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沿江走4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p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0年到2014年,王岩完成了她的摄影项目“母亲河”。她将6211公里的长江等分为62段,每段长100公里。这样产生的63个等分点就成了王岩从江源到江尾的拍摄地点。受“新地形摄影”流派影响的她,决定用这种“抽样调查”式的拍摄,来陈述一个真实、不为人知的长江,而不仅仅是被“歌颂”的长江。
  王岩自述:
  我的成长经历似乎是由长江大事记串联起来的:1983年有《话说长江》,1986年有长江漂流,1992年修筑三峡大坝决议通过,1998年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等等。这些事情让我隐约感到祖国的辽阔,长江的力量以及时代的变迁。二十岁出头时,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我拍摄了青藏公路旁边沱沱河的辫状水系,也在徒步虎跳峡时为金沙江的澎湃而惊叹。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到我当时居住的上海,沿着长江漫长的时间和空间之旅对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从小开始接触到的唐宋诗歌和山水画作,也让我感受到薄薄的雾气笼罩在这条畅流不尽的大河上,将它与‘天人合一’的生活哲理和亘古不变的时间联系在了一起。“长江是我的母亲河”这个概念,早早地铭刻在我的意识中。而在许多对长江的感情当中,唯一缺失的,却是真正在它身边生活的经历和记忆,因为我是在河南省长大。
  2005年,我移居英国,并从麻醉师改行学习摄影艺术。国外缤纷的摄影作品一下子涌到我眼前,其中不乏关于长江的专题。可是这些图片与我记忆中、或者是说与我想象中的长江大相径庭。同时,它们几乎都集中在三峡地区,长江其他漫长的流域却被忽略了。思乡心切的我便逐渐产生了拍摄整个长江的想法。一来可以解乡愁,二来可以为更好地理解长江补充一些较全面的信息。由于当时我正在认真考虑摄影的“客观性”,所以也模糊地想到用一个平均分点的方式来拍摄,这样或许可以更“客观地”观察长江。
  不过,我知道对长江这样庞大的主题,不能够轻举妄动。2009年,我用平均分点的方式拍摄了英国的一条长121.6公里的小河瑞布河,然后还在鹅湾河上做了相似的实验。这个尝试告诉我两件事:第一,没有真正“客观”的观察,但是“平均分点”确实是进行系统观察的方法之一;第二,分点方式可以帮助我避开常规地点,摒弃已有成见。但就长江而言,分点方式意味着放弃那些“重要的”和“著名的”地点。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时我还不能够完全体味。拍摄地点的无法预测性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这让我有些胆怯,但也充满向往。怀揣着这些经验和问题,我于2010年底正式启动了长江项目,并首先来到了著名的三峡地区。
  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惊。那薄雾高远的山水长江已经消失,相反,已经处于‘后三峡’阶段的奉节和巫山正处于巨大的开发期。建设和破坏是事实的两面,在这里更加无法区分。我的内心涌出巨大的困惑,甚至伤痛感。为什么我想象中的长江和现实如此不同?长江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回答这些问题。解题方法是和长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我在海拔5400米的江源用裸露的双手触摸冰冻的江体,并在冰面上绘制了一幅红色的圆;在玉树结古镇亿万块玛尼石堆附近,我坐在长江的小支流巴塘河边雕刻了127块玛尼石并将它们置放到了河水当中。
  2012年8月,在重庆畅游长江的经历更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江水那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我敬畏,置身于它当中又带来了真实的存在感。至此,当初在奉节的迷惑已完全消失。我明白了,抽象的长江对于我,和“家乡”的概念几乎等同,而这个概念只有在离开家乡之后才有体现。虽然我想像的长江风景不可寻见,但它的存在和力量是完全真实的。至此,“母亲河”于我,原本是个只有代表性的地点,现在却成了点点滴滴的生活。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去分点拍摄长江,也大致知道了在每一个等分点如何拍摄。
  我很早就利用“谷歌地球”将长江的全长等分,并标好了62个等分点的位置。2011年11月拜访江源时,我已经拍摄了那里的三个等分点。2013年3月,我正式开始实施“分点计划”。根据长江的气候和地质特点,我决定先从Y9点(图2)开始往下游走,分段拍摄并尽量避免雨季和雪季。为了鼓励我,我的母亲陪同我拍摄了Y9,Y10和Y11三点。当时,我对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仍有很多疑问。而母亲的陪同,是我能得到的最大支持。接下来一年半当中,我的生活就围绕在抽象的地图和抽象的GPS数据里,并把它们可视化,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地点、人物和图像。我幸运地躲过了沿途发生的地震、洪水、泥石流和塌方;也成功越过了几十条冰河,经历了最低的零下30摄氏度和最高的零上44摄氏度,并在100多张各形各色的床上补充了能量。
  待到长江入海口,我裸露双脚站在江/海水中拍摄最后一张图片时,心中和眼前俱是一片清亮。我和长江的63个约会,就此告一段落。
  此行拍摄,是追溯乡愁之旅吗?一般来说,乡愁是充满情绪的,但为何选择用相对客观的拍摄方法?情绪的主观性和拍摄的客观性两者如何统一?
