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hf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走进农历的腊月,十二岁的乡村少年强子,就在掰着手指头计算着哪一天是腊八、哪一天是祭灶日、哪一天是春节了。强子是平原上一个乡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除了暑假就是放寒假后,腊月里这段可以和父母团聚的时光。
  父亲会在祭灶日的前一天赶回家。因为老家的风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在祭灶日的前一天,村子里的叔叔大伯不论身处异乡的哪个地方,都会和父亲一样,坐着火车或者汽车,向家的方向,奔涌而来。祭灶的风俗,由来很久。强子听奶奶说,她嫁到下河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就已经有了。奶奶又说,爷爷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灶君,这座民间尊崇的大神,在夏朝的时候就有了。奶奶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看一眼摆放在堂屋的爷爷的遗像,目露深情。
  强子很小的时候就和奶奶生活在了一起。依稀记得四岁那一年,爸爸和妈妈就把强子丢给了奶奶,让奶奶带着。他们则坐着一辆长途大巴,跟着村子里的叔叔伯伯去了浙江的玉环,那里,有很多工地需要建筑工干体力活。待遇比在家里种地要挣得多。对于一心想挣钱盖新房,过好日子的爸爸妈妈来说,做建筑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让挣钱的心思在建筑工地上生根发芽。
  强子和奶奶,这一老一小就在老家守着乡村的日和月,守着村庄的老房子、老树和干枯的河流。一个慢慢长大,一个慢慢变老。
  强子的个头越长越高,奶奶唠叨的话也越来越多。奶奶特别敬畏书本,就连强子写在作业本上撕下来扔掉的字纸,奶奶都视若珍宝。强子把字纸扔在了地上,奶奶会不动声色的把它们捡起来,一张一张摊平,然后收集起来,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奶奶说,这些写了字的纸,都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丢弃。
  在强子的记忆中,奶奶不仅会做各种好吃的饭菜,还能讲很多好听的故事。奶奶说,下河村在很久以前是没人居住的一片旷野,从山西逃难而来的先辈,见此地土地肥沃,不论上看下看还是左看右看,这里都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祖先们就停留在此,开垦土地,垒土建房,种树养蚕,生儿育女。渐渐就形成了今天下河村的雏形。奶奶说,祖先有遗训,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人处世要凭着良心去做事,要心存善念,要宽厚待人。
  奶奶说这些话,强子听的似懂非懂。
  相对于听奶奶讲故事,强子更喜欢奶奶做的饭菜和吃食。进入腊月,最先到来的日子是腊八节,一提起“腊八”两个字,强子就馋着奶奶熬得那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了。民间有谚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奶奶熬得腊八粥,真香啊。奶奶在强子的心目中,是比皇宫里的御厨还要神奇的人。村子里的婶娘们都说,奶奶的厨艺可以去五星级酒店当大厨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年月,奶奶能把树皮、草根、榆钱树的叶子做成诱人的美食,这要是没有一些真功夫,是做不到的。
  快要到祭灶日了。爸爸和妈妈还有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来了。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祭灶日。也是“小年”。爸爸打来了长途电话,说农历二十二日晚上坐长途客车,二十三的上午就能到村子前面的路口。强子记着爸爸说的话,他特意去日历本上翻出农历二十三对应的公历那一页,并且用水笔在那一页画上了一个美丽的五角星。强子期盼这个日子快要有一年了。自从爸爸和妈妈去浙江玉环打工,他就每一年都期盼着暑假和寒假的到来。这样,他就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
  到底祭灶日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为什么奶奶不能祭灶非要爸爸回来祭拜灶王爷呢,奶奶还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么意思?
  强子问,奶奶,祭灶,祭祀的是谁啊?
  奶奶答,灶公和灶婆啊!
  强子问,灶台里也有神仙啊?
  奶奶答,山有山神,土地有土地公,水中有龙王,天宫里有玉皇大帝,灶台上当然有灶公了。
  强子问,那我们为什么要祭拜他呢?
