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穿越黄林古道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rie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瘫软地躺在大巴车上,真切地体会到徒步之艰辛,感觉不虚此行,因为黄林古道的美景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
  时间回到7小时前,妈妈,我,还有一些徒步爱好者们从新江口坐车到庆贺寺蛮子洞,准备18公里的徒步穿越。上午9点。徒步穿越正式开始。我们进入了黄林古道,路特别窄,只能一个一个进入,两人之间还要隔一段距离,真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啊。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路边的一间小木屋,便带着好奇走了进去。一个残旧的橡木桌上摆着几个干净的瓷碗,看上去有些年头的紫檀木书架上摆着许多装帧不一的书籍。屋外。一圈圈栅栏围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它们正叽叽喳喳地叫着。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啊。避开了城市污浊的空气和令人烦恼的噪音,让我感受到了独属于乡村生活的清新空气。这一切是多么美好!
  我们走过荆棘丛生的林间小道,走过崎岖不平的山路。不知不觉中。竟来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旁。大家在这里嬉戏,在这里休息。我独自一人静坐于磐石上,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着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水撞击岩石的哗哗之声、风吹动树叶的沙沙之声、鸟儿呼朋引伴的喳喳之声……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让人感受到了自然心跳的豪迈与雄浑。这天籁之声。震颤我的心灵,让我真正体味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惬意。
  继续往前走。我越来越累。汗也越流越多。但只是擦了擦汗。行进的脚步却未曾停下。突然。我脚下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一旁的伙伴扶住了我。离山顶更近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落到地上。但行进仍未停止。一步。两步。三步……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等待多时的车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欢迎徒步的勇士归来,我想到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不禁充满了力量,快步向前……
  现在想想,我似乎明白了妈妈带我徒步旅行的良苦用心,她是想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更是想锻炼我的勇气和毅力啊。
  徒步穿越,收获良多。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假瑜互见
  文中,小作者按照游踪,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比较完整:但其突出的问题在于景物描写不细腻,体验不真切,使作文的中心不鲜明,从而使其生动性与感染力大打折扣。其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第二段对于黄林古道以“一路风景一路歌”一笔带过,让人无法领略古道的神韵。第三段又未紧扣“美好”一词生动描绘田园生活,让人无法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作文在叙事、写景之后,对自我体验写得过于简略,使景、情、理三者未能有机融合,无法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某些语句用词不准,表意不明,尤其是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不紧密,未能有力地突出作文的中心。
  修改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动描摹,凸显特质。黄林之美,美在何处,其山林、田园、溪流等景物有何特点,作为小作者的你首先要做到胸中有数。只有如此,才能写活其特质。此外,在描摹时,一定要调动“五觉”,妙用修辞,立体呈现。
  2.紧扣美点,写活体验。写景后的抒情、议论一定要紧扣景物的特质有感而发。如作文的第二至四段的结尾处,就要紧扣“黄林古道的特色”,驱遣想象,妙用修辞,写活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3.美化语言,彰显个性。在文中,力求用词准确,表意畅达,以此来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黄松海)
  【片段拾萃】
  用“小桥流水人家”形容乌镇是再合适不过了。泛舟于碧波上,感受着洗尽铅华后的那份婉约和静谧,颇为闲适。
  那是一艘极为普通的乌篷船,却透露着些古典淳朴的韵味。弧形的竹篷覆于顶上,将略刺眼的阳光置之度外。留下的只是温和的柔风,捎来清新与凉爽。就如溪水淌过趾丫似的,匆匆掠过,却让人努力想回味那时的惬意。随着船桨的摇动。船在水中轻晃。让人仿佛回到了幼时那充满无忧无虑与天真幻想的温暖摇篮中,而那船桨划破平静水面发出的连贯的声音,想必是回旋于摇篮间的亲切的歌词吧!