  拍摄长江是一次严肃的关于摄影艺术实践方法和审美的探讨。如果只追溯乡愁,我回国就可以了。一个人走路,将所有的家人和朋友都甩在身后,恐怕反倒生出不少乡愁呢。长江本身并不是我的研究对象。“母亲河”这个具有神话性质的文化课题才是我的研究对象,而长江是“母亲河”的物理载体。长江虽然很长,真正“代表”长江的,也就那么几个著名地点。这些地其实是一种刻板化的价值选择。
  平均分点拍摄并不是要客观,而是要从概念的角度冲破原有的价值选择。在平均分点的系统中,每一个点和其他所有点,对于我是同等重要的。从每一个地点拍摄的图片在整个系列中也同等重要。我拍摄的大部分地点,都是只有在大比例地图上才能发现、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它们确实存在于长江边,却从来与“母亲河”神话搭不上边。为什么费那么大劲去拍这些“根本不重要”的地点?这就是留给观众的问题。
  我在路上拍摄时会有情绪。但我个人的情绪对我需要探讨的话题,以及对这个社会,根本就无足轻重。我在每个等分点上选择拍摄平常的风景,并以比较写实、褪情绪化的方式来表现。这样做的第一个原因是要跟通常表现“母亲河”的那些歌颂性质的图片不一样。同时,也希望观众更少地受到创作者的影响,自己去体会图片和创作意图。   在拍摄前做了哪些准备?
  我曾经在瑞布河、鹅湾河上练手,想进一步搞清楚河流对我有什么意义。我并没有拍摄鹅湾河,而是分点徒步,在每个点上取了水样,拿回去种花。还在徒步过程中每隔半个小时就停下来倾听周围的环境。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水本身的功能(比如灌溉),以及污染等环保问题,并不是我关心的对象。同时,我也意识到视觉本身的局限性——有很多我能听到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在这同时,我也不停在长江边上做实验。
  这几件事情加到一起,让我将目标聚焦。我认识到,长江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的污染、破坏、功能等,而正是它作为“母亲河”这一文化符号的神话性,以及与现实符合或者不符合的关系。这才是我拍摄长江的原因。
  在拍摄每一个节点的时候,你如何来选择拍摄对象呢?
  这是对艺术家的挑战,因为你可以确定地点,但是怎么拍照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最理想的景观照片对我来说是这个样子的:它既可以满足眼睛,也可以满足心灵,还可以满足大脑。也就是说它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和美观来让大家欣赏,又可以唤起情感,满足逻辑。将这些原则运用到拍摄上是非常困难的。
  坦白讲,在我选择的地点,很少能遇到符合上面原则的景象,这是不可控的。在实地拍摄的时候,我想告诉人们当地的实际,也有想象的空间,还想让观者在心灵上感到一种人与人的沟通,这个我只能去努力。
  你在英国的摄影老师是谁?在摄影上受谁影响最大?
  在英国的前五年,虽然读了硕士,但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自由摄影师,没有认真研究艺术摄影。读博士后,跟我的博士导师接触多一些。但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很开放,基本上是以我创作、导师提问的方式进行。我的实践导师叫Jem Southam。他教给我严谨、不张扬,不媚俗的学习和创作方式。比如,如果我说很喜欢某人的作品,他就会说:“那么你可以从分析他的每一张图片开始来学习他的创作方法。他是如何构图?如何用色?如何编辑一个系列?”Jem还教我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能着急。好作品是一点一点做的。《母亲河》如果没有他的教导和鼓励是完不成的。回到摄影界,我受到“新地形”摄影的影响较大,这在我的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感兴趣的摄影师很多,比如乔尔·斯坦菲尔德(Joel Sternfeld),塔林·西蒙(Taryn Simon),托马斯·乔舒华·库珀(Thomas Joshua Cooper)等。另外我也受到大地和行为艺术的影响。在“母亲河”的前期我也做过一些行为艺术的作品。
  你曾经是一名麻醉师,在现在的拍摄中,会带有之前的职业习惯吗?