  奶奶答,灶公啊,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每一家每一户的神仙。他的职责是保佑每一个家庭的人身体健康,无灾无难。同时呢,他还会监督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的说话、行为,他们记录下来的哦,所以,小孩子一定不要撒谎,否则,灶公会把你的谎话记录下来,汇报给玉皇大帝的。因为,每一年的年底,灶公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是他的另一个职责。
  奶奶一边说,一边把强子揽在怀里,她的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奶奶继续说,我们老百姓呢就希望灶公呢“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就希望这二位神仙呢,在玉皇大帝面前“报喜不报忧”,专挑好话说,专挑我们家里的好事汇报。因为,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呢,家家户户做出很多好吃的甜食,当贡品,让他老人家吃得甜腻腻的,心里美滋滋的,这样,他就净说好话不说不好听的话了。
  强子又问,那为什么要“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呢?
  奶奶说,因为灶公是男的,所以要男主人祭拜。八月十五的时候,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是女的,所以只有女主人祭拜。
  强子一想到腊月二十四日那天,灶臺上摆满了各种甜食,他的哈喇子就流了下来。奶奶就说,你啊,整天就想着吃。奶奶凝望着孙子的脸,替他擦去了清亮的鼻涕,又说,也算你赶上了好时候啊,要是生活在你爸小时候,就把你饿死了。
  强子经常听奶奶和爸爸回忆起那段饥饿的年月。真饿啊!所以,奶奶和爸爸都对粮食有彻骨的感恩。强子在奶奶的要求下,从小就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精贵。他总是把碗里的每一粒米吃完。奶奶做的馒头,又白又圆。强子吃馒头,不喜欢吃馒头皮。他每次都把馒头皮撕下来,放在桌子上。奶奶每次都怒睁着双眼,严厉地盯着他,可是他实在不愿意吃那些馒头皮。于是,奶奶把馒头皮一点一点吃了下去。奶奶说,这些馒头皮,在过去有灾荒的年月可是能救人命的,你们这些孩子啊,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强子总是在想象着灶公长什么模样。他会像财神一样手捧着金元宝呢,还是会像托塔李天王一样手里托着一座宝塔。强子最爱看《西游记》了,不论是书、动画片还是电视剧,他都喜欢看。他在书本里搜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灶公的影子。他看见了山神、土地神,还有一尊尊菩萨。难道灶公长得和山神一样,也许,他长得和龙王一样吧,有龙的胡须,模样可爱。   奶奶说,灶公主管灶台,当然应该是最了解人间烟火了。他穿得很朴素呢,他也最公正,因为他要如实地去汇报每一家每一户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当然了,你只要祭拜他,他都会专拣好话说。
  强子就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等自己长大了,也可以去祭灶了。
  腊月的天,一天比一天冷。下河村,这个平原上的自然村落。这个四季分明的小村子,西北风开始“呼呼”地刮向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天气预报说,今年会有寒流袭向平原。强子多希望今年冬天能下雪啊!这样,他就可以带着家里的狼狗黑子,去田野里追赶野兔了。下了雪,还可以和小伙伴们打雪仗,滚雪球。可是他又不希望这场雪在小年之前到来。他想着这场雪要是爸爸妈妈回家以后再从天而降就好了。好想爸爸妈妈啊!强子一想到在浙江玉环打工的父母,就开始神情黯然下来。
  强子打开电视,天气预报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这几天就会从祖国的北方一路向南,侵袭过来。西伯利亚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每一年的寒流都是来自于那里。天氣预报还说,在农历腊月二十四之前,下河村所在的黄淮平原会有一次降雪过程。而且,这次降雪会比往年都要大。强子不禁担心起来。但愿爸爸妈妈回家一路平安!
