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知音者”欧阳修与梅尧臣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音难得,但宋初的欧阳修与梅尧臣却成为彼此的知音。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以资闲谈”的闲散话风,以笔记体漫记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包含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并在其中记载了许多与展现他们深厚友谊的逸闻趣事与诗学观念。
  关键词:漫说;知音者;欧阳修;梅尧臣
  “知音”这一典故最早始出于《吕氏春秋·本味》,其中记载了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知音”,是一种主客体的交流。伯牙为知其音者鼓琴,子期听琴而会意,在琴声之中,两人心灵得到沟通。而知音难得,以至于知音不再,伯牙惆怅郁闷,内心郁郁寡欢,最后破琴绝弦,“知音”一词由此得来。至宋初,欧阳修与梅尧臣的友谊传为一段佳话。欧阳修撰写的《六一诗话》中多处提到关于梅尧臣的逸闻趣事与诗学理念,展现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深厚友谊。
  一、“知音者”——欧阳修与梅尧臣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宛陵先生。欧梅二人是北宋文坛名冠天下的文坛领袖,更是志同道和的友人。宋仁宗九年(1031年),二十五岁的欧阳修与三十岁的梅尧臣在洛阳初次相识,此后,在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二人聚少离多,以书信往来切磋问候,友情一直未变。翻看《欧阳修全集》其中与梅尧臣相关诗文甚多,《六一诗话》共28条,有关梅尧臣的诗歌理论及逸闻趣事就有八条,可见欧梅二人感情之深。
  《六一诗话》第7条记载:“圣俞晚年官亦至都官,一日会饮余家,刘原父戏之曰:‘圣俞官必止於此。’坐客皆惊。原父曰:‘昔有郑都官,今有梅都官也。’圣俞颇不乐。未几,圣俞病卒。”梅尧臣一直在仕途上不如意,晚年才至都官,因欧公推荐参加《新唐书》编修,却因染上疾病,书将完成便已逝世,失去了一次升迁的机会。欧阳修官位远超梅之上,但交友不因贵贱而改变当初的态度,并讲求“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也使得梅尧臣一直视欧公为知己。欧阳修做官时被贬责,梅尧臣多次写诗劝勉,鼓励欧阳修要志存高远,坚守气节“切莫听愁猿”,并在《濄口得双鳜鱼怀永叔》中赞赏欧阳修“因之获二尾,其色与昔同”,江边巧获两条鳜鱼,恰和洛阳初交时吃的鱼颜色相同,感叹多年友情不变,更赞叹欧公“生平四海内,有始鲜能终,唯公一荣悴,不愧古人风”。
  二、知音之乐
  虽同为宋初文坛的两大文豪,但二人为人谦逊,对对方的诗作都大加赞赏。《六一诗话》第4条中欧阳修对梅尧臣所作《河豚鱼》进行了评价。认为梅尧臣在作此诗时联系了河豚习性与南方人的喜好,诗歌内容与现实情景相符,让知诗者诵读前两句便已知河豚之好。梅尧臣情动而辞发,在“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為绝唱”,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诗学功底。
  苏轼和梅尧臣在宋初齐名于一时,第13条中欧公将两人诗歌作对比时认为二家诗“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并说自己也作《水古夜行》论二家诗,虽粗略懂得二家要旨,但也不能论其优劣。中间值得注意的是,欧公说自己与梅尧臣相比“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并对梅诗有“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的了解。这不仅体现了欧公谦逊的态度,更是对梅尧臣才华的推崇。
  对于知音之乐,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深识鉴奥,欢然内怡”、“书亦国华,玩泽方美”[1]的鉴赏论观点。由于年代相隔遥远,虽然没有谁能看见作者的面貌,但从文章却能看到作者的心情,欧梅二人便是此种情况。欧阳修与梅尧臣三十年中相聚甚少,书信交往中看尽双方的人生境遇,文字之间传递诗作与文学理念。两人经历和情感的相似让这种交流更容易产生火花,鉴赏对方的作品更能准确识得其深奥内涵,内心的愉悦之感产生了见其书犹见其人的效果,则“书亦国华,玩泽方美”。
  三、心性相同诗意达
  心乃人之本,欧梅能在一起唱和,必然有着心性上的相通之处。圣俞“志高而行洁,气秀而色和,崭然独出于众人中”,欧阳修“见义敢为,祸害在前,直往不顾。用是数至困逐。及复振起,终不改其操,真豪杰之士哉”,二人性格更在唱和交往中,产生了心志的交流与人格的影响。《宋史·欧阳修传》载:欧阳修“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2]由次可见,梅尧臣对欧阳修诗文成就起着关键的作用。《六一诗话》中欧、梅二人对诗歌创作于诗歌风格产生了共识。
  《六一诗话》第20条: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鷺已飞前。”又“絮暖鮆鱼繁,豉添莼菜紫。”余尝於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於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晏殊在宋初时以作诗歌而名满天下,对梅尧臣的诗歌尤喜其中二联,但梅尧臣自己却认为“此非我之极致”并说“岂公偶自得于期间乎”。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说,由于接受者兴趣、审美心态等方面的不同,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符合自己美学观念的文章,鉴赏起来就难免有偏颇,所以当晏殊高度称赞圣俞二联时,梅尧臣却不以为然。而高度了解并赞同梅尧臣的欧阳修,对于晏殊的喜爱也是产生了疑问,发出“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的感叹。
