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发展林业的举措——基于对植树造林活动的考察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绥远地区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民国时期得到重视,成为该地区发展林业的最主要措施。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宣传和规划,使植树造林成为全民性活动。由于各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异性,植树造林的成效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对绥远政府的积极宣传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对林业人才的培养等行为给予肯定。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相关研究愈发涌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讨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与编制基
本文着眼于19世纪后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对其不懈的探求精神、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声音的处理、结构特色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与传统现实主义、现代
城市造林工程中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复合身份"的农户(农地流转的交易者+林业生态外部性的直接消费者),研究"复合身份"农户的满意度对城市造林工程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具有重
解说系统是发挥旅游目的地服务、教育、管理等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以南海子郊野公园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游客对解说
选取2005—2015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73户连续样本户的面板数据,在屏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探索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净效应。首先,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
本文基于对教育评价含义的比较和教育评价实践的思考,认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判断教育价值。而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者在客观认识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以主
以近代“丁戊奇荒”和1920年华北大旱等旱灾为例,从森林植被剥离会引起旱灾,旱灾对森林植被的损害,大旱及其引起的大饥荒后因人类活动强度减弱部分地区自然植被又得到恢复的
大水井古建筑群代表了明清以来鄂西地区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工艺特点及民俗艺术的集中成就,是"封建宗法城堡式及民居式古代民间建筑群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