  船夫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爷爷,套着一件橙色救生衣。船桨划过。一道道水痕慢慢漾开。悄无声息地被后面的河水、阳光抚平。看他。未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清落寞,他载着的,是饱满的笑容及风华正茂的青春。他费力地摇着橹。时不时地为我们讲解几句。或许是当地的原住民吧。熟门熟路。仿佛是小镇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谓“大苏泛赤壁”或许就是这番闲情逸致吧!
  正巧,透过背后的窗户,我能看到乌镇小桥流水的美景。碧波荡漾。如此纯净。是刚被擦净的翡翠吗?是散落人间的绿珠吗?或是更高雅的事物?只是凡人领略不出来罢了。
  傍水而建的小屋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白墙黛瓦。鳞次栉比。古风浓郁。却略显破败。斑驳的砖瓦是岁月刻下的印迹,青石板小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但即便如此。千年古镇依然守护着往昔的美好,慢慢讲着。浅浅唱着……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初一·3班赵伊纯《乌镇印象》
  当我穿过迷雾、越过山峰。来到了山顶时。抬起头。一大片桃园跃然眼前。眼前的桃花每一朵都是那么独特。像红毯似的铺满了整座后山。煞是壮观。这时。风轻柔地抚摩着每一簇桃花。一阵阵香气随风飘来。桃花的清香瞬间包围了整个世界。它柔和但不失艳丽。清香却令人心醉。我感覺周围的花瓣都扑向自己。它们有的像小孩。总在众人的面前炫耀着什么;有的像可爱的精灵,跳着华丽的舞蹈;有的不知躲在谁的后面,有的却淘气地挤在朋友的身边。一点位置也不让。
  走在桃林边缘。我轻轻地踏在花毯上。像是生怕踩坏它们似的。因为它们看起来是那样脆弱。我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不甘寂寞伸出来的桃枝,枝头的桃花便像羽毛似的缓缓飘落,这让我不禁产生了愧疚感。我是不是伤害到了它们?
  突然,一阵微风吹来,花瓣像雨似的落下,像粉色的瀑布,每一次都那么壮观。所有花瓣都在空中说着自己的喜悦,随风飘舞着、跳跃着。跳累了,就落地休息会儿,然后又随着风飘向天空。静静聆听,风声里似乎还夹杂着一些细小的嗡嗡声,原来是蜜蜂和蝴蝶,它们围着桃花翩翩起舞,也许是闻香而来,也许是桃林这边发出了邀请函,但不管怎样,来者是客。桃园以最美的姿态,迎接着一批又一批赏花者……
  ——广东中山市小榄花城中学余乐《又见桃花红》
其他文献
我家后面有个小院,地方不大,却种满了各种植物,儿时,我最喜欢在小院的怀抱里玩耍了。  春天的后院生机勃勃,所有小生灵都苏醒过来,在春姑娘的召唤中成长。绿意盎然的院子里,最引人喜爱的当属那墙脚的斑竹。前年斑竹刚送来的时候,才那么几枝;过了一年,又长出不少新的枝节来。  雨后,我躺在床上休息,不知不觉间仿佛听到一阵阵声响,“咔嚓咔嚓”“咔嚓咔嚓”,传入我耳畔。这是雨后春笋钻出土壤、向上生长的声音吧。这
期刊
近了,更近了,一股淡淡的芦苇香飘进我的鼻翼,踏着一股清风,我脚下的步伐也越发加快。每走近一步,我仿佛都能看到家中田地里大片大片的泥土,听到奶奶亲切的呼唤声……  带着几许欣喜,我推开了大门,先来迎接我的,是一条摇着尾巴的小黄狗。再往里走,在楼梯拐角处,有一扇小小的、密不透风的窗户。小时候被妈妈关在楼上看书写字的我,总对那扇窗户外的世界充满向往。特别是那棵银杏树,每到秋天,叶子就变成了金黄色的,好看
期刊
古往今来,我国无论是石碑、书信,还是春联,都曾有过无字的。尽管无字,却饶有风趣。  无字汉碑  汉武帝刘徹,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登泰山封禅,在泰山玉皇顶上立下一块无字碑,称作“汉石表”。他认为自己功德无量,难以言尽,故不刊一字,任人评说。当时,人们对此事不便评说,但后人对汉武帝的功过却是毁誉参半、褒贬各异的。毛泽东著名的《沁园春·雪》一词中论及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之“汉武”,指的就是
期刊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发生了,在丰富多彩的人生路上,照样经历风雨……”我耳畔又回响起这句话,这是外公常说的一句话。汽车飞驶在公路上,两旁是金灿灿的田野。外公,就在这片金色中愈行愈远……  那些年,阳光还是像今天一样温暖,外公还是一个健康的瘦小老头,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他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打理家门口的小菜园,印象中,他总是穿着一双黑色长筒靴,一双青筋绽出的手牢牢地握住长长的耙子。挖地时。
