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讲演手艺片谈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算是听过张文质讲演次数较多的人。
  从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每年都要听他至少十场讲演。作为他工作上的助手、生活上的朋友、事实上的学生,我有着比其他人更大的便利,可以经常听到他的讲演。
  2013年,张文质开始讲一个新的主题——《教师是个手艺人》,而我要说的是,在讲演方面,他也已算得上是一名技艺纯熟的手艺人了。所以,接下来我想从一个“资深”听众的角度,谈谈张文质的讲演手艺。
  对于绝大多数讲演者而言,讲演开头的第一句总是最难的。张文质有一种更为人们所熟悉,也更为人们所欣赏的讲演的进入方式,那就是,他总能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把对与现场听众有关联的一些鲜活的、细小的事情作为讲演的切入点,以一种喝茶聊天的方式把听众带入讲演现场内容。
  比如,2011年4月,在江苏省常熟石梅小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他以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在老家吃的清明粿为话题展开叙述,在这样的话家常的叙述中,他把听众带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带回到传统家庭生活的温馨氛围当中,带回到干净、安全、美味的食物当中,听众既可以跟随他的描述与分享去想象他家的清明粿的制作过程,想象蒸熟的清明粿的颜色、形状和入口的味道,也可以在聆听与想象的同时,回忆自己家乡的味道。这一切让听众思维的节奏渐渐踏上讲演者铺好的轨道,也让听众情绪的温度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声但活跃的互动、对话状态。
  又比如,在2013年12月份深圳市首届特级教师论坛上,张文质以前一天在深圳几所学校考察所观察到的现象、所遭遇的事件为切入点,他提及的学校名字,都为台下听众所熟悉,但是,他所观察到的那些现象,他所遭遇的那些事件,更为重要的是他从这些现象与事件中所获得的思考和启示,却是台下的特级教师们所不熟悉的。用教育理论的术语来讲,这也叫“陌生化”。让人感觉“陌生”的东西,既可以是你独特的经历、阅历、见闻,也可以是你对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新的阐释与解读。陌生化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惊奇感,而这种惊奇感恰恰是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最好的元素之一。
  以上内容,用一句话描述为:张文质总是能以一种接地气的、生活化的、趣味性的方式把你带入他的讲演当中。我把它称作“带入”的手艺。
  如同一个好的向导不仅需要把游客带入景区,还得引导游客去发现各处景点的美,一名好的讲演者光会“带路”也是不够的。把听众带入到讲演的情境之后,张文质还具备一种让听众驻足、静思、回望的能力,也就是说,他能够让听众持续地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讲演上。这也是我要谈的第二点——感染听众的手艺。
  张文质讲演时感染听众的手艺,既体现在他的语言组织能力上,更体现在他对教育、社会、人性的理解力上。很多教师之所以会被他的讲演打动,在于他能够真切、实在地去理解当前教师的生存的状态,理解他们的工作之繁琐,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之复杂,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无形压力之沉重,理解他们在教育中作微小变革之艰难,理解他们对教育理想与信念的坚持之不易。
  张文质经常说,教师的日常生活已经够繁琐,够压抑的了,如果我在讲座中只是重复教师日常的抱怨,偶尔做些总结提升,然后骂骂领导,骂骂教育体制,图一时口齿之快,的确也可以博得现场的热烈掌声,但这样只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负面情绪,教师的生活只会因为这样的讲演变得更加压抑,更加沉重绝望。因而,他所有的讲演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线索,那就是在无望中的“变革”,在无望中寻找着希望。
  在思考与研究上,他说自己是一个“教育退守者”,因为他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成人教育,一步一步退到今天的家庭教育;在讲演中,谈到无望中的“变革”,他经常会退到最后的那条“死线”:“从积极的意义来理解,应试教育是我们的生存处境,我们应该思考得更多的是,在应试教育时代,我们怎么做老师?”“教育有时候还可以这么悲观理解:我们这一代没有希望,至少下一代还是有希望的。”
  张文质一直秉承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精神,在过去十多年的生命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他一直非常强调,也经常会去发现、赞扬那些微小的改变。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条建议就是“改变,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他经常会对教师说:教师应该多喝点水,多睡点觉,要经常保持心情愉悦,“在不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尽量小声一点”,女教师上课时不要穿太高的高跟鞋,如果有可能,每天至少花一刻钟做一些跟工作无关、自己感兴趣的事。他还经常对教师说,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子女教育好。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失败的例子更加令人揪心,这样的失败往往会彻底击溃一个教师的职业认同——一个自己子女都没能教育好的教师,哪里还有勇气去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张文质大学念的是中文系,年轻的时候,他痴迷于文学,直到30岁之后,他才受黄克剑先生的点醒,真正开始转向教育研究。不过,文学的那种对人性对生活对命运的深刻、细致的呈现与挖掘,对他日后的教育研究工作肯定大有帮助,因为实际上教育与文学都是关于“人”的学问,都是“人学”。同时,一个文学爱好者总是会对自己的叙述、运用的句式特别敏感,特别挑剔。而文学本身对个体生命的滋养,也会使他的话语变得温润,富有弹性。这或许也是张文质的每一场讲演中都会冒出多个富有启迪性的、晶莹剔透的句子的原因吧!
