产生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比如:并置、叠加、透叠、咬合等。不同形态的图形,通过各种结构方式的组合形成造型图式,这是平面造型形式构成的基本原理。分析蒙德里安的素描稿(图24),画面在形式推演中,把客观物象提炼成单纯的几何形,通过图形并置,创造出独特的造型风格。
  四、“平面化”的教学实践
  平面造型的所谓“造型意识”就是一切从画面自身的形式需要出发,对客观世界进行“平面化”的重新构建。所以其造型方法,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提炼概括,还是利用抽象图形的组合构成画面,这些艺术处理过程均带有很强的主观创造性。
  (一)平面化写生与图形转换
  通过写生进行造型平面化处理(图25),要对物象特征进行大胆取舍,协调画面中不同形式要素的构成位置、面积大小、强弱对比等关系,从中培养形式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黑、白、灰”的色阶层次,也是画面形式感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过写生进行图形转换练习(图25),这种练习目的就是用图形表达方法,把视觉直观中的“鸟”,重新解释为造型观念中的“鸟”。通过发挥个人想象,从不同的形式元素中发现造型创意,为视觉传达找到诸多可能性。
  (二)主题性的平面造型
  用平面造型表达某种主题,练习过程要体验不同形式语言的语义,从中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完成造型创意。如机械形严肃沉着、自然形生动随意、直线显得爽朗而有确定性、曲线显得柔和跳跃,等等。图26中的学生作品,有的通过有机形地透叠、穿插来构成画面,结构松动,节奏流畅,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有的运用几何形、不规则形的相互咬合、倒置和重叠的组合结构,表现人物相拥的主题。这些画面较好地处理了黑白灰色调,以及视觉结构点的繁简对比,产生了良好的形式感效果。
  (三)抽象的“纯形式”
  抽象造型“纯形式”练习,要协调好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各种对比关系及视觉平衡。如图26中的学生作品运用了不规则形、几何形的咬合、透叠、穿插等结构方式,造型原理简单明了。画面较好地把握了形式元素的黑、白、灰色调,以及主次、聚散、虚实的对比關系,在统一中求变化,把强烈的形式对比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视觉秩序富于节奏和韵律。抽象造型没有具体的主题性,但却有广阔的视觉想象空间。如果说音乐作品是由抽象的音符组成,那么绘画的形与色也可当作音符,抽象画使得人类的视觉世界响了起来。
  结 语
  美国当代教育家戴尔在《视听教学法》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理论,讨论人的经验是怎样获得的?他认为经验有的是来自直接方式,有的是来自间接方式,经验之塔“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就越抽象,所以人的认知过程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层次。借鉴这一理论,我们在布置教学内容时,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规律,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引导到专门的艺术经验,从“具象”到“抽象”,从“立体”到“平面”。这一教学规律恰恰和人类艺术从“平面”到“立体”的语言衍变过程相反,之所以如此安排教学,它是由现代人在认识艺术现象时,先有理智再进行感知的文化理解方式所决定的。通过研究艺术史上不同形态的平面造型艺术,分析其中的学理,进行相应的平面造型教学训练,培养“形式感”“结构性”“图形趣味”等视觉经验,有助于弥补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感性方面的不足。同时通过认识人类艺术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思维,引导对自身艺术潜能的充分发掘。
  参考文献:
  [1]温尼·海德·米奈.艺术史的历史[M].李建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彭桂颖.毕加索素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3]贾琼.画坛巨匠马蒂斯素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仝朝晖,北京建筑大学教师,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艺术史研究、现代水墨画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 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在英美学界畅销多年,该书精选了近200个关涉电影研究的关键词,对重要的电影类型、电影理论和电影运动做了历史的概览。海沃德紧紧挂靠当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理论,对阶级、种族、性别等议题采取了高度关注的姿态。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学者,海沃德的行文中具有一种女性主义的自觉。该书开放式的学术思路和编纂方法同样十分有趣,可以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电影研究
期刊