  欧阳修认为,诗歌是诗人不幸遭遇的表现。在第10条中,欧阳修剖析了“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 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说明了创作者生活遭遇对其作品的影响。对于好友梅尧臣,欧阳修更是为他打抱不平。梅尧臣少已负盛名,但因无人推荐,官位不高。圣俞因其政治不得志“而乐于诗而发之”,所以平生诗作最多,是他不幸遭遇的真切反映。奈何老不得志,真是可惜可惜!
  后梅尧臣因病不几日而亡,宋初另一大文豪苏轼知其友谊深厚,于西南夷得布上知绘的梅诗以布相赠欧阳修,欧阳修不以此布的商品价值和梅诗的文学价值为考量,仅以它来寄托逝去友人的深厚情感,与自家古琴同视珍宝。从欧阳修所作悼念梅尧臣的诗歌、墓志铭等,未尝不感到痛心疾首,在这些诗歌背后烙印着的是深层的文化历史记忆与永久留存的情谊。
  參考文献:
  [1](梁)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元)脱脱等撰.宋史第3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其他文献
一、考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例1 (海南卷第14题) 高炉炼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13100011501300 平衡常数 4.0 3.7 3.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ΔH  0(填“>”、“<”或“=”).  (2)在一个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1000 ℃时加入Fe、Fe2O3、CO、CO2各1.0 mol,反应经过10 min后达到平衡.求该时间
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分析介绍了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建议。
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学科课题的历年资助项目数据统计,并结合课题指南,分析其所立项目的特点,不但可以反映宗教学科研究的发展轨迹、现状和趋势,而且还能为科研人员在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建筑消防及给排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摘 要:女性主题的挖掘一直是很多电影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电影对这一主题的创作意识增强,真实地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画面,既有对社会恶势力压迫女性的揭露,也有指示女性出路的先驱影片,展现了女性意识在影像中的多样状态。  关键词:黑暗压迫;女性出路;意识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融入时代潮流,左翼人士以进步文化为导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兴电影运动,创作了一系列以贴近现实生活,弘扬爱国精神
摘 要: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整体展览工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设计良好的陈列方案,以便观众对文物以及文物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本文阐述了文物博物馆窜稀陈列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陈列方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设计;方法  我国具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历史留给我们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物古迹我们不仅要予以妥善
Point在对国民素质提出更多要求的当代社会,关于教育层面的体育教学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换句话说,如今的体育教学最注重的是素质。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体育教学过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主要对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归纳、解释。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and explains sever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high school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