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中探讨功能性腹泻的治疗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功能性腹泻患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治疗显效快,但持续时间短,腹泻反复发作,给病人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腹泻具有很好的优势。文章通过《伤寒论》探讨张仲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功能性腹泻;泄泻;止泻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5-0112-02
  功能性腹泻指经过电子结肠镜等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全身器质性疾病及抗生素等药物因素引起的肠道症状。患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通常以排松散粪或水便主要特点,且腹痛或腹胀症状不明显[1]。本病与患者的饮食、情绪、生活或工作压力等情况息息相关,虽没有器质性改变,但是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腹泻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包括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精神类药物等,起效快,但是疗效持续时间短,病情容易反复。
  1 中医对于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功能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者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2]。是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衰等因素导致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3]。
  2 从《伤寒论》中探讨中医对于功能性腹泻的治疗
  2.1 调节脾胃升降而止泻 《明医杂著·枳术丸论》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脾胃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饮食水谷入于胃,经脾主运化而产生水谷精微,并由脾气将水谷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周慎斋言:“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以转运”,脾升胃降的协调关系一旦得到破环,则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指出脾气不升,运化失司,则泄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治疗泄泻,两方均重用葛根。《本经逢原》中记载“葛根性升属阳,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故而张仲景重用葛根以升清阳,助脾气上升,从而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而治疗泄泻。
  2.2 温补脾阳止泻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 飨泄食不化”,提出脾虚可致泄泻。《诸病源候论·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云:“腹内雷鸣而泄利,此由脾胃气虚冷故也”,认为泄泻是由脾胃气虚日久,中阳不足所致。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胃虚寒,则运纳升降失常,故而泄泻。《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吴茱萸汤均是补脾气、温脾阳而治泄利。
  2.3 温补肾阳止泻 中医认为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能够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其功能活动得以促进和推动。若肾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而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推动。命门之火不足,不仅不能助脾胃之运化,相反阴寒更盛,故而可见下利之证。《伤寒论》中以附子、干姜为主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正是温肾阳而止泻利。附子大辛大热,入肾、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阴寒,回阳救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脾胃者,入纳腐熟,“后天之本”也。肾者,生化之源,“先天之本”也,两药合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4]。
  2.4 调节气机止下利 在人体脏腑气化过程中,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气机上下内外不断地运动,人身的阴精、阳气、营血、津液才能正常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由于外界或内在的某种原因而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则会造成疾病。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临床治病的关键是糾正气机升降的失常,使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升降有序,则病变自可康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助脾运化。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均是以调理少阳机枢而治下利。少阳为一身阴阳气血水火之枢机,枢机畅利,则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自调。少阳枢机不利,可导致阳明热郁,虽然没有形成阳明燥结,但阳明热郁于里,故而可见发潮热、大便溏。郝万山[5]认为,柴胡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有疏理少阳气郁之效,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同用,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可得调畅通利。少阳枢机畅利,气机通达,则表里调畅,阳明热郁可疏解,故而便溏自愈。
  2.5 久泻则可涩肠止泻 《伤寒论》条文[6]云:“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提出泄泻日久,此利在下焦,治当涩肠固脱,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正如吴昆所云:“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
  2.6 利小便以实大便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泄泻》提到“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且提到“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李中梓治泄九法中的淡渗则为利小便而止泻。《伤寒论讲义》(七版教材) [7]是这样解释的:“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方后,若下利不止,又兼有小便不利者,当属脾之转输功能失职,清浊不分,水湿偏渗于大肠所致。如此宜急开支河,分利其小便,使水湿偏渗于膀胱,则大便自实而利自止……可用五苓散之类。”灵枢曰: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然则利在下焦者,膀胱不渗,而下焦滑脱也。余粮甘平,消痞硬而镇脏腑。石脂甘温,固阳虚而收滑脱。乃利仍不止者,膀胱不渗,而水谷不分也。利小便者,导其水而分消之,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8]。《伤寒论》五苓散证、猪苓汤证及茯苓甘草汤证均可通过利小便来治疗下利,皆为水湿聚于肠道,以致清浊不分,水液糟粕混杂而下。
  小结:《伤寒论》中认为泄泻与脾胃、肝、肾、大肠、小肠密切相关,脾胃升降运纳、肝疏泄中焦气机、肾温煦脾土,若脏腑功能失常,则均可发生泄泻,故而治疗泄泻应调节脾胃升降、温脾、温肾、治肝以调气机,久泻则可涩肠止泻,若仍泄利不止,还可利小便以分利水湿而止泄。
  参考文献
  [1]方秀才.罗马Ⅳ功能性肠病诊断标准的修改对我国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5):481-483.
  [2]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79.
  [3]张声生,沈洪,王垂杰,等.中华脾胃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79.
  [4]谢鸣,周然.方剂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0.
  [5]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
  [6]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
  [7]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
  [8]吴仪洛.成方切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6.
  (收稿日期:2021-01-08 编辑:徐 雯)
其他文献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病,2016年脑卒中的全球患病人数为6760万[1],在我国,年龄≥40岁居民卒中现患人数1318万,每年190余万人因卒中死亡[2]。多达85%的脑卒中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常影响一侧的肢体[3]。
【摘 要】 目的:建立参莲颗粒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3%冰醋酸(35∶65,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418 nm,进样量:10 μL。结果:参莲颗粒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进样质量分别在39.17 ~153
【摘 要】 中医学“大气”之概念最早出自于《内经》,自其被提出后便争议不断,历代医家对此亦多有阐述,但其发展的脉络主线却较为清晰,理论体系的形成集中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宋元明时期以及清代至近代。通过对大气理论之源流进行探析,望为进一步对其临床价值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气;源流;《内经》;《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
1分级运动想象疗法概述分级运动想象疗法(graded motor imagery,GMI)最初由Moseley等[1—3]学者提出,兼顾了运动想象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与镜像疗法能实现运动神经通路异化等各自的优点,设计出GMI训练,包括左右肢体判断、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三个阶段。2012年,Moseley与同事Butler等制定了实施GMI的规范手册[4],且开发了更简便的“RecognizeTM系列”应用软件(http://www.gradedmotorimagery.com)。
【摘 要】 宋代旴江医家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是较早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陈氏首创中医外科病因学系统理论,提出气郁为痈疽的主要病机;对于痈疽的辨证,重视整体与局部结合;在治疗上,主张从整体出发、内外合一的治则,善于顾护脾胃、重用各种灸法,同时强调痈疽的调护,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医外科的发展与学科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陈自明;旴江;痈疽;证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1
【摘 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菊感冒胶囊中氨基比林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枸橼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至3.5)(10∶90,V/V);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85 nm。结果:氨基比林浓度在25.71~642.87
【摘 要】 通过查证纳西医学现有文献,对百合科纳西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百合科药用植物共有36种(含变种),涉及34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21个,占总数61.76%。其中有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和中国特有物种。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纳西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纳西药材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肠解毒汤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Mayo评分、结肠黏膜Baron积分、组织病理学Geboes评分均较观察组高(P<0.05); 对照组MDA、LPO较观察组高,SOD较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针刺合瑶药膏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消炎镇痛和缓解关节肿胀治疗,对照组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瑶药膏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观察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静息痛指数分级和膝关节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评分(WOMAC),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