  奶奶把灶台里的神龛给找了出来。她要把神龛清洗干净,去年神龛上用红纸剪成的对联都泛了白,奶奶把对联轻轻撕去。她要重新把剪纸贴在洗好的神龛上。家里的灶台是爸爸砌的。灶台里安放着两口大铁锅,虽然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煤气灶,烧起了液化气。但是奶奶还是喜欢用柴草烧火,奶奶使不惯液化气。她总是说,大铁锅做的饭菜比液化气上的不锈钢锅烧出来的要香。
  强子一放学,就会看见奶奶在灶台上忙活。他总是会很懂事的给奶奶烧火。火苗舔着锅底,那熊熊燃烧的柴火,很温暖,也很亲切。尤其是青烟从烟囱里冒出来,冲上云霄,夕阳下,那缕缕炊烟,就是家的味道,也是乡愁的模样,更是乡村,人间烟火气的模样。
  强子在灶台下烧火,奶奶在灶台上炒菜。强子经常会产生一种幻觉,奶奶在水汽缭绕的灶房里,忽然就不见了。她切好的土豆丝安静地躺在菜板上,铁锅里的菜籽油弥漫着焦香。强子把最后一把柴火塞到了灶膛里,他就冲出灶房,呼喊着:奶奶,奶奶,村庄空寂的没有任何人。他觉得整个世界就只有他一个人在奔跑着,他害怕这种寂静,这种寂静让他孤单、无助,他不断地喊着:奶奶,奶奶,嗓子喊得无比沙哑而又无力。这时,他看见全村的小伙伴都从家里走了出来,都在和他一起喊着奶奶。一群孩子,在村子里的菜园里、村路上、麦场上、土坝子上、楼房的房顶上,对着风的方向,对着蓝色的天空,对着村口的大榆树,对着奶奶经常去的地方。
  炒菜时,锅铲和铁锅发出的“咣咣”的声响,将强子从幻觉中拉了出来。
  灶膛里的火,熊熊的燃烧着。强子望着奶奶,她佝偻着腰,认真地炒着菜。强子问奶奶,奶奶,你不要离开我好么?
  奶奶笑,傻孩子,我怎么会离开你呢!
  强子说,你要是离开我的时候,就亲一下我的额头,好么?
  奶奶笑,你这孩子,又在说疯话。
  奶奶吓了一跳,这孩子该不是发烧了吧,怎么说起胡话来了。奶奶亲吻了一下强子的额头,这孩子,也不烧啊。
  强子的脸,被灶膛里的火,烘烤的,红扑扑的。
  腊月的日子,就像燃起的蜡烛。一天比一天过得快,一天比一天短。奶奶也在计算着爸爸妈妈回来的日子。昨天,王奶奶的三儿子回来了,给王奶奶买了一件崭新的棉袄。王奶奶把棉袄穿在身上,奶奶看见了,直夸王奶奶的儿子孝顺。可是回到家,奶奶就嘟囔开了,我家的儿子什么时候回来啊,就不能早些回来,这两个一天到晚想着挣钱的孩子,一忙起来,就把我这个老太婆给忘记了。可是埋怨归埋怨,晚上,爸爸打来电话,奶奶和爸爸在电话里依旧母子情深地聊了好几个小时。
  爸爸总是问强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了。
  爸爸总是叮嘱奶奶,不要舍不得花钱买吃的。没钱了,他会从浙江那边寄过来。
  爸爸说着说着,就语带哭腔了。
  爸爸说,还是老家好啊,老家的房子啊,树啊,河啊,田地啊,看起来就是亲切……
  爸爸还说,他也等着腊月二十四,祭灶呢!
  一提起祭灶,爸爸就来了精神。仿佛祭灶的仪式赋予了他特殊的权利。强子想起去年爸爸祭灶时的情景,他把奶奶炸好的糖糕、炸果还有糕点摆放在神龛两边。嘴里念念有词,大概的意思是让灶公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安,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家庭幸福。那些朴素的愿望,强子想,灶公一定听得清清楚楚了。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一定会把好运气降临人间的。
  腊月的天,越来越冷了。
  西伯利亚的寒流果然带来了彻骨的寒意,整个村子被浓浓的乌云笼罩着。西北风像发怒的豹子,怒吼着。强子和奶奶待在三间大瓦房里。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
  奶奶说,要下大雪了。
  爸爸打来电话,奶奶叮嘱说,家里要下大雪了,你们回来的时候,多穿一些衣服。爸爸在电话里说,哎。爸爸还说,给奶奶买了一件花棉袄,给强子买了一件羽绒服。
  奶奶和强子,心里都流着蜜。
  奶奶对着灶公许愿,我的两个孩子,一路平安,一路平安啊!
  天阴了下来后,空中先是落下来一些如同冰雹切碎了的雪粒子。它们落得急,落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整个村庄,被寒流笼罩着。整个村庄上空,被乌云笼罩着。天气越来越冷,雪也越下越大,越下越急。雪粒子落完,天空中就开始飘下片片的雪花。真美啊!
