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区别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ei8133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和文学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本文认为二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首先,本文认为二者相互借鉴。文学的文体、语言艺术和典型都是新闻可以借鉴效仿的。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故事等也是很好的素材,可以被文学借鉴。其次,本文认为新闻与文学之间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新闻无论是在文体性质、真实性和功能上,还是在叙事、语言和创作思维上和文学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总之,笔者认为,新闻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联系,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关键词:新闻 文学 相互借鉴 区别
  新闻与文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在我国报业初创时期,文学就在新闻报纸上开辟了一块地盘——副刊。当时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刊有: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当时副刊上发表的多为一些纯文学性的文字,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女神》等。同时,还出现有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字,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这说明,新闻在很早以前,几乎初创时期就已经和文学有关联了,并且二者的结合在当时也已受到大众的关注。
  但是,虽然二者的渊源久远,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二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能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就把两者混为一谈。毕竟“在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对新闻来说,采访到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对文学来说,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构①”。在这短短一段话中,二者的区别被概括得很直观也很详尽,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见意。新闻与文学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既相互借鉴又有所区别。
  一、新闻与文学的相互借鉴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出现的。同样,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也可以说,两者的出现是必然,并且紧密相连的。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文化,就有了传播,二者的关系不言而喻。
  在二者的联系中,有人这样认为:在与文学的联系中,新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情况下,都是新闻向文学的借鉴,如在准确用语、平实的风格上。而文学对于新闻的借鉴则表现得很少。事实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因为二者在起源上就存在有密切的关联,所以,两者的关系决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事实也证明,在新闻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对文学的借鉴,如在语言、文体、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借鉴程度等上,痕迹也是比较明显的。总之,二者之间互相模仿、借鉴的领域越来越广,程度也越来越深。关系密切的程度可以用“相互”来概括。
  1、新闻对文学的借鉴
  (1)新闻对文学语言艺术的借鉴
  新闻对文学语言艺术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借鉴文学准确的语言以及平实的风格上。新闻的本源是真实,新闻稿件的写作就是要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对语言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这就要求写作者在写作中不能夸夸其谈,辞藻不能华丽,甚至不能有过多描写性的语言,因为新闻报道向读者展现的是事实,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所以,文学写作中的平实风格和准确语言是十分值得新闻写作借鉴的。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在新闻写作中也是常见的。
  (2)新闻对文学文体上的借鉴
  新闻在对文学文体的借鉴上主要表现为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
  新闻特写即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它是一种现场感很强烈、形式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以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极具感染力。如以下实例: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6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上面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②。”
  这篇新闻特写是具有感染力的,读后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文中两位人物的形象不仅十分鲜明,也很生动,并且还很真实的向读者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的风范。
  另外,报告文学也是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体裁,它一般为专、副刊所共用。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用文学手法报道具有新闻性的人物和事件,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如《无极之路》、《采访海湾战争》等篇目。
  (3)新闻对文学典型的借鉴   新闻的典型是发现的,而文学的典型是塑造的。但是文学在塑造典型时的方法是可以为新闻借鉴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和《哥德巴赫猜想》等名篇,它们在对典型的塑造上都曾产生过轰动效应。新闻在学习文学对典型的塑造时还存在有一个问题,即新闻的某些细节描写是否允许虚构。对于新闻来说,真实性原则是不容动摇的,但是,如果忽视细节真实,将会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负面效应。所以说,新闻细节描写是不允许虚构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缺少细节描写的新闻稿件在阅读上缺乏感染力,甚至缺少可读性,但我们必须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毕竟新闻不等于文学。
  新闻对文学的借鉴还有个程度的问题,即新闻的借鉴度。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上看,新闻肯定不可以对文学进行全盘借鉴,毕竟文学带有虚构的成分。不管新闻报道对文学有怎样的借鉴,它都必须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有虚构的事实,这一前提不容忽略。所以,新闻可以向文学借鉴,但是不可以文学化。
  2、文学对新闻的借鉴
  文学对新闻的借鉴,最多的还是对新闻事件(人或物)或者故事的借鉴。因为新闻工作本身具有的不可知性决定了新闻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新鲜、离奇、感人的事件,这就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例如《重庆晚报》曾报道过的一篇名为《姐弟恋人私奔隐居重庆深山半个世纪》的事件,就被文学创作所采用,新闻中主人公的事迹被改编成了电影《爱情天梯》——深山老林,老人在峭壁上开凿出6000级石梯,徒手营造他和她的爱情家园。这是一个例子,通过文学创作将感人的故事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相信又会感动很多人。
  另外,还有一个成功的例子,那就是《鲁滨孙漂流记》。提起这部作品很多人都知道,但它其实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水手塞尔柯克在1704年9月的一天,因与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古拉丁美洲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事件。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是一名新闻记者,在他得知这位水手的故事后,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冒险小说。不管当时在创作小说时笛福有没意识到这是文学对新闻的借鉴,但他的这一举动已经为后人在这条道路上打开了一道门。
