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愈合时间为(15.68±8.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愈合时间为(23.24±16.45),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对于治疗骨科创伤感染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22-0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一种1992年由德国医生首创的新型引流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彻底消除腔隙和创面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有效促进创面愈合[1]。目前VSD技术已经成为骨科标准治疗措施,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骨科就诊的40例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骨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全部患者经骨科检查均符合骨科创伤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49(29±3.2)岁,男性31例,女性9例;其中旧感染创面13例,新创面27例,上肢创伤16例,下肢创伤2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全部患者均为四肢创伤,且不能实现Ⅰ期缝合;排除有伴发疾病、严重并发症及新创伤继发重度感染患者。
1.3 方法:
全部4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清创。对照组患者根据创面情况每1~2天进行一次敷料更换,创面较大的患者则放置引流条并给予抗生素,5~7天时行病原学检查,患者肉芽鲜活之后缝合创面,部分创面较大的患者行皮瓣转移术;观察组在清创术的基础上使用VSD敷料覆盖创面,创面较深的情况则使用VSD敷料填充底部(不留死腔),以半透明膜封闭创面,行负压引流,负压值-125~-450mmHg,VSD敷料瘪陷则证明有效,以抗生素清洗创面,术后5~7天取出VSD敷料,肉芽组织鲜活则行缝合术。
治疗后连续观察40天,并记录40天内患者恢复情况。
1.4 疗效判定:
以创面的愈合程度及分泌物的多少作为疗效判定的标准:①治愈:2周内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且表皮覆盖完好;②显效:皮肤大部分存活、分泌物减少、伤口在行游离植皮术后愈合;③无效:分泌物增多且植皮处出现坏死,创面无变化或变大[2]。总有效=(治愈+显效)/(治愈+显效+无效)*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t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0日内疗效,其中观察组治愈,显效;对照组治愈,显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据近年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显示,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其治疗机制为:①持续吸取创面的坏死组织、分泌物以及细菌等,以保证患者创面的清洁,避免细菌堆积滋生;②通过聚氨酯薄膜能够有效封闭患者的创口,避免外部细菌侵入,从而保证患者窗口内清洁;③VSD技术对降低创伤组织的间压有良好效果,通过降低组织间压能够降低水肿率,提高血流量,以促进创面恢复[3]。
3.1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清创要彻底,去除一切可疑的活性组织;②利用皮肤的伸展性缩小创面的范围,以保证创面无空腔;③维持40千帕的负压,同时避免术中出现管道堵塞,若有堵塞情况发生则通过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④拆除敷料前应给患者加适量利多卡因,避免拆除敷料时造成患者疼痛。
3.2 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VSD技术一般用作促进新鲜肉芽生长,骨科常见的适应症包括:①损伤或开放性骨折中不能一期缝合的创面;②术后渗出感染或需引流创口;③体表瘘管或窦道;④骨髓创面修复;⑤难愈性创面。
VSD手术禁忌症:通向体腔的骨髓炎、瘘管及伤口活动性出血等。
3.3 本研究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0%,采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而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则疗效相对较差;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15.68±8.32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愈合时间23.24±16.45天,这证明采用VSD技术能够有效缩短骨科创伤感染的愈合时间。
临床上慢性或难于愈合性创面常常合并软组织缺损,同时伴随较严重的感染和肌腱、骨等组织外露等情况,需要多次进行换药同时配合多次床边清创才能完成感染的控制,且严重的创面往往肌腱、骨外露创面邻近肉芽的组织生长不是特别理想。VSD技术在此方面与传统治疗则不同,它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创面的愈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嘉凯,潘晓华,张晓明,徐忠世,谢伟平.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2,16(03):190-191.
[2]李寿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折术后感染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3]朱磊,李国庆,王来斌,姜峰,周晓东,杨海涛,陈子龙.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0,07(02):534-535+56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VSD技术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愈合时间为(15.68±8.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愈合时间为(23.24±16.45),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技术对于治疗骨科创伤感染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22-0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一种1992年由德国医生首创的新型引流技术,通过该技术能够彻底消除腔隙和创面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有效促进创面愈合[1]。目前VSD技术已经成为骨科标准治疗措施,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骨科就诊的40例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骨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全部患者经骨科检查均符合骨科创伤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49(29±3.2)岁,男性31例,女性9例;其中旧感染创面13例,新创面27例,上肢创伤16例,下肢创伤2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全部患者均为四肢创伤,且不能实现Ⅰ期缝合;排除有伴发疾病、严重并发症及新创伤继发重度感染患者。
1.3 方法:
全部4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清创。对照组患者根据创面情况每1~2天进行一次敷料更换,创面较大的患者则放置引流条并给予抗生素,5~7天时行病原学检查,患者肉芽鲜活之后缝合创面,部分创面较大的患者行皮瓣转移术;观察组在清创术的基础上使用VSD敷料覆盖创面,创面较深的情况则使用VSD敷料填充底部(不留死腔),以半透明膜封闭创面,行负压引流,负压值-125~-450mmHg,VSD敷料瘪陷则证明有效,以抗生素清洗创面,术后5~7天取出VSD敷料,肉芽组织鲜活则行缝合术。
治疗后连续观察40天,并记录40天内患者恢复情况。
1.4 疗效判定:
以创面的愈合程度及分泌物的多少作为疗效判定的标准:①治愈:2周内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且表皮覆盖完好;②显效:皮肤大部分存活、分泌物减少、伤口在行游离植皮术后愈合;③无效:分泌物增多且植皮处出现坏死,创面无变化或变大[2]。总有效=(治愈+显效)/(治愈+显效+无效)*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t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0日内疗效,其中观察组治愈,显效;对照组治愈,显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据近年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显示,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其治疗机制为:①持续吸取创面的坏死组织、分泌物以及细菌等,以保证患者创面的清洁,避免细菌堆积滋生;②通过聚氨酯薄膜能够有效封闭患者的创口,避免外部细菌侵入,从而保证患者窗口内清洁;③VSD技术对降低创伤组织的间压有良好效果,通过降低组织间压能够降低水肿率,提高血流量,以促进创面恢复[3]。
3.1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清创要彻底,去除一切可疑的活性组织;②利用皮肤的伸展性缩小创面的范围,以保证创面无空腔;③维持40千帕的负压,同时避免术中出现管道堵塞,若有堵塞情况发生则通过注入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④拆除敷料前应给患者加适量利多卡因,避免拆除敷料时造成患者疼痛。
3.2 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
VSD技术一般用作促进新鲜肉芽生长,骨科常见的适应症包括:①损伤或开放性骨折中不能一期缝合的创面;②术后渗出感染或需引流创口;③体表瘘管或窦道;④骨髓创面修复;⑤难愈性创面。
VSD手术禁忌症:通向体腔的骨髓炎、瘘管及伤口活动性出血等。
3.3 本研究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70%,采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而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则疗效相对较差;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15.68±8.32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愈合时间23.24±16.45天,这证明采用VSD技术能够有效缩短骨科创伤感染的愈合时间。
临床上慢性或难于愈合性创面常常合并软组织缺损,同时伴随较严重的感染和肌腱、骨等组织外露等情况,需要多次进行换药同时配合多次床边清创才能完成感染的控制,且严重的创面往往肌腱、骨外露创面邻近肉芽的组织生长不是特别理想。VSD技术在此方面与传统治疗则不同,它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创面的愈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嘉凯,潘晓华,张晓明,徐忠世,谢伟平.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2,16(03):190-191.
[2]李寿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骨折术后感染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3]朱磊,李国庆,王来斌,姜峰,周晓东,杨海涛,陈子龙.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2010,07(02):534-53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