  大狼狗黑子在屋檐下蜷缩在一角。村庄静穆。
  奶奶对强子说,你爸和你妈现在应该坐上长途汽车了。经过一夜的颠簸,明天上午九十点钟应该就可以在路口下车了。到时,我们奶孙俩一起去路口接他们去。
  强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自从有了上次那个幻觉以后,强子总会多留心一下奶奶的身体。奶奶一到冬天就会不住地咳嗽,今年奶奶的身体似乎很好,她没有咳嗽,最多只是天冷的时候,会觉得关节有点疼痛。奶奶说,年纪大了,不是腰酸就是腿疼,上了年纪的人,就是麻烦!   進入腊月以后,村子里有好几个老人都去世了。这就包括刚穿上新棉袄的三奶奶,一提起三奶奶,奶奶就一脸茫然,这人的命运啊,真是没法说,昨天还好好的呢,一觉醒来,就没了,脑溢血,真是无常啊!
  村子里就响起了唢呐声。村人都称唢呐为喇叭。喇叭滴滴答答地吹着。奶奶说,这喇叭吹得人心烦心乱哟。强子感到很惊讶,奶奶以前是最喜欢听吹喇叭的了。村子里只要谁家结婚请唢呐班来吹喇叭,奶奶总是第一时间拉着强子的手,去看热闹。吹喇叭的人,吹起喇叭来,鼓足了腮帮子,喇叭调,可高,可低,可哀伤,可欢快。奶奶还会带着强子去捡炮仗。
  奶奶不喜欢听喇叭,但是喇叭声还是会在风中回荡。奶奶就显得有些魂不守舍。她在村口的大榆树下站着,拄着拐杖,听喇叭声在风中呜咽。奶奶就说,这喇叭真是一个奇怪的乐器,喜事的时候可以吹.丧事的时候也可以吹。吹得人想落泪,也吹得人想微笑。
  小喇叭,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雪下到后半夜的时候,停了下来。早晨的时候,天空又不紧不慢地飘起了雪花。村庄、田野、公路上到处被白雪覆盖着,白皑皑的一片,如着了纯色的国画。奶奶搀着强子,向路口走去。路口是省道和乡道交叉的地方,从村子到路口,有三里地的路程。紧邻村子的乡道,被乡亲们踩出了一条路。奶奶颤巍巍地走着,强子这时才发现,奶奶的背更驮了。小的时候,奶奶最喜欢背着强子了,但是强子总喜欢自己在路上跑,不喜欢奶奶背着或者抱着。他像一只兔子,喜欢在雪地里撒野。又像一只雏鹰,总喜欢让翅膀在蓝天上空飞翔。奶奶就在后面追,小祖宗,你慢些跑,强子跑的快,奶奶追的急。
  奶奶和强子就这样站在路口等待着爸爸妈妈的到来。奶奶撑着油纸伞,他站在伞下,就像一只站在大蘑菇下的小蘑菇。年味越来越浓,回家的人也越来越多。道路上落满了积雪,但路再泥泞,也阻挡不了游子回家的脚步。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里,嘴里哈着热气,说着家乡话。
  一个说,明天就该祭灶了啊,今年要好好给灶公捎些好话,让他保佑全家人平安,发大财!
  另一个说,灶公只负责传话,可不负责发财,发财得拜财神爷!
