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及解决路径探析

来源 :绥化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社会分工、产业融合及科学技术是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解决对于加深城乡融合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注重在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分工,以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突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壁垒,以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是解决城乡融合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困境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二十四史》英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规模在翻译史上是空前的,其技术难度也是空前的,需要翻译人员具有娴熟的古典汉语知识和典籍英译知识,并对包括中国经典史籍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精深的了解,这是影响《二十四史》整体英译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英译的方法是不可忽视之因素,而文献中所涉及的汉语生难字的双语诠释,则成为典籍英译不可或缺的工具.为此,双语比较研究从实际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解决的目标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阐释.
伊迪斯·华顿和张爱玲是两位文化背景不同、年代相近的女作家,二者的作品在选材、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点.文章以《纯真年代》和《倾城之恋》为例,通过对伊迪斯·华顿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创作主题和创作视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两位女性作家创作共性.
为评估政府主体在新冠疫情期间借助微博平台处理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的效果,文章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北京市为例,将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传播阶段分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消退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平台在谣言治理中的作用进行案例研究并对其模式加以分析,分析影响政府主体在自媒体平台处理网络谣言作用效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从加强谣言打击控制力度、微博优质延伸内容建设、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三方面探究微博谣言治理的创新路径.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反映西方后现代生存现状的一部小说.从秩序到无序,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不再被认为具有稳定的意义,人在这样的世界中也失去了其现实性.文章指出,这样的困境实则是男性的困境,女性的困境更多的是指向无法被承认为一个个体的困境,且这一困境历来有之.后现代的社会的确改变了,但女性的这一困境并没有被改变.文章在忠实文本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等理论来解读这部后现代小说,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展现后现代社会男女两性各自的生存困境.
“头”是舒城方言中常用的词缀,构词能力较强,既可以充当前缀,也可以充当后缀.词缀“头”主要有成词、转类、变义和增义的功能.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日趋密切,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分析,国产动画的文化融合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多种文化博弈与平衡.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必然带来国产动画的文化重构,具体表现为要重新确立动画艺术形态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丰富国产动画作品的素材来源与艺术表现手法,最后还要不断提升国产动画的审美维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积极拓展国产动画的外延,丰富国产动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汉语政治委婉语为研究对象,以德语政治委婉语理论作为基础框架,以德语政治委婉语的语言实现方式和功能作为分类标准,与汉语政治委婉语进行比对,揭示出两者的共同点和各自不同的特色,希望能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为“理论之后”代表性理论家,伊格尔顿通过《如何读诗》来重建一种后理论时代的文本细读新范式.这一以诗歌为主要对象的文本细读范式的核心是形式,诗歌文本中的形式不仅能够和内容相得益彰,形式本身也能产生丰富的意义并发挥独特的审美功能.这无疑与同时期的新形式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但他们在研究路径和侧重点上有较大差异.伊格尔顿的文本细读范式是对文学批评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巩固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和建设文学学科的学术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文学理论界的革新和新形式主义的发展.
《人到中年》围绕眼科大夫陆文婷突发心肌梗塞的事件,借一个昏迷病人的“梦境”,呈现了一系列“人到中年”国家骨干的困难处境.在现实与梦境的转换中,谌容选用了两种叙述视角:零视角与内视角.零视角全面展现了多位中年骨干面临的不同困境,内视角以陆文婷的梦中独白凸显了女性自我意识.在时空安排上,《人到中年》跨越现实与梦幻,“此刻”与“过去”二元叙述时空不断穿插.这种独特的叙述话语视角与时空在转换中相互交织,在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下呈现出现实“困境”与个人反思.文章从《人到中年》叙述方式入手,分析视角与时空对小说人物及情
《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是阿拉伯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于2014年获得阿拉伯小说国际奖.文章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茨维坦·托多罗夫的奇幻文学理论,根据超自然事件和“犹疑”分析小说的奇幻特征;从作品的语言和叙述视角分析小说的奇幻言语;从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分析小说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论述了小说中自我主题下的“变形”和“泛决定论”及他者主题下由“忒修斯之船”延伸的对小说中“无名氏”这一身份及善恶一体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最后指出小说奇幻的根源在于现实中战争对伊拉克人民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