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182—01
随着电视传播事业的日趋普及,电视成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中最受群众喜爱的媒体之一。究其原因,除电视信息大,信息发布快外,电视声形并茂,音画皆有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谈谈音乐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一、声音在电视片中的作用
构成电视艺术作品的诸多因素,可划分为画面和声音两大部分。画面是平面的,声音是片段的,但声和画的有机协调,巧妙的配合,产生的效果是立体的、连续的、完整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感觉和心理技能,起源于文学描写手法的蒙太奇,完成了这个复杂过程,使电视成为崭新的艺术。
就声音和画面的表现手段来说,蒙太奇可以分为:画面蒙太奇,声音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画面蒙太奇是画面的剪辑和组接,是通过光和色的效果表现人物在环境中的种种表演,来表达一个特定内容,是艺术化的视觉世界。声音蒙太奇是声音的选择创作和组接,是通过语言、音乐、音响的密切配合,表现人物感情、环境气氛及故事发展的,是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在这里声和画是不可分的,各有其长,各有侧重,各自发挥表现特性。有时候声和画是完全同步的,声是有声源在画面出现的。更多的时候则声和画有各自的空间,配合协调而完成一个目标,形成声画蒙太奇。
对于声音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应该和画面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一样,重视并注意培养。认为画面是艺术的创作、声音只是技术的复制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声音赋予画面生命的因素及艺术化的听觉世界
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者的精心安排,巧妙配合构成了电视的声音蒙太奇。
在电视片中,画面只有伴以声音才显得有活气。完完全全的死画面如果配以恰当的音乐音响,也能变得活灵活现。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中,有一段画家王大观五十米长的《残冬京华图》片段,画面展现旧中国民间的年关景象,卖小金鱼的,卖各种小吃的,乞讨的,过年关的穷人在拼命挣扎。画外音配有北京的单弦,各种叫卖声,街头的嘈杂声。王府里过年是配上鞭炮声和唢呐锣鼓的吹打声,使整个画面活了,观众如临其境。
声音在烘托画面气氛,渲染情绪方面,有它独到之处。它还可以起到一种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联接流畅,它不但可以用来联接同一场面的不同画面,也可以用来联接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有人把这种手法称为“声音的桥梁”。这种声音的桥梁往往是一段音乐,一段解说词,一片嘈杂声等等画外音的延续。同样的画面由于声音效果不同,给观众的印象也有所不同。
三、电视片中的音画关系
音响,是人物表演环境中各种动作和物体发出的,所以它和画面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音乐的游离性则非常强,它是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来表达一定意思的。
音画统一即音画同步。同步主要指音乐和画面在情绪、气氛和内容上的一致,也包括两者在发展和时间上严密精确的配合。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音乐便是始终使用音画同步。音乐几乎灌满全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脚步都是同步的。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音画统一,已经有了更广、更深的含意。音乐首先应该和作品内容的时代特征、民族色彩、地方风格、人物个性、生活风貌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相统一。
音乐通过听觉手段加强和深化了视觉形象,使观众看到的画面更丰满更感人。但是这种手法很难为画面提供新的寓意或思想内容,也不可能发挥某种深刻的潜台词作用。从电视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来说,音乐深化和加强画面的感染能力,而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是要避免音乐的公式化和一般化。有些音乐,只要写某个人物的气愤,一定要用突然而急促的上行乐句,再加上某种乐件的断奏,然后落在一个不稳定的乐句上。
音乐的叙述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和画面完全同步和统一。音乐可以以它自己的特点去发挥它的能动性,不受画面切割,游离画面,和画面平行,音乐和画面是貌离神合。表面上游离、平行、各行其事,其实际是配合默契的。音画并行在电视专题片中经常使用。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的配用,固然要服从画面。但这种服从不能机械地、图解式地、被动地平铺。因为电视专题片不像电视剧那样有完整的情节。如果遇到什么画面,配用什么音乐,随镜头更换,音乐就会支离破碎。所以电视专题片的音乐常常是以音画并行进行的。一般相对应的音乐只能是与一般画面内容的情绪大致吻合。
音画对立在电视专题片中也是可以运用的,音画对立和音画统一的含义是截然相反的。它可以是善与恶,生与死,喜与悲,凶残与美好的对立。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有杰出造诣的德国作曲家汉斯,曾经为一部法国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的记录片《夜与雾》配乐。画面是西特勒演说和乘坐敞蓬汽车耀武扬威地穿过满是人群的柏林街道。人们通常会给它配上一段党卫军的进行曲,描寫希特勒的凶残和狰狞。汉斯却用了一首集中营歌曲的旋律,沉重而悲哀的情绪令人深思。
