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膏脂”生理特点与病理变化探析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防治

来源 :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探析膏脂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为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奠定基础.膏脂作为精微物质,质同态异,其生理特点是以津液为体、以气为用,病理变化有膏脂冗余和不足两种.膏脂代谢异常,可向痰、湿、浊、郁、瘀等病邪转化,诱发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结合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病变特点,管窥膏脂理论在防治慢性代谢性疾病及发展微观辨证的价值,希冀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其他文献
官方医学机构以“太医院”命名最早出现在金朝.它的设立是北京地区“太医”文化的先河,对金、元、明、清的医学文化与医政制度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金朝史料进行发掘,考证了北京太医院设立的大体时间在公元1153~1158年之间.在文化方面,金朝北京太医院承袭并改进了宋朝的制度,显著提高了医政效率.此外,基于其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性,在积极学习宋朝的医学发展成果的同时,广泛吸纳周边不同民族的医学成就,营造了包容开放、积极交流的医学文化氛围,从而推动了金、元、明、清时期医学的发展.
张锡纯,津沽名医,津沽医学代表性人物,中国近代中医科学化的先驱,中西医汇通学派的重要力量.张锡纯拥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坚持以传统中医理论临床为本,结合西医对现代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手段和药物的认识,补充并发展中医,力求衷中参西,并最终达到中西医融通,具有开创性.其思想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岭南“二吕”,是指近代广州名医吕楚白、吕安卿.二人为近现代岭南医派早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医家.本文通过对“二吕”生平与医著的初步考证,以期增进当今中医界对“二吕”的认识.
中国医史博物馆藏清代《调气炼外丹图式》,是一部关于调气功法的著作.该书介绍了三套共二十二式外丹功法,属于导引术的范畴,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对探讨清代外丹术式及其实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代,3种医药类期刊共推出4期“中药专号”,集中刊载新中国中药研究的成果和相关讨论.通过分析这些“中药专号”发行的历史背景和所刊布的内容,试图理清这一时期有关“整理中药”的不同思路和构想,借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药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和业界付诸的实践.
何新慧认为,卵巢内膜囊肿属中医的癥瘕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气虚为主,实以瘀血为要,气滞血瘀是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治疗以消有形之癥积为主,调理气虚为辅,标本同治.并强调分期论治的原则,创制“消瘤方”“经期方”,分别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消瘤,祛瘀止血、调经止痛等法,特色鲜明,疗效满意.
徐重道国药号由徐之萱(又名徐重道)创办,经过其持之以恒的努力,加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徐重道国药号成为民国时期上海国药号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爬梳整理,对徐重道国药号的销售策略、经营方式、劳资关系、改革创新、社会责任等进行考察,以填补目前对近代中药老字号发展史研究的不足,同时尝试以社会生活史视角,考察传统国药行业及其群体的生活轨迹.
2021年11 月6 日至7 日,第四届全国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自2016年起,该研讨会前三届已先后在上海、重庆、成都成功举行.此届研讨会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戴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如青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医药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十几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出土医药文献文物研究领域
期刊
脾虚气陷型脱肛,主要因中气不足,气机下陷所致,故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上常用的代表方为李东垣所创的补中益气汤.本病属于虚劳疾患,难治又容易复发,在临床治疗时,常联合针灸、注射和手术等疗法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近年中西医联合治疗脾虚气陷型脱肛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以期为将来制订脱肛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收集近10年国内外关于“动静结合”,以及动静力平衡及其与两者相关性的文章,并分析“动静结合”理念在基础实验及临床的运用和发展,并对“动静结合”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进行探讨.“动静结合”强调保持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动静平衡关系,这与现代生物力学的认知是相一致的.国内外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促进对“动静结合”理念的认识和拓展.该理念已经不仅仅应用在骨折病的治疗上,更是渗入到骨科各个疾病治疗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