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方”的辨读——《诗经》释辞之四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中的“方”与现代汉语中的“方”主要不同之处有两个:一个是《诗经》的“方”可以假借为“子房”的“房”;另一个是《诗经》中的“方”可以做谓语中心词,意思是“到达尽头”或“占据”。
  摘要:《诗经》 方 动词 语境义 语言义
  “方”的古今词义差别不大,《新华字典》(第11版)有七个义项:四个角全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全是方形的六面体;正直;方向,方面;方法,法子;副词,才;副词,正,正当;量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版)“方”有八个义项: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向,方位;地的代称;方法,办法;两船并行;比拟,相比;副词,正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方:并船也;像两舟省总头形”。
  《诗经》中有114个“方”,向熹《诗经词典》中“方”有16个义项:竹木编成的筏子,引申为以筏子渡水;方向,方位;四方;祭祀四方之神;边,方面;国家,地方;法则,榜样;并;遍,普遍;(又fang)谷物长了谷壳;有,占有;将;正,正当;开始;是,于是;指朔方。
  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向熹先生对《诗经》中“方”的解读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有不少出入。王力先生在《诗经词典》的序中说:“同一时代,同一个同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的(通假意义不在此列),有十个以上义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诗经》中的“方”来说,其中的每一个使用都是确定的,《诗经》中的这114个“方”的语境义是可以穷尽调查的,以下是我们的调查和分析。
  一、“方”是假借字
  “方”作为“子房”义的书写符号是假借字,《诗经》中有两个,例如:
  1.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小雅·大田》)
  2.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大雅·生民》)
  还有一个是地名用字,例如:
  3.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小雅·六月》)
  二、“方”是谓语中心词
  《诗经》中共有7个这样的用法,如下: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邶风·谷风》)
  很显然,这个“方”与“舟”是同义词,即“坐船去”。“方”的名词义是“并船也”,即大型水上交通T具;做谓语,就是动词,通常称作名同活用为动词,或者是兼类,意思是“坐着大船去”;“像坐着大船那样的远行”;“去”。
  “方”是大船,去远方才会使用,出现3次相同的用法: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诗经》中“何”做疑问代词,可以不前置,有“于何”3例、“云何”6例、“维何”12例、“方何”1例,这里“方何”是“到哪;去哪”的意思,例如: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秦风·小戎》)
  “方”是“占据”的意思,这是“鸠占鹊巢”的辞源,“到达”了,就会“占据”,例如: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召南·鹊巢》)
  “方”在句中是“祭祀远方”,例如: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小雅·甫田》)
  三、“方”做中心词
  “方”是“区域”的意思,是名同,和现代汉语一脉相承,《诗经》有“四方”“徐方”“东方”“西方”“天方”“一方”等62例,它们是:
  “四方”31个,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
  1.秉罔之均,四方是维。(《小雅·节南山》)
  2.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小雅·节南山》)
  3.四方有羡,我独居忧。(《小雅·十月之交》)
  4.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小雅·北山》)
  5.何人不将,经营四方。(《小雅·何草不黄》)
  6.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大雅·大明》)
  7.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大雅· 朴》)
  8.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大雅·皇矣》)
  9.受禄无丧,奄有四方。(《大雅·皇矣》)
  10.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大雅·皇矣》)
  11.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大雅·皇矣》)
  12.受天之祜,四方来贺。(《大雅·下武》)
  13.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大雅·文王之声》)
  14.四方攸同,皇王维辟。(《大雅·文王之聲)
  15.受福无疆,四方之纲。(《大雅·假乐》)
  16.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大雅·卷阿》)
  17.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大雅·卷阿》)
  18.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雅·民劳》)
  19.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大雅·抑》)
  20.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大雅·烝民》)
  21.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大雅·江汉》)
  22.四方既平,王国庶定。(《大雅·江汉》)
  23.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大雅·江汉》)
  24.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大雅·常武》)
  25.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颂·周颂·烈文》)
  26.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颂·周颂·我将》)
  27.白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颂·周颂·执竞》)
  28.于以四方,克定厥家。(《颂·周颂·桓》)
  29.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颂·商颂·玄鸟》)
  30.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颂·商颂·殷武》)
  31.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大雅·崧高》)
  “徐方”7个,都在《大雅·常武》:
  1.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大雅·常武》)
  2.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大雅·常武》)   3.如雷如霆,徐方震惊。(《大雅·常武》)
  4.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大雅·常武》)
  5.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大雅·常武》)
  6.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大雅·常武》)