【摘要】 马徐维邦在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代表作《夜半歌声》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恐怖片。《夜半歌声》是马徐维邦根据好莱坞电影《歌场魅影》改编而来,本文将以《夜半歌声》的本土化改编为例,通过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导演对于主要角色的改造以及影片本身呈现出的西方审美形态进行分析,指出《夜半歌声》在表现恐怖的同时,或可作为受早期美国电影影响与本土化语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新版闽剧《红裙记》既充分传承闽剧的传统艺术价值,又注入了新生代闽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同时融合了现代乐队音响配器和简约古朴的舞美设计,不仅赋予传统剧目以新生,而且对于当代戏曲新剧目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迪引领意义。作品大胆运用创作技法,删繁就简,化旧为新,呈现出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视听品味的闽剧表演,让人耳目一新,极具感染力,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和艺术爱好者,焕发出艺术的时代魅力。  【关键
期刊
【摘要】 有“映像诗人”美称的岩井俊二是日本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导演,其在结合日本传统电影特色与西方现代电影因素基础上所拍摄的青春电影,凭借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发展与内在情感阐发引起观者强烈共鸣,并在日本影坛掀起青春电影的热潮。爱情作为众人一生关注的永恒焦点与青春电影中的经典主题,是岩井俊二展现自身清新自然、细腻唯美电影风格的喜用元素,在其电影中拥有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与深刻动人的内在意蕴。本文旨在从岩井
期刊
传统中国村落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以乡村精英为主导的、宗族式的自生秩序,其内部的平衡是依靠礼俗仪式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来维系的。这就使得宗族祠堂成为了各种乡村公共文化现象的衍生中心。自近代以来,新兴的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各层次的覆盖与重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全能国家”的政治模式,使前述传统乡村自生秩序逐渐从衰落走向隐现。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国家权力的一定程度收缩,传统以血缘为中心
期刊
【摘要】 造型问题与空间问题关系相当密切,但两者并不等同。造型观念先于空间观念。中国画的进一步创新必将超越造型观念,转向空间观念。宗白华认为,传统绘画空间是书法性空间,并且往往以有形有限的景物呈现无穷的宇宙空间。丰子恺认为,传统绘画空间是文学性空间,它主要表现为“引诗入画”,将远近不同的景物置于同一平面上观看。两位学者各有所见,但他们的主要缺陷是将文人画的特点视为全体中国画的特点。当代中国画的创新
期刊
【摘要】 陈劲松先生是福建省业内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款式丰富,功底扎实,用笔沉着痛快,线条骨力洞达,章法变化有序,笔调师出有缘。本文主要通过品鉴其几部作品,感受到其书法创作的旨趣。  【关键词】 陈劲松;书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陈劲松先生是工作在厦航一线的中层管理干部,也是福建省业内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学习书法30多年了,小楷研习“二王”、赵孟頫、王宠和《灵
期刊
【摘要】 中国艺术史上,以文本入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显著标志,具体表现为以文学主题为绘画主题、以书法形式题写文字于画面、以书法笔法和笔意入画三种形式,文本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来源和画面元素,体现和运用在绘画作品上可分为“隐性文本”和“显性文本”。在不同的主题和侧重点的影响下,文本和图像展现出不同的构图和技法等外在表现模式,可分为所谓的“立象尽意”、“系辞尽言”和“书画一体”三种方式,形成了从分裂的“图
期刊
【摘要】 黄梅戏青衣的塑造,既要符合其共性审美需要,又要深刻认识其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塑造出“小剧种不小人物”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为此,作为一名青衣演员,除了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  【关键词】 黄梅戏;青衣;物理分析;化学壮骨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青衣  青衣也称青衣旦,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多称青衣,南方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
期刊
【摘要】 当今世界充斥着图像媒体带来的视觉冲击,人们不断对种种新的视觉形象接纳、消费和认可。“震惊”取代了“韵味”,“奇观”取代了“艺术”,那些紧张而又令人震惊的视觉冲击力时刻刺激着人们的敬畏之情和消费欲望。在这样的大浪潮中,建筑学也难逃被裹挟的命运。建筑细部作为建筑整体形象中微妙的视觉成分,将会走向何方?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关键词】 建筑细部;视觉文化;影响;媒体  [中图分类号]J59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