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课堂智慧促进动态生成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场景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1、精心选择课堂智慧的制高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引领者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把握智慧生成的制高点,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一上课我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果不其然,学生们都“跌”了进去:我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事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入8个箱内,让学生们分8个小组从箱子里把球摸出来,摸出黄球多者为胜。当都摸完后学生们“气愤”地发现,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根本就不可能摸出黄球,而另外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却全是黄球。结果无论是赢的小组还是输的小组都觉得“太不公平”!
  我见时机已成熟,就因势利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地说:“只能摸出黄球!”“对,是‘一定’只能摸出黄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应该怎么说?在小组里说说看。”学生根据前面的说法:“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又将黄白球混合放到8个箱子里,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学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过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活动,建构起了“概率”最基础的知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概念及它们出现的特定情况。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2、善于捕捉课堂智慧的闪光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发现者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吗?,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大笑。)师:你们有意见吗?(多数学生感到疑惑。)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来自于教师的镇定自如和教学机智。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如”为孩子营造了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巧妙地化解了提出质疑的学生面临的尴尬局面,使全班学生受益,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3、灵活把握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创造者
  
  在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是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展示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提供了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4、努力寻求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开发者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生:研究圆柱和圆锥。师: (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哪些内容?生: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前者是长方形,而后者并不是三角形却是扇形;圆柱的纵截面是长方形,而圆锥的纵截面是三角形;圆柱的横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而圆锥的横截面是大小不相同的圆,所以圆锥的上底面可以看成半径为零的圆;圆柱、圆锥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的,这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最大区别。当有人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但圆柱的高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时,立刻有人提出应该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确定为圆锥的高,并通过查阅课本得到证实。这些对比中的发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的结果,它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反思这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只研究圆柱特征”的预设方案而生成了“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研究特征”的实施方案,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使学生探究的过程更加深入,探究的发现更加精彩。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教学各要素、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的课堂,让动态的生成更真实有效,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地舒展。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洋溢诗意、智慧、灵动的,应当是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体验学习乐趣的精神家园。为了打造这种理想课堂,应该从教学设计的“细节”处理上下功夫。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时对某个教学环节作细节的改变与创新,就能创设一种使学生乐学的情境,即使没有绚丽的课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
期刊
“STS”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STS”是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与STS的有机结合,融合科学史、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政策等等。把STS领域研究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中,是一种从学术向普及的转换观念。这种转换也可以说是对STS领域研究成果的一种具体应用。  课改新教材
期刊
选择《可能性》一课执教,我很自信,源于我们二度磨课,对教材把握应该算是到位了。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定位    《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陛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共安排了3个例题。通过例1例2的学习使学生体验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一些简单
期刊
曾经有位香港学人一眼看穿内地高考作文的命题之弊,这便是“内中无一忧民字”。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翻开今年的语文考卷,一股关注苍生、正视民瘼的气息扑面而来。今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系列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诸如春节期间南中国的雪灾、“3·14”藏独分子的打砸抢烧、“5·12”川北地区的8级强震……不过按照以往的命题思路,这些内容都是难以进入高考作文话题范围的。一是因为我们的考试作文素来都是言喜不言忧、避实
期刊
“指导——自主管理”作为一种民主化德育管理方式,旨在真正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空间,进而实现德育内化,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指导”是教师德育管理中的主要方法,直接指向是唤起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并参与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的讨论与计划,启发学生自觉纠错;“自主管理”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发挥其主体性,主动积极地参与组织活动和常规管理,并在自主管理和相互管理中不断地自我分析、
期刊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育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当前高
期刊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亮点之一是在每个单元(或专题)后面安排了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一做法既能对单元知识提供一定的事例佐证和体系归纳,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材理论,又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探究活动的新平台,更好地体现生活类教材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服务。可以说上述亮点指向明确,积极意义明显。但美好的动机与设想并不总是随着人们的愿望而变为现实。    一、教师开展学科
期刊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准备E课,却忽然发现讲台上横着一把断了的教学用直尺。再一看同学,似乎啥事也没发生。我沉吟了一会儿,转身在黑板中间写上“追悼会”三个大字;又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同学们,我们的一位伙伴,今天不幸与世长辞了。本节语文课,我们用一点时间,为它举行个简短的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同学们十分惊讶,有的四顾教室,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大惑不解……我双手捧起直尺,说:“该伙伴的遗体已经停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策略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创设直言情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依问而答,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想出的问题也比较单一、呆板,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生活情景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期刊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相联系,使前后句相映衬,从而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春风明月这美景而产生的对时光已逝的感叹和长期在外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