  车辆陆陆续续从奶奶和强子面前开过。因为是雨雪天,路上泥泞,车子开得很慢。有的车子,车轮上还裹着防滑链。开动起来,像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
  奶奶说,要不是下大雪,你爸和你妈这会应该早到了。
  一辆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另一辆车又从眼前飞驰而过。终于停下来一辆客车,奶奶和强子欣喜地迎上去,却发现爸爸和妈妈并不是坐的这辆车。强子很失望。奶奶则祈祷着他们一路平安,平安就好。
  日头已过正午,雪也停了。太阳开始露出笑脸,但冬日的太阳却并不凌厉。它温顺的像猫一样,露出恬静的脸,似乎还打着哈欠。
  又停下一辆长途车。爸爸和妈妈终于在奶奶和强子的焦急等待中下了车。爸爸左边的肩膀上背着一个蛇皮口袋,口袋里装着棉被。右手提着给奶奶买的棉袄,给强子买的羽绒服。妈妈的手里则提着购买的年货,以及祭灶时要用到的甜品和糕点。
  爸爸和妈妈笑着,喊着,妈!然后一家四口人温馨的相互搀扶着,向村子的方向走去。
  明天就是祭灶日了,奶奶已经将神龛擦洗的干干净净。她还把剪好的剪纸贴在神龛上。爸爸一回到家里,就在灶房里忙活开了。只要爸爸在家,就不会再让奶奶下灶房了。爸爸似乎继承了奶奶的手艺,烧的一手好菜。尤其是爸爸炸的糖糕,外焦里嫩,金黄酥软,非常可口。一般是妈妈来和炸糖糕所用的油面,爸爸负责揣面团,制面饼,炸糖糕。炸好的糖糕和甜点、炸果一起,摆放在神龛两侧,祭灶所需的物品就算准备齐了。
  腊月二十四,祭灶日。强子早早起来,他以为他起的是最早的,谁知,爸爸已经在院子里,提着扫帚扫雪了。妈妈在白雪覆盖的菜园里,从雪地里掏出一棵棵大白菜。奶奶则坐在灶膛下烧起了火。祭灶都是在中午十二点的时候,爸爸面对着神龛的方向说一些祝福的话。
  这时,强子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画面。他发现奶奶不见了,变成了一缕青烟钻进了烟囱里。他呼喊着爸爸和妈妈,让他们来寻奶奶,他们好像都没有听见强子的呼喊。爸爸在神龛面前祭拜着,继续说着祈福的话。妈妈则继续在菜地里忙活,一棵棵大白菜被堆在院子里。
  奶奶终于又出现了,她从烟囱里爬出来,像圣诞老人一样,肩膀上背着一个袋子。但是,一会儿,又不见了。她又变成了一缕炊烟,向远方飘去。强子哭了起来,大喊着,奶奶,奶奶。他似乎听到了爷爷呼喊奶奶的声音。可是,没有人理会他的哭声,爸爸没有听见,妈妈也没有听见。
  强子就这样哭着,哭声越来越小,哭得也越来越没有力气,他就躺在了雪地里。
  等强子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大床上。爸爸和妈妈坐在床前,强子看见爸爸后,一把搂住了爸爸,号啕大哭起来,爸爸,爸爸,我看见奶奶变成一缕青烟飘走了,我要奶奶,我要奶奶回来啊!
  爸爸一把搂住了强子,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妈妈则在一旁自顾自地抹泪。
  哀伤的喇叭声响了起来。
  腊月二十八,奶奶的遗像摆在了强子家的堂屋里,和爷爷的遗像摆在了一起。奶奶走得时候很安详,她是一个和灶公一样慈祥的老人。
其他文献
泥夯墙上嵌着一扇木质黑窗,像孩子的眸子,天井的光洒下来,眸子就亮了。窗下斑驳的青苔,因着老宅的潮阴和懒洋洋的春风,不断向上蔓延。一株枝繁叶茂的橘树,黛绿的叶子带着玉的质地,把泥墙房衬得绿意盎然。  这是一座建于解放前的宅院。所有的木质组件都被时间染黑。一堵突兀的墙把天井隔成两半,宅子一下子变得拥挤。目力所及都是无声的墙,最后只有仰望。长方形的天空,深邃遥远,无限辽阔。看久了,让人寂寞。  多年过去
期刊
像一粒盐,不止用它清洗止痒  用它热敷止痛  ——身体里面隐藏的湿如此顽固  也不止安抚脖颈以上  接连的昏溃、喑哑与肿痛  不止是当你被蜈蚣、毒蝎攻击  或是为人群的箭矢所伤时  用它消肿止痛去毒疗伤  不仅仅是这样  它更像一把天才手术钳  为你拔出深埋肉身的自责尖刺以及  一种说不出的沉疴之苦  它将滚落一地的散珠穿成闪光的项串  好比一根柔韧的蒲苇细线  戏台上,四郎长跪不起  关山梦断,