期刊
幸福是什么?也许是饥饿后的饱餐一顿,也许是疲倦后的美美一觉,也许是做完作业后的轻松一刻……而我的幸福,就是有爱我的爸爸妈妈。  去年5月的某一天,考完试,我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悠闲地看着故事书。爸爸妈妈则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做一顿美食好好犒劳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突然。特别想吃圣女果。便急忙跑到厨房去告诉妈妈。妈妈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又看看冒着油烟的炒锅,轻轻地说:“要不……”“不行!”不等
期刊
【文题亮相】  一條河流,或流经高山峡谷,或流经广阔平原,或流经沙漠绿洲,或流经雪域高原;或惊涛拍岸,或小桥流水,或枫叶荻花秋瑟瑟,或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河流的故事靠浪花书写,河流的生命赖浪花诠释。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那些起伏有致的生活浪花,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成功失败……有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有了情趣,有了意义。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浪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期刊
大家想必都听过“伞和扇子”的故事吧!老太太总是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忧愁,直到一个路人让她换一种心态去思考天气的变化为两个女儿所带来的收获时,老太太才有所释怀。是啊,面对不能改变的环境,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来生活,这样,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的心态会让人积极,让人进步;而坏的心态则会将人封锁于精神的藩篱中,让人纠缠于内心的羁绊里。  我向来都不喜欢雨,每次一下雨,地上湿漉漉的,出行必然不方便,但让我
期刊
正百无聊赖,一个朋友忽然发来消息,问我是否记得小学时的一堂课。三十年的流逝,我在记忆中搜寻着那些点滴片段,便隐约看到了曾经清澈的一片蓝。  我记得那是一堂自然课,老师给我们讲解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还是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反正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当时,她让我们回去做一个试验,晚上把一杯水放在外面的窗台上,早晨太阳刚升起时,那杯水就会变成蓝色。三十年前的乡下,懵懂的儿童,新奇的试验,第二天早晨的一杯蓝色,
期刊
一片粼粼碧波托起一叠青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格绣楼,远看酷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镜之上!  是的,这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从300年前的烟雨迷蒙中驶来,载着一对颇有名气的才子佳人。载着他们的风流韵事。航船的男主人叫冒辟疆,与商丘侯朝宗、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女主人叫董小宛,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合称“秦淮八艳”。他们的航船驶过兵荒马乱、驶过风风雨雨,终于驶到了今天。成了我面前这
期刊
光阴还是那样,有增无减;草木依旧长青,但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因为一路上有你,我一直过得非常幸福。  成长之路多浪涛,沉浮一念间。有那么一个人,无论我走得多远,迷失得多久,都会等我归来。那时候,我便是归巢的倦鸟,而您永远为我守候着一座安稳的旧宅。不需要与十里春风诉说离别的衷肠,只隔着一扇轩窗,和您静看闲庭的花落花开,就足够了。这个人就是您——我的祖父。  仰望夜空,月亮不知被谁摘去了光环,却依旧圣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