  7.徐方不回,王曰还归。(《大雅·常武》)
  “东方”10个:
  1.日居月诸,东方自出。(《邶风·日月》)
  2.日居月诸,出自东方。(《邶风·日月》)
  3.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
  4.东方明矣,朝既昌矣。(《齐风·鸡鸣》)
  5.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齐风·东方之日》)
  6.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齐风·东方之日》)
  7.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齐风·东方未明》)
  8.东方未唏,颠倒裳衣。(《齐风·东方未明》)
  9.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大雅·烝民》)
  10.保彼东方,鲁邦是常。(《颂·鲁颂·閟宫》)
  “西方”2个:
  1.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风·简兮》)
  2.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邶风·简兮》)
  “天方”2个,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一般用“天庭”:
  1.天方荐瘥,丧乱弘多。(《小雅·节南山》)
  2.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大雅·抑》)
  还有7个只有一个用例:
  1.毂旦于差,南方之原。(《陈风·东门之扮》)
  2.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小雅.出车》)
  3.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小雅·大田》)
  4.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大雅·皇矣》)
  5.内奰于中罔,覃及鬼方。(《大雅·荡》)
  6.用戒戎作,用遢蛮方。(《大雅·抑》)
  7.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罔是疆。(《颂·商颂·长发》)
  还有“一方”3个,现代汉语是“另一边”“对方”,有三例:
  1.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小雅·角弓》)
  2.彼汾一方,言采其桑。(《魏风·汾沮洳》)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四、“方”是主语 ‘
  “方”是名词,做主语,《诗经》共有4例:
  1.简兮简兮,方将万舞。(《邶风·简兮》)
  这里“方”是“远方的人”,“将”是“表演”之义,与“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郑风·丰》)之“将”相同。
  2.方茂尔恶,相尔矛矣。(《小雅·节南山》)
  “方”与“尔”是对文,“尔”是“近的;你”之义,“方”是“远的;别人”之义。
  3.仳仳彼有屋,蔌蔌方有毂。(《小雅·正月》)
  这里“方”与“彼”是对文,是同义词,指“他方;远方”。
  4.祈年孔夙,方社不莫。(《大雅·云汉》)
  这里“方”“社”都是名词,是主语,与“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小雅·甫田》)的“社”“方”词性不同。
  五、“方”是宾语
  “方”是名词,做宾语,《诗经》共有6例,意思是“远方;远处”。
  动词宾语4例:
  1.燎之方,扬,宁或灭之。(《小雅·正月》)
  2.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大雅·板》)
  3.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大雅·韩奕》)
  4.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大雅·皇矣》)
  介词宾语2例:
  1.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小雅.出车》)
  2.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大雅·公刘)
  六、“方”是定语
  “方”是定语,《诗经》有14例,意思是“远方”。
  有10个“方叔”,各家注释都是“周宣王的大臣,出征荆蛮的主帅”,字面意思是“在远方的叔”:
  1.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小雅·采芑》)
  2.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小雅·采芑》)
  3.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小雅·采芑》)
  4.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小雅·采芑》)
  5.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小雅·采芑》)
  6.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小雅·采芑》)
  7.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小雅·采芑》)
  8.方叔元老,克壮其犹。(《小雅·采芑》)
  9.方叔率止,执讯获丑。(《小雅·采芑》)
  10.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小雅·采芑》)
  “方中”是“远处的中问”:
  1.日之方中,在前上处。(《邶风·简兮》)
  2.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鄘风·定之方中》)
  “方国”是“远方的国”: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大雅·大明》)
  “方处”是“远处”,此即“烽火戏诸侯”:
  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小雅·十月之交》)
  七、“方”是状语
  “方”做状语,意思是“远处;刚刚”,有18例。
  “方”做状语,表示方位,指“到远方”,有2例:
  1.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颂·商颂·玄鸟》)
  这里郑玄笺:“方命其君,谓遍告诸侯也。”
  另一个是“方斫”,是“到远处去砍伐”。   2.是断是迁,方斫是虔。(《颂·商颂·殷武》)
  另一个意思是“刚刚”,是问接引申义,有16例:
  3.溱与洧,方涣涣兮。(《郑风·溱洧》)
  4.士与女,方秉茼兮。(《郑风·溱洧》)
  5.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小雅·天保》)
  6.昔我往矣,黍稷方华。(《小雅·出车》)
  7.民今方殆,视天梦梦。(《小雅·正月》)
  8.嘉我未老,鲜我方将。(《小雅·北山》)
  9.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小雅·北山》)
  10.昔我往矣,日月方除。(《小雅·小明》)
  11.昔我往矣,日月方奥。(《小雅·小明》)
  12.13.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大雅·行葦》)
  14.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大雅·板》)
  15.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大雅·板》)
  16.天之方虐,无然谑谑。(《大雅·板》)
  17.天之方情,无为夸毗。(《大雅·板》)
  18.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颂·商颂·长发》)
  这里,“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中“既”与“方”是对文,是反义同。“嘉我未老,鲜我方将”中“未”与“方”是对文、反义词,与“简兮简兮,方将万舞”中的“方将”是两种用法,要注意区分。
  八、结论
