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般来说,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给他自由,这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些规矩是孩子必须遵守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某些方面为孩子立下明确的规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龄前的孩子的是非观念和自制能力都很差,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应遵守一个总的原则:伤害和影响他人和自己的言行不可以做,不伤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给他自由,这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些规矩是孩子必须遵守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某些方面为孩子立下明确的规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龄前的孩子的是非观念和自制能力都很差,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应遵守一个总的原则:伤害和影响他人和自己的言行不可以做,不伤害和影响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就可以自由去探索。
那具体该在哪些方面给孩子立规矩呢?
维护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如:
不能有粗野的、粗俗的言行,如不尊敬长辈、骂人、打人等。
在没有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
从哪里拿来的东西放回哪里。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别人道歉。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不打扰别人。
保护自身安全,如:
在没有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
不要碰可能直接危及生命的东西,如电、火等。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衣服、穿鞋袜、吃饭、收拾玩具和房间等。
每天看电视不应超过2个小时。
按时睡觉。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睡觉前和起床后要刷牙洗脸。
在给孩子立规矩、执行规矩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错误认为规矩越多越好
在立规矩前,父母要理清楚哪些是孩子一定要做到和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晚上上床的时间、餐桌上的行为举止等。把这些规则一条条地列出来后,仔细看看哪几条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然后先从这几条着手,有针对性对孩子进行规范。规矩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时给孩子立太多的规矩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如果循序渐进,从执行几条简单但关键的规矩开始,孩子比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也更好。
无休止地和孩子“讨价还价”
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须做。孩子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境地。所以,家长既要允许孩子提出反对意见,又不能对他所有的意见都遵照执行,因为并不是所有规矩都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讨价还价的。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就没有孩子反驳的余地。此外,当时间很紧时,也无需与孩子继续讨论下去。这时,你只要清楚地告诉孩子:“现在结束讨论,就这样做!”就行了,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一旦孩子发现家长的态度很严肃的话,一般都会照你的话去做。如果你表现出犹豫,孩子就会“乘胜追击”,最后往往使你定出的规矩顺着他的意思转变。
孩子撒赖坚决说“不”
一旦家长定下了规矩,就要尽力将规矩执行到底。规矩是客观的条条框框,不是父母主观认为的好与坏。当然,因为孩子小,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需要不时地提醒他们,但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应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后果当作惩罚。值得注意的是,在决定给孩子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规矩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矩记在心上。比如,你为孩子制定了“每天只能吃两颗巧克力”和“每天睡觉前都要把玩具整理好”的规矩,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不把玩具整理好,那么明天你一颗巧克力都不能吃。”
其他文献
幼小衔接的顺利与否对孩子的未来具有成败意义,所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和学校、幼儿园进行主动沟通,只有三方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园模式向小学模式的顺利渡过,实现他律向自律、被动向主动、依赖向独立的转变。对老师来说,孩子在上学前能认多少个字、数到几位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有探索的欲望,面对问题肯开动脑筋思考。所以家长应该找准真正
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微笑、第一声妈妈、第一步距离……许多许多的第一次都是爸爸妈妈珍藏的记忆,串起孩子的成长之路。如今,除了帮助孩子记录下这一个个成长的里程碑以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借助优秀的童书媒介,主动为孩子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打开孩子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的窗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学龄前幼儿启蒙书——《我的第一本》系列。这套来自法国的系列童书共分5本,旨在培养孩子对色彩、形状、字母、数字树立基
如何把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幼儿园尝试在活动中开展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取向。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游戏《小兔送萝卜》,让孩子在游戏
宝宝的鼻炎多发于天气比较干燥时,由于宝宝的免疫机制还不完善,抵抗力也比较差,而且宝宝又极其容易着凉,初期的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感冒,让宝宝吃了不少感冒药和消炎药,但效果并不明显。 急性鼻炎 如果发现宝宝有咳嗽、连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状时,家长应该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平时要注意保暖,谨防受凉,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多喝白开水。 慢性鼻炎 一定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干净、卫生
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孩子天生就是个探险家”。婴儿从呱呱落地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们张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耳朵聆听周围的一切声音。他们用手触摸、用嘴品味,努力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在探索中发现奇迹。可是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长却有意无意地阻止、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理由不外乎这几点:危险、脏、给大人添麻烦、弄坏东西,有的会担心孩子磨破皮肤(比如孩子到处
去培训班接女儿时,我遇见了一个壮实的男孩,他与女儿同龄同级。在等待家长来接的时间里,男孩正抓紧时间做着作业,但握笔姿势却十分怪异,笔尖在他那粗壮手指的操纵下,竟如登上冰面的醉汉般,丝毫不受本子上条条框框的限制。等到他家长来后,我在询问中得知:原来这孩子确实在把握书写工具方面有不小的困难,家长虽然想尽办法训练他,但这种状况却一直难以改善,久而久之,也就只能放弃了。 像这样智力正常而书写困难的孩子,
“妈妈,我要吃魔力豆。”“妈妈,我要买头饰。”“妈妈,我要买变形金刚”……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怎么才能既满足孩子的需要又不至于滋长孩子的贪心呢? 试着找一些替代品 “妈妈,我想吃魔力豆,小朋友都吃。” “魔力豆是什么呀?” “就是那种豆子,颜色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 “都有什么味呀?” “柠檬、香蕉、草莓……” 妈妈明白了,那是色素加香精的产品,色泽鲜艳,味道
入园后的桐桐,对“五角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家园联系手册上,连续两个月的精彩瞬间记录都与“五角星”有关—— 十月份记录:今天午饭时,桐桐表现得很好,能一口饭一口菜地吃,老师当场就表扬了她:“桐桐,你真棒!能自己吃饭了!”结果桐桐淘气地对叶老师说:“老师,今天你可以给我五角星吗?” 十一月份记录:“桐桐,老师喂你吃饭好吗?”“不要,桐桐要自己吃!”啊呜啊呜,桐桐吃得可香了!吃完饭,桐
周末,我去听了几位很有影响力的女教授的讲座,其中一位教授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教育的。她说当她十几岁的女儿失恋后,作为母亲,她没有责备女儿的早恋,而是陪着她痛哭。她总结为母之道:母亲就是那个永远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身后支持他的人。听完后,我感触很深:我们这一代孩子,究竟有多少真正享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听妈妈的话,妈妈就爱你!”“考试得第一名,爸爸就带你去游乐园!”从表面上看
有一次,一对夫妇和他们5岁的女儿来家里做客。女儿不肯好好吃饭,父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夫妇俩开始恼羞成怒:父亲一边把小女孩扯到面前大骂,一边将她往门外推;母亲没说什么,只在一旁附和劝说。在父亲的“训斥”下,又因为抽泣的缘故,小女孩竟连一口饭都难以吞咽,还浑身直打哆嗦,最后直吓得父母不知所措,又是心疼又是哄。 其实,孩子不服“训斥”是对大人没有艺术含量的“训斥”的不满,并且,这种既没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