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将给学生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和跨越时空的丰富的信息量,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基于网络的历史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构建教学网站,旨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设计的网站所设置的材料、情景,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精彩的素材,教师可以以兴趣引路,把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信息资源以章节为分类线索,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提问、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以及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资源,而且图文、音像并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相关的教学资料库里可安排:1. 文字资料(典籍、先贤名言、诗歌、民谣、对联、档案、文件、帐簿、家谱等);2. 图表(地图、平面图、示意图、现代重建图、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统计图表等);3. 文物图片(生产工具、货币、衣物、武器、艺术品等),彩图及漫画等;4. 音像资料等相关资料。教师可选择较成体系而又特色鲜明的网上资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大纲、历史在线、中华万年网、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网等网站选择内容来制作历史教学网站。
历史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创新意识:
一、 培养综合学科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切过去了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它研究的对象。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政治学科的知识,运用历史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可以解答历史试题,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答相当多的政治和地理试题。
如在高三综合学科的教授中,可联系中国入世问题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历史上中国失去关税主权、贸易主权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1971年中国有一次入世的绝好机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教师可在自己制作的教学信息资源中提供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资料及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的谈判历程,使学生对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有形象性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意愿决定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度,补充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并设计场景启发学生:
1.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在南京的下关江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其中“协定关税”、“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中国失去关税主权、贸易主权的开始。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铿锵有力的声音。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了联合国。通过这些不同时代的资料的联接,可让学生产生灵感。
二、 培养预测能力
我们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社会生活,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得到贯彻,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未来。社会现实生活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中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我们的教学只要联系现实、贴近大众,就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学习。
例如: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联。
以金融危机为例:高中教材有关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容,并介绍引起危机的原因:一是美国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二是疯狂的股票投机,三是贫富分化严重,四是国际金融和贸易危机的打击等等。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实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最近为例: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曾创造过惊人的奇迹,人均GDP指数最超高8000美元,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是从2001年起,阿根廷出现金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恶性通货膨胀,汇率极不稳定,经济衰退;二是失业率高;三是20世纪80年代未推行的大举外债、大规模私有化政策的影响。联系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从浅层次来看,一是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出现信誉危机;二是外债过多。从深层次看,一是企业借了结构不合理的外债,烘托虚假繁荣;二是政府官员的腐败;三是没有高科技作背景,出口竞争力下降,等等。两者的相同点都是由债务引起的危机,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外国投资和外债,靠私有化来吸引外资,靠借外债来缓和社会矛盾,再加上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扭曲现象——泡沫加腐败造成的后果,经济繁荣没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吸取这些国家的教训,加快改革步伐,避免泡沫并遏制腐败,引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样的补充,时代感较强,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动态史观的意识
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动态研究,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使学生感到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讲到金字塔或秦始皇陵,可让学生直接上网收集各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将要进行的考古发现,探索世界之谜。讲到《欧洲共同体和战后的日本》中的“欧盟”内容,可补充欧盟一体化的加强及1999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的内容。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垄断的方式“兼并和联合”时,“联合”的方式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介绍美国波音公司、麦道公司(世界民用航空市场排名第一和第三)联合的资料,两强联合后,将成为一个拥有20多万职员、年营业额达4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除生产商用飞机和制造几乎所有的航空航天工业产品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工业产品。这种“强强联合”,正说明垄断已不再局限于“大鱼吃小鱼”,而出现了各地区经济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的局面,这是垄断组织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新特点。
四、 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精神
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应该来源于对史料的分析,而不是灌输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所选资料,尽量选具有代表性或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史料。
比如对林则徐的评价,有人认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刚愎自用、鲁莽草率,对英外交处理不当导致了鸦片战争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林则徐,可在相关的网站中找寻内容,可以补充1840年前后林则徐的几幅对联:
1840年前,在办公室悬挂一幅严以律已的自勉联: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说明:告诫自己为官要心系民苦,鼓励百姓指出自己的过失)。
1841年1月在任两广总督时,办公室又换了一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提醒自己抛弃私欲,不受贿,做刚直的硬汉,并以宽广胸怀吸收各种意见,把禁烟运动进行到底)。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受到投降派的底毁被革职查办,又写了激励自己战胜政治挫折的对联:
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民族利益,可以把个人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精神)。
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结构。在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时,多种经济产业群中,历史知识占据基础位置,如信息情报、文化教育、传播娱乐、智能策划、管理设计,无不视历史为智慧源泉。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为其择业开辟广阔道路,并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焦作十一中)