  没有。我做麻醉师三年,当摄影师已经十年了。
其他文献
相比杂志上浮皮潦草的采访,持续时间更长的对话能帮助我们真正了解一位艺术家。  2012年6月,意大利策展人、评论家弗朗西斯·扎诺特走进马格南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又译为亚历克·索思)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工作室。成名之后,索斯并没有搬去艺术家聚集的东西海岸,而是留在中部家乡进行创作。  他出生的明尼阿波利斯正好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上游,这也是美国最长的河流,自北向南,纵贯美国中部,流
期刊
尼康D500采用EXPEED 5影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快速,感光度高达ISO 51200,还可扩展至Hi 5(相当于ISO 1640000)。自动对焦系统采用153个对焦点,对焦性能出众,适用于广泛的拍摄场景。相机连拍速度高达10幅/秒,于微妙瞬间捕捉重要时刻。尼康D500为DX格式相机,机身轻便,使用灵活。机身背面搭载约235.9万画点、约(8cm)约3.2英寸、可翻折LCD触摸显示屏,无论是俯角
期刊
在遇到晴天拍摄背阴的物体或者从室内拍摄窗外强光照射下的风景等高对比度场景时,由于相机宽容度的限制,可能无法拍摄到对比度自然的照片。可以通过使用动态D-Lighting和高动态范围(HDR)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动态D-Lighting功能是指拍摄一张照片时,通过调整曝光再优化动态范围,来达到保留更多细节的目的,但有可能在照片上出现噪点。高动态范围(HDR)则是通过拍摄不同曝光的照片,再叠加合成一张照
期刊
河北蔚县的“打树花”闻名遐迩,堪称冀北民俗一绝。  在中国历史版图上,蔚县称蔚州,是北周时期设立的燕云十六州之一。蔚州是煤和铁矿产地,明代是大同府、宣化府官军打造兵器和为雁北地区生产农具、灶具的地方,乡镇冶炼和锻造作坊很多。蔚县著名的清代寺庙壁画《百工图》中,就有“熟铁楼”“铸铁铺”等冶炼铸造一行(图02)。平日里冶炼锻造作坊里铁花四溅,十分好看。逢年过节或赶庙会,乡绅堡长出面组织作坊将废铁冶炼成
期刊
在民用数码相机2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趋势始终没变:一是像素、性能越来越高;二是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便宜。最近几年,可更换镜头的无反相机以其不逊于单反的性能和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等优势大有取代中、低档单反之势,索尼、富士、松下、奥林巴斯等厂家都推出了多款此类产品。大部分新款机型套机价格在3500~4500元之间。不过,对于只想买台相机拍摄孩子和旅游纪念照的用户来说,新款相机价格还是稍贵,
期刊
提到Lensbaby,不少人都知道它是一个生产玩具镜头的厂家,但真正用过其产品的国内爱好者恐怕并不多。这个2004年由美国婚礼摄影师Craig Strong创立的品牌,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玩具镜头生产厂家,其产品做工和质量属于玩具镜头里的“徕卡”,生产柔焦、移轴、鱼眼三个系列几十款镜头。它们与普通的光学镜头不同,更强调拍摄的趣味性,在成像和视觉效果上更加夸张。目前,Lensbaby的代表产品
期刊
新闻摄影催生新闻相机  十九世纪末期,在专业的新闻摄影相机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新闻照片。据说,最早的新闻照片是德国人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于1842年5月5日,在汉堡一个街区发生大火的现场拍摄的,当时他们二人拍摄了许多照片,现仅存一张(图02)。这次拍摄以及这张照片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次新闻拍摄,以及第一张新闻照片。而1862年,游走于街头巷尾进行街头抓拍活动的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则被认为是最早的
期刊
内蒙古高原的秋天很短,虽然早晚天气已经很凉了,但只要太阳出来,草原上仍是一派繁荣的景象。无数野花竞相绽放,蜜蜂、蝴蝶飞舞其上。不远处的小山包上,伴随着一阵草叶摩擦的声音,一小丛花朵瞬间消失不见。正当我好奇的时候,一只鹰划过天空,影子正好从小山包上掠过,一个小家伙突然出现,直立着身体四下张望,嘴里还叼着刚才消失的花朵。这是只成年黄鼠,细长的身体有点像黄鼠狼,耳朵小到几乎没有,水汪汪的大眼睛格外突出。
期刊
曾听有人这样说:“在当下,每100位职业摄影师中可能只有1位还在使用胶片拍摄。”先不谈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如今将胶片摄影作为挣钱行当的摄影师确实不多,能够坚持数十年使用胶片拍摄的职业摄影师更是罕见,广州摄影师SunMoon算是其中一位。  记录下婚礼当天的美好影像是绝大多数新人的愿望与需求,SunMoon从事的婚礼摄影行业在国内很受欢迎,与其他摄影师不同,他坚持使用胶片拍摄,这不仅使他的风格在同行
期刊
最近几年,摄影界比较流行复古风。一方面,一些器材厂家推出外形复古的数码相机产品,富士、奥林巴斯是其代表,尼康也有复古产品尼康Df;另一方面,购买胶片相机,使用胶片拍摄照片的摄影师和爱好者略有增加,不少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也加入其中。  本刊曾在2014年第一期专题聚焦于胶片产业的变化。那时,胶片产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已经败下阵来,传统胶片生产商抵抗不了数码潮流,很多此前既叫好又叫座的胶片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