  可能,张文质的讲演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他讲演时“浅入深出”的能力。用通俗的话来讲,他的讲演是有韵味的。
  张文质一直强调教师应该背个大一点的书包,包里面一定要放三样东西——一本自己最近在读的书、一支笔、一个方便随时拿出来记录随感的笔记本。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平常上下班,还是外出讲学,他总是背着一个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后背的长方形双肩包。我也是在听了他的这个倡议之后,第一时间就响应了他的倡议。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上的变化,让我每年至少都要比以往多读一本书。
  经常阅读张文质随笔的人都会发现,他真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抄书者,他像所有写作者一样,一旦在阅读中遇到一个好句子,总是会忍不住要插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如果你是一个稍有经验的阅读侦探,你肯定可以从张文质的随笔中寻找到他的阅读脉络。
  我能得到的便利,除了经常听他的讲演之外,还能时常听他分析自己本场讲演之后的反思。他说,就他多年的讲演经验而言,讲演的效果不好,都是失之于深,失之于复杂,而凡是讲得浅的,没有效果不好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要把所阅读的哲学中的对人性、生活、社会的深邃的思考,以及文学中的对人性、生活、社会的深刻的洞见,进行重新整合,把那些书中所蕴含的佶屈聱牙的、复杂抽象的养料,通过自己的反思,变成一种更多人可以听懂的,听进去之后又能获得“深层次启迪”的语言。
  所以,他总是在阅读,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写。
  他还经常会在第一时间跟我分享他近期思考的问题,或者是正在重新思考的一些社会、教育、人性中的主题。在分享的过程中,他还会停下来问问我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当然,这更多的是一个思考者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一个人很难在自言自语中完成对话,所以,我成为那个幸运的听众,帮助他营造一个对话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有助于他找到一种叙述的感觉。事实上,他是在言说当中观察自己,显现要言说的事物本身,言说本身就是发现思维漏洞的过程。这样一种自我观察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蕴藏着丰沛、深远的教育意味。而一个教育研究者,不正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做那些富有教育意味的事情吗?(作者单位:福建省电化教育馆)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rn教育制度革新对老师培育学生的方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全能型的人员不只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高的核心素质.英语新课标中指出了初中英语教学
期刊
期刊
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低效,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以过程取向写作教学为理论依据,探索基于过程教学的初中英语写前教法,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通过话题引入的读写结合,以
期刊
英语是一种语言类学科,它不是我们的母语,作为非母语的进修中,我们的学生是缺少语言学习环境的,所以教师就要高度重视课堂效率.把“361分层活动导学”模式合理运用到初中英语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情景导入教学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陪养创新创意.在情景导入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完成.情景导入教学更能促进学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How to prevent eye-glasses steaming(被水气弄模糊)rnThe moisture which collects on eye-glass-es causes a great deal of trouble, but if the glasses are daily rubb
期刊
晚唐五代诗格中认为“物象”是构成诗歌的必要因素并且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分类是按照“内外意”分类归纳成类型的。诗格中对“物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