  《诗经》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汉语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于一个书面语的词来说,汉字的使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作为“子房”意思的假借用法就没有了,现代汉语中是“子房”。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方”是构词语素,不再单独成词;“方”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动词用法。
  我们知道“方”的基本义是为了去远方而依据的条件,即大船,所以,除了假借为“子房”和地名用字外,其他的意思都与“远”有关,如果是名词,就是“远方”;如果是动词,就是“到远方去”;“远”是捕述“空问”的,如果是时间的“远”,就是引申义,现代汉语是“刚刚”,表示离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或时问。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向熹编.诗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语委2016-2017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科研项目“《诗经》吟诵教学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GDYW2016805)
  作者:尹世英、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史语法。
其他文献
摘 要:湖北诗人李强的诗集《萤火虫》里的大多数诗篇的艺术风格是“小”的,摹画了众多如萤火虫般虽然弱小却勇敢发光的生命意象。《萤火虫》里的诗作,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方法,塑造了温暖而孤独的清凉意境。此外,李强还在他的诗歌中传达了微笑的力量,欲以萤火之光来照亮世界。诗人在作品里发出了对人生、世界、美的终极追问,告诉人们读诗即读美、读智慧、读世界、读人生,诗在人面前敞开新世界。  关键词:李强 诗歌
摘要:在张炜小说《独药师》中,历史叙事的史诗精神和精神求索的人文精神并不能完整体现其艺术功力。在他的小说中还隐藏着一种多维参照互相映衬的文本建构规律。从附着于人物身上的文化表格,到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似乎一切都充斥着相异的元素、不同的声音,然而张炜却能够巧妙处理,使小说达到一种“中和”的“诗化”美感。  关键词:张炜 独药师 多维参照 文本建构  作家张炜在跨越“高原”之后,带着胶东半岛的水
摘 要: 《断金》在当下的话剧市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余味悠长的作品,仔细分析可知这是一部文本立意高于舞台呈现的话剧。该剧有出彩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主要分析话剧的主题、人物和结构,通过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铺排富有诗意的情节结构,表现了淡然悠长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断金》 邹静之 主题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断金》早在2017年已经上演,2020年在无锡大剧院演出,已是国内第三次巡演。在
摘 要: 自媒体时代,在各类网络媒介的助力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红”现象成为潮流。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下“网红”现象为内容,在对“网红”进行分类的同时,分析其带来的双向价值,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规范性的策略,从而促进“网红”现象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网红 价值  随着以微信、微博等为媒介的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加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快速发展,“网络红人”这类群体迅速发展,
摘 要:重写后的《出租车司机》,凸显了薛忆沩对小说艺术自律性的一贯追求,语言的逻辑理性和感性力量同时增强,小说更具张力,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辨识度更高。小说主旨由隐到显的变化,体现了薛忆沩以文学艺术介入现实的批评精神。  关键词:薛忆沩 重写 艺术自律性 介入  按照美国当代作家兼评论家约翰·加德纳的定义a,薛忆沩无疑是最典型的小说家,他以“语言敏感性”“眼光精准性”和“故事讲述者的特殊智力”获得文
摘要:《劳燕》是新移民作家张翎新著的一部抗战背景的小说,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战争灾难下人性的丑恶和不堪,而在这丑恶背后我们仍能看见美好的事物。本文旨在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探讨小说中人性的美与丑。  关键词:苦痛 人性 姚归燕 美丑  《劳燕》讲述的是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作者张翎在采访时说道:“写战争也不是真的想写战争。我其实是想探索灾难把人性逼到角落
摘 要: 老子提倡的“无为”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不争”。“不争”意味着要保持甘于居下、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的生存状态,它如同水一般具有包容性、涵养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品德,“不争”是每个人所应当具有的重要美德,它是统治者施政所具有的善德,同时,也是天地万物所本具有的一种内在品德。“不争”所體现出来的价值观对提升个人修养、建构和谐社会与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 无为 不争
摘 要: 如今英語电视剧在中国飞速传播,字幕翻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本文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字幕的目的限制、技术限制和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字幕翻译中的难点,并提供解决方法,以达到帮助中国观众准确了解剧情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 《唐顿庄园》 字幕翻译 翻译方法  一、引言  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在欣赏中国优秀影视作
摘 要: 《周南·关雎》为《诗经》之首,通过塑造“持中平和”者(君子)的形象,对我国传统“中庸”思想做了现身说法般深入浅出的阐释。大语文观下,《关雎》一文蕴含的“中庸”思想,既能引导当今中学生体认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又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 : 《诗经·关雎》 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 礼 教育意义  当下的教育大环境应试之风盛行,面对一
摘 要: 悲剧理论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丰富的阐释,近代以降的悲剧逐渐跳脱出英雄受难的模式,呈现出更为世俗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不少学者宣称悲剧在现代社会已然衰亡。然而以雷蒙·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不仅没有死亡,相反,其更为普遍地存在于现代社会中,这在如今形式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及日常生活经验中都有所显现。对“邪恶”“无序”“革命”的批判性阐释是威廉斯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