为此,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基于网络的历史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构建教学网站,旨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设计的网站所设置的材料、情景,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精彩的素材,教师可以以兴趣引路,把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信息资源以章节为分类线索,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提问、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以及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资源,而且图文、音像并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相关的教学资料库里可安排:1. 文字资料(典籍、先贤名言、诗歌、民谣、对联、档案、文件、帐簿、家谱等);2. 图表(地图、平面图、示意图、现代重建图、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统计图表等);3. 文物图片(生产工具、货币、衣物、武器、艺术品等),彩图及漫画等;4. 音像资料等相关资料。教师可选择较成体系而又特色鲜明的网上资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大纲、历史在线、中华万年网、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网等网站选择内容来制作历史教学网站。
历史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创新意识:
一、 培养综合学科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切过去了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它研究的对象。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政治学科的知识,运用历史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可以解答历史试题,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答相当多的政治和地理试题。
如在高三综合学科的教授中,可联系中国入世问题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历史上中国失去关税主权、贸易主权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1971年中国有一次入世的绝好机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教师可在自己制作的教学信息资源中提供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资料及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的谈判历程,使学生对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有形象性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意愿决定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度,补充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并设计场景启发学生:
1. 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在南京的下关江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其中“协定关税”、“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中国失去关税主权、贸易主权的开始。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铿锵有力的声音。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了联合国。通过这些不同时代的资料的联接,可让学生产生灵感。
二、 培养预测能力
我们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社会生活,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得到贯彻,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未来。社会现实生活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中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我们的教学只要联系现实、贴近大众,就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顺利学习。
例如: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联。
以金融危机为例:高中教材有关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容,并介绍引起危机的原因:一是美国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本矛盾加剧的结果,二是疯狂的股票投机,三是贫富分化严重,四是国际金融和贸易危机的打击等等。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实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以最近为例: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曾创造过惊人的奇迹,人均GDP指数最超高8000美元,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是从2001年起,阿根廷出现金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恶性通货膨胀,汇率极不稳定,经济衰退;二是失业率高;三是20世纪80年代未推行的大举外债、大规模私有化政策的影响。联系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从浅层次来看,一是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出现信誉危机;二是外债过多。从深层次看,一是企业借了结构不合理的外债,烘托虚假繁荣;二是政府官员的腐败;三是没有高科技作背景,出口竞争力下降,等等。两者的相同点都是由债务引起的危机,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外国投资和外债,靠私有化来吸引外资,靠借外债来缓和社会矛盾,再加上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扭曲现象——泡沫加腐败造成的后果,经济繁荣没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吸取这些国家的教训,加快改革步伐,避免泡沫并遏制腐败,引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样的补充,时代感较强,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动态史观的意识
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动态研究,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使学生感到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讲到金字塔或秦始皇陵,可让学生直接上网收集各时期的考古发现及将要进行的考古发现,探索世界之谜。讲到《欧洲共同体和战后的日本》中的“欧盟”内容,可补充欧盟一体化的加强及1999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的内容。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垄断的方式“兼并和联合”时,“联合”的方式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介绍美国波音公司、麦道公司(世界民用航空市场排名第一和第三)联合的资料,两强联合后,将成为一个拥有20多万职员、年营业额达4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除生产商用飞机和制造几乎所有的航空航天工业产品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工业产品。这种“强强联合”,正说明垄断已不再局限于“大鱼吃小鱼”,而出现了各地区经济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的局面,这是垄断组织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新特点。
四、 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精神
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应该来源于对史料的分析,而不是灌输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所选资料,尽量选具有代表性或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史料。
比如对林则徐的评价,有人认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刚愎自用、鲁莽草率,对英外交处理不当导致了鸦片战争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林则徐,可在相关的网站中找寻内容,可以补充1840年前后林则徐的几幅对联:
1840年前,在办公室悬挂一幅严以律已的自勉联:
求通民情,愿闻已过(说明:告诫自己为官要心系民苦,鼓励百姓指出自己的过失)。
1841年1月在任两广总督时,办公室又换了一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提醒自己抛弃私欲,不受贿,做刚直的硬汉,并以宽广胸怀吸收各种意见,把禁烟运动进行到底)。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受到投降派的底毁被革职查办,又写了激励自己战胜政治挫折的对联:
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民族利益,可以把个人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精神)。
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结构。在世界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时,多种经济产业群中,历史知识占据基础位置,如信息情报、文化教育、传播娱乐、智能策划、管理设计,无不视历史为智慧源泉。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功底,为其择业开辟广阔道路,并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
(焦作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