  二、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既然新闻与文学之间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是不是就应该在二者之间画上等号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二者有联系,但是在本质上,二者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本质上认清二者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对于指导新闻采编实践,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是有一定意义的。以下就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入手,对新闻与文学之间存在的差异作一个粗略的探讨。
  1、从理论层面看,两者存在着文体性质、真实性和功能的差异。
  (1)新闻与文学在文体性质上的不同
  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新闻属于何种文体,他有这样的观点:新闻文体属于“报章文体”。他认为,一张报纸是否办得好,要看它是否具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这四个条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实用文体,它要在内容上真实准确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为人们提供信息。
  在现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新闻是一种介于“公文”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持这种说法的学者,主要是就新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特征而言。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新闻写作就在语言、体裁和文风上具有“公文”的某些规范性和严肃性,并且在采写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这种形式过于死板,不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恰当的向文学进行借鉴,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如当今新闻界提倡的 “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就是一个例证。
  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属于审美范畴。因此,文学创作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死板,它的体裁形式也灵活多变。因为文学是要体现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让文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允许有大量的虚构成分,不必完全写实,可读性强。按照文学领域的“四分法”,可以将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类。
  (2)新闻与文学在真实性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的真实是“客观真实”,而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真实”。不管是客观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它们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概念似乎有些相似,但实际上,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新闻报道的内容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而且还要求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理想象”、“想当然”的成分是不允许存在的。即便是形式稍“活泼”的新闻评论,也必须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揭示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规律,以求达到内容细节和对新闻事实的评判,以及客观真实和的主观真实的有机统一的目的。总之,简单的说,新闻的真实性是反映在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上的。
  而文学创作则是对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文学作品可以根据作者创作的需要,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于一人之身,创造一个“至善至美”的文学形象,反之,也能集丑恶于一身,创造一个令人厌恶的“至恶至丑”形象。因此,文学的艺术真实实质上是一种虚构的真实,一种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理解世界的真实。
  (3)新闻与文学在功能上的差异
  “告知”是新闻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它要为人们提供的服务是信息,也就是说它需要将大量的信息收集之后再传播给大众,使大众得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接受“新闻”,从而了解所处的社会和身边世界经常发生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和变化。这是新闻在早期传播时的特点。但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慢慢就带有了阶级和政治色彩,它越来越受到党派、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一个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部门。因此,除了最基本的告知功能外,它又具有交际面广、信息灵通、服务广泛、影响深远、责任重大等特点。所以,新闻事业所担负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就由单纯地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展到了以宣传执政党的政治纲领、执政理念为主的“政治教化”、和以宣传所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道德意识为主的“道德教化”两大功能。   而文学是人学,它反映的是人类的内在心性。从它的发展过程看,文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情感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通过表象和情感构建起的文学形象是要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吸引和感染读者。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娱乐”和“消遣”的特点。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文学的意境、意象、意蕴相融合,既而产生共鸣,最后达到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效果。
  2、从实际操作上看,两者存在着叙事、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1)新闻与文学在叙事上的差异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叙事的两种不同形式,除了有区别外,二者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其所叙事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都必须通过实地采访或实地体验获取基本材料。但由于二者各自加工处理的目的和方式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也是它们的差异之在。两者在叙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真实性上,新闻的叙事是真实的,文学的叙事是虚构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所反映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或者说是假新闻。因此,新闻叙事受到客观事物的存在状况以及发生、发展的限制和制约。这就约束了新闻必须以所报道的对象在时空里的存在事实为依据,不容许有其他任何主观的、想象的成分。而文学叙事则往往因为创作的需要,将事件、人物或情节“合理化”虚构,营造气氛,凸现意象,以吸引读者。
  第二,在构局上,新闻叙事简洁明了,文学叙事则讲究在合理地想象中谋篇布局。新闻报道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传播出去,这就决定了新闻必须选择最简便、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方法和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一般情况下,新闻作品的篇幅都不宜过长,内容也不必面面俱到,只需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以事件或人物发生发展的时间为基本脉络,以简短明了的“直线式”来叙述。而文学则不会这么简单。因为它有一个相对“复杂”的创作动机,所以,在除了把人物、事件等交代清楚(即构筑故事的基本框架)外,文学还需要对叙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展开,以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要求朴实、精练、准确,文学叙事言辞则讲究绮丽、华美、耐人寻味。新闻报道是要告知,大众阅读新闻就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新闻叙事并不需要过多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否则会引起大众的排斥和不满,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求新闻叙事要准确到位。但文学叙事就不同了。它本身是一个虚构,具有神秘色彩,所以说,文学叙事还像新闻那样平铺直叙的话,就未免太直白了些,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新闻与文学在语言特点上的不同
