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蘑菇被“增白”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的“一白遮百丑”,白色往往能让消费者产生卫生、安全、洁净的心理感受。如果在贮藏加工过程中,食品产生了黑、褐、晦暗等色泽变化,通常会令人产生厌憎情绪,自然不会购买。
  尤其是对于不同种类的菌类而言,白色更是消费者所期许的。因为很多人认为毒蘑菇大多颜色鲜艳,如大红、鲜绿、墨黑、青紫,等等。而食用蘑菇面多为白色、黄色和茶褐色。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绝对,如颜色漂亮的橙盖鹅膏菌,是色彩艳丽和安全兼备的食用菌,毒可毙命的白毒伞蘑菇却是纯白色的,时常有人被它那洁净的白色误导,认为其无毒。因此,笔者在这里建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警惕商家非法“美白”
  众所周知,蘑菇是易腐的鲜活食品,采后的鲜蘑菇在常温下会很快开伞、褐变、变味,品质劣变。因此,为了保鲜,蘑菇应该时常保持在0~4℃的冷链物流中贮运。可这样的贮运,对于商家而言不得不增加运输成本。
  于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希望蘑菇洁白的心理,在蘑菇采后加工时,采用护色剂、着色剂和漂白剂来提高蘑菇的外观魅力就是商家的通行做法了。在蘑菇身上,用食用级且在规定剂量范围内的柠檬酸护色、用焦亚硫酸钠漂白、用钛白粉着色是允许的,可有一些不法商家用荧光增白剂来达到为蘑菇“美白化妆”的目的。
  
  有水洗痕迹的蘑菇不要买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光学增白剂,它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原理来为食物增白。
  蘑菇上附着了荧光增白剂后,不仅能反射可见光,还能吸收可见光以外的紫外光,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紫蓝色的可见光反射出来,提高蘑菇的光反射率,这种蓝色光还和采后贮运过程中褐变蘑菇的黄褐色互为补色,抵消褐变蘑菇的晦暗黄色,使其变得洁白悦目。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很难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体外,一旦在人体中积蓄过量,除了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外,还会诱发细胞癌变。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蘑菇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如果想吃到没有“美容”过的原生态蘑菇,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购买有水洗痕迹的蘑菇,因为荧光增白剂是通过兑水浸泡添加到蘑菇上的。另外,倘若菇面破损的地方不褐变,依旧很白净,那么肯定是经过美白处理的了。
  
  阅读扩展
  爆米花桶存在人为
  添加荧光增白剂现象
  2011年5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北京5家电影院和5家超市的爆米花桶质量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爆米花桶存在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现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解释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包装用纸市场准入要求,“食品级白卡纸”才是制作爆米花桶等所用的材料。然而有些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回收废纸生产,为了让纸桶看上去更白,就加入大量荧光增白剂。
其他文献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进入盛夏后,天气闷热,不少人常常觉得精神不振,乏力、困倦,想睡觉,也就是“夏打盹”,医学上又称为“夏季倦怠症”。这是由于夏季温度过高,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所致。钾是人体内的重要元素,成年人体内钾的总量约为150克,有维持神经和肌肉(特别是心肌)正常功能的作用。钾不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精神不振、头昏眼花、四肢乏力、心跳不规则、头晕等。此外,体内缺钾
玄烨(康熙皇帝)在童年时曾出天花,侥幸未死(当时天花死亡率极高),大病初愈之后,脾胃不和,胃纳欠佳,脾虚泄泻,身体衰弱,这下可忙坏了太医院的御医.由于玄烨在患天花时,多次口服汤
近期,网上流传着一个自测“妈妈手”的简单动作——只要用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呈拳头状,下压3秒,若有痛感就证明可能存在肌腱发炎的情况。  台湾坜新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林颂凯解释,这个动作是检测有无“妈妈手”的标准姿势。若有轻微痛感,应适时调整手腕施力的位置,如果痛感严重,建议及早就医。  “妈妈手”通常多发于做家务、带小孩的妇女,以及常使用剪刀的园艺人员身上。成因为:大拇指用力过度,造成控制拇指活
由于微处理器功能的限制,传统的织物纬斜检测装置难以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此采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虚拟仪器技术对传统装置进行改进,使用计算机代替微处理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