期刊
那时  那时,人们身轻如燕  心空不那么高远  你可以随手脱下布鞋  躺在人民公园的长椅上  让一张旧报纸遮去都市的繁华  怀抱阳光等待她的到來  你没有太多标签  初始状态下,你勤奋低行  那时,你与生具有海的气质  有潮水的率性,浪花的激悦  在你的杯子里,能喝出水的原味  在你的眼眸中,能望见春的芽尖  我们供养精神胜过追求食物  像清风明月,像竹露野鹤  豁  我将它点燃,是一时冲动  左
期刊
因为风在耳边催促  云不敢停留  我们曾经抬头看的那朵  如今落在了何方?  因为时间在身上撕咬  我们被赶着,走向墓地  留些仅剩的回忆  镶满钻石,在阳光下闪亮  只有被眼睛捕捉的瞬间  云才把風抛弃  不然它一直在游一直在化  也只有在想起你的片刻  我才把时间谋杀  不然我一直在老一直在死  时间战场  不管是懦弱还是勇敢  我们始终无路可退  谁在我的体内擂起战鼓  鼓声隆隆,震颤脏腑 
期刊
1  太虚宫的大门很独特,远远看去,就似一个巨大的“道”字,游人从道字底下进去,又从道字底下出来,来来往往如穿梭,得道的却不知有几个。路可新去的时候,天色近晚,游客已经很少了,道字门下显得有些荒落,不过夕阳还没完全沉下,一缕阳光从斜里打过来,正好照在汉白玉砌就的“道”字门上,门两侧的一幅对联清晰可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路可新知道,这句话出自老子的《
期刊
1  北京人说,江南多山多水,却少名菜。  广东人说,江南四季分明,却少甜品。  四川人说,江南美女如云,却少辣味。  我说,这一切都是发高烧不出汗——胡说。在诸暨,一盘西施豆腐,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的美食者的舌头折服。如果说,北平京菜花样繁多,如小说,那么西施豆腐就是一首清新的小诗,简单、宜做。  如果说,广东的早茶是一席甜腻散文,那么西施豆腐就是一口可人的句断。朴素,清纯。  如果说,四川的各色火
期刊
行乞者  当街,行乞者双膝跪地  伸出老树皮一样的手  向生活,每个人都在行乞  名利、权欲、爱情…  卑微如蝼蚁  年輕的母亲催促着孩子快走  “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和他一样”  父亲  昨夜,我又梦见了你  掌心,还留有你手掌的温热  其实,我早巳明白  梦里梦外,我们存在无法链接的纬度空间  魂魄寄居之处,必是俗世触不到的空白  之页  恍惚中,又看到  父亲坐在老式的藤椅上,戴着老花眼镜  
期刊
旋在月光城转经筒,那只秋天的鸽子  啄著散落一地的叽叽喳喳  披着霞光从容丈量  空气中的目光迷蒙,行色匆匆  不止九月的石板路哒哒  盛满八方四面的脚印  一群观花的走马  一群久居牢笼的心脏  从一个烟雨濛濛  泅渡  至另一个烟雨漾漾  风穿过古巷包裹呼呼声  吹洗鸽子清亮的——  眼眸——飘落在  身着盔甲的人群里  养活一地的安静  还给古道苍凉的黄昏  ——掌灯
期刊
如果能够选择  浣纱溪只流向东海  就割斷缆绳  随波流浪桃花岛  不管天高海阔  尽情打捞  晨光、星辉和浪花  如果能够选择  就在布谷湖泛舟  把范蠡的肩头  枕成梦中桃园  不论电闪雷鸣  任由舟楫,停憩在  溪流、浅滩和河谷  如果,有一万个如果  就把你的发髻编成羽毛  把你的裙摆剪成花穗  把你的画屎舞成旋风  把你的凝视收在我眼中  如果,只有一个如果  就让我在你的身影里躲藏  
期刊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不愧为明代的大戏剧家和大诗人,一部《牡丹亭》,写尽才子佳人之风流;区区廿字,便已写尽了徽州风土之精髓。  深秋的一天,我应挚友温籍企业家华飞君之邀,和大唐镇国良兄一起驱车至徽州十大古村落之一、“望族的故乡”——绩溪龙川,游历了村中的“江南第一祠”胡氏宗祠。  龙川是徽州望族——“龙川胡”发源之地。公元318年,籍贯山东青州的东晋大将军胡奋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