  新闻与文学的语言除了在“音乐性”(即语言的意与音,语言的音律美)和“本色化”(即语言要与特定环境、客观条件相符合)等相同之处外,还存在有更多的不同。以下就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在指向性上,新闻作品所报道的客观事实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否则,就会有是在说假话的迹象,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假新闻。而文学语言没有必须真实的明确指向,它无需“及物”,无需指向外在的客观世界,具有明显的“内在自足”的特性。例如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黄河之水从何而来?新闻语言是:“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向东注入渤海。”而文学语言则会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由此可见,二者的语言在是否具有指向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二,由于新闻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日常用语,大众化的语言。为了让绝大多数的受众准确理解新闻所传播的信息的内容和要旨,它的语言就要做到通俗化、大众化。而文学语言则不要求一定要这样。因为文学本来就讲究“新奇”和“反常”,即通常说的“陌生化”,所以,为了达到新颖、意境独特的效果,它的语言就要尽量避免“常规”。
  第三,新闻语言要求用词准确、语义规范,所传达的信息不能给受众造成任何歧义,否则就会造成报道失实,降低新闻的真实性。而文学语言则可以有多种意思和表达意象,它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也因读者各自的感受不同而不同。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会有不同的感受。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我们不能说这是作者向读者传达信息时有误,而是文学作为艺术,它的语言本来就有多种表达意向。
  第四,在新闻作品中,除了少数通讯作品为了刻画报道对象会运用一些修辞外,一般不提倡使用修辞手法,以免因个人主观色彩过于强烈而导致新闻报道事实失真。而文学语言则往往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以使文学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富有感染力。
  (3)新闻和文学在采写创作中的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是主体(人类)的行为,是人类发现客体(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自己的影响后,在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一般来说,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形式。
  新闻与文学都是人的脑力劳动的结果,都是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新闻采写和文学创作过程中必然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新闻采写大多以动作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一般情况下,新闻是围绕所报道的客体相对静止的时空状态(何时、何地)以及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给受众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的。如消息、通讯、新闻故事等。或者它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一个带有共性的观点,以启迪 受众,如新闻评论等。
  而文学创作则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文学在进行创作时除了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展开思维外,还要在所获得的具体形象上运用想象,进行构建,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达到加工处理的目的。
  此外,不管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个体思维的成果,而在个体思维的实践中,并不只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往往都有一个思维的发展过程。所以,为了使作品的质量得以提高,除了要选择和把握主要的思维方式外,还要注意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
  三、结语
  最后,通过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区别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着联系,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和特色,我们也不能因为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联系和融合就把其混为一谈。在今后的道路中,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将继续,我们期望更多的新闻或文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相信,对于二者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推动两个领域各自的发展,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意见。
  注释
  ①成青华,董岩,贾静等.《倾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新华出版社
  ②张京,陈辉.《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记者考试网
  参考文献
  [1]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陆万胜.《文学与新闻的比较研究》.《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李艳茹.《相吸·相悖·血乳交融——谈新闻与文学的“血缘关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4期
  [5]曾凡华.《谈谈新闻与文学的杂交优势》.《军事记者》,2002年,07期
其他文献
目的分别比较6种D-二聚体(D-D)试剂盒和4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试剂盒之间的一致性,并探索FDPs/D-D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D-D水平将400份血液标本分为D-D>500ng/mL组和
目的研究小檗碱(BBR)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于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作为
本文对通信原理实验内容的配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对目前国内各重点和知名大学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配置上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目前的通信原理实验箱、自行研制的通
本课题主要研究实体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基本模式和架构及山区立体生态农业在贫困地区的实践,说明山区立体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选择,并对如何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提出
本文拟从加强高校的设备管理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认识,做好管理工作,从而提高高校设备的管理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目的探究血清炎性指标在骨科术后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 314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感
园林工程造价问题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着园林工程的收益性,有效地控制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造价对提高园林工程的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园林工
影响土建工程的两大重要因素为安全性和耐久性,结构符合安全性要求和耐久性要求,不但能够提高土建结构的使用年限,而且还能减少事故发生几率,与此同时,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得到
本文简单分析了抵押、留置、质押三者联系和区别,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