音画对立中的音乐不是观众已经看见的东西,不是画面气氛的强调和描绘。它给人以更深刻的含意,令人思索。在对比中包含着潜台词,观众通过潜台词受到启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随着电视传播事业的日趋普及,电视成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中最受群众喜爱的媒体之一。究其原因,除电视信息大,信息发布快外,电视声形并茂,音画皆有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重点谈谈音乐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一、声音在电视片中的作用
构成电视艺术作品的诸多因素,可划分为画面和声音两大部分。画面是平面的,声音是片段的,但声和画的有机协调,巧妙的配合,产生的效果是立体的、连续的、完整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感觉和心理技能,起源于文学描写手法的蒙太奇,完成了这个复杂过程,使电视成为崭新的艺术。
就声音和画面的表现手段来说,蒙太奇可以分为:画面蒙太奇,声音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画面蒙太奇是画面的剪辑和组接,是通过光和色的效果表现人物在环境中的种种表演,来表达一个特定内容,是艺术化的视觉世界。声音蒙太奇是声音的选择创作和组接,是通过语言、音乐、音响的密切配合,表现人物感情、环境气氛及故事发展的,是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在这里声和画是不可分的,各有其长,各有侧重,各自发挥表现特性。有时候声和画是完全同步的,声是有声源在画面出现的。更多的时候则声和画有各自的空间,配合协调而完成一个目标,形成声画蒙太奇。
对于声音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应该和画面表现人物故事的构思创作能力一样,重视并注意培养。认为画面是艺术的创作、声音只是技术的复制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声音赋予画面生命的因素及艺术化的听觉世界
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者的精心安排,巧妙配合构成了电视的声音蒙太奇。
在电视片中,画面只有伴以声音才显得有活气。完完全全的死画面如果配以恰当的音乐音响,也能变得活灵活现。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中,有一段画家王大观五十米长的《残冬京华图》片段,画面展现旧中国民间的年关景象,卖小金鱼的,卖各种小吃的,乞讨的,过年关的穷人在拼命挣扎。画外音配有北京的单弦,各种叫卖声,街头的嘈杂声。王府里过年是配上鞭炮声和唢呐锣鼓的吹打声,使整个画面活了,观众如临其境。
声音在烘托画面气氛,渲染情绪方面,有它独到之处。它还可以起到一种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联接流畅,它不但可以用来联接同一场面的不同画面,也可以用来联接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有人把这种手法称为“声音的桥梁”。这种声音的桥梁往往是一段音乐,一段解说词,一片嘈杂声等等画外音的延续。同样的画面由于声音效果不同,给观众的印象也有所不同。
三、电视片中的音画关系
音响,是人物表演环境中各种动作和物体发出的,所以它和画面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音乐的游离性则非常强,它是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来表达一定意思的。
音画统一即音画同步。同步主要指音乐和画面在情绪、气氛和内容上的一致,也包括两者在发展和时间上严密精确的配合。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的音乐便是始终使用音画同步。音乐几乎灌满全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脚步都是同步的。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音画统一,已经有了更广、更深的含意。音乐首先应该和作品内容的时代特征、民族色彩、地方风格、人物个性、生活风貌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相统一。
音乐通过听觉手段加强和深化了视觉形象,使观众看到的画面更丰满更感人。但是这种手法很难为画面提供新的寓意或思想内容,也不可能发挥某种深刻的潜台词作用。从电视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来说,音乐深化和加强画面的感染能力,而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是要避免音乐的公式化和一般化。有些音乐,只要写某个人物的气愤,一定要用突然而急促的上行乐句,再加上某种乐件的断奏,然后落在一个不稳定的乐句上。
音乐的叙述方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和画面完全同步和统一。音乐可以以它自己的特点去发挥它的能动性,不受画面切割,游离画面,和画面平行,音乐和画面是貌离神合。表面上游离、平行、各行其事,其实际是配合默契的。音画并行在电视专题片中经常使用。音乐在电视专题片中的配用,固然要服从画面。但这种服从不能机械地、图解式地、被动地平铺。因为电视专题片不像电视剧那样有完整的情节。如果遇到什么画面,配用什么音乐,随镜头更换,音乐就会支离破碎。所以电视专题片的音乐常常是以音画并行进行的。一般相对应的音乐只能是与一般画面内容的情绪大致吻合。
音画对立在电视专题片中也是可以运用的,音画对立和音画统一的含义是截然相反的。它可以是善与恶,生与死,喜与悲,凶残与美好的对立。在电影音乐创作方面有杰出造诣的德国作曲家汉斯,曾经为一部法国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的记录片《夜与雾》配乐。画面是西特勒演说和乘坐敞蓬汽车耀武扬威地穿过满是人群的柏林街道。人们通常会给它配上一段党卫军的进行曲,描寫希特勒的凶残和狰狞。汉斯却用了一首集中营歌曲的旋律,沉重而悲哀的情绪令人深思。
音画对立中的音乐不是观众已经看见的东西,不是画面气氛的强调和描绘。它给人以更深刻的含意,令人思索。在对比中包含着潜台词,观众通过潜台词受到启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