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当镜头走进科学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gezu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7月,刘海峰从新华社银川分社调到天津分社,还是当他的摄影记者。
  刘海峰,祖籍东北,生在青海,长在甘宁,从小就在这里摸爬滚打,身高1米85,典型的西北大汉。自从当上摄影记者,每年他有200多天行走在“山川”、“沙湖”之间,相机的镜头所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沉寂的西海固,黄河九十九道弯……海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条“西北狼”。到了天津卫,却如何适应这直辖市的水土?如何报道天津的城市特色?初来乍到时,人生地不熟,他走在天津的街道上,东西南北也分不清了。
  彷徨时节牢骚多。一次刘海峰来北京,在总社我的办公室里,我们有过一次谈话。
  他说:“以前在宁夏,只要下到地、县采访,根本不分谁管哪个‘口’,搂草打兔子还捎带抓个鹌鹑,什么新闻都能拍;如今到了天津,本来地方就‘小’,分社也小,记者都有分工,各个路口分兵把守,我就没什么活可干了!怎么办?”
  我一面听他说,一面整理为“中国新闻奖”选送的照片。当他问“怎么办”时,我正看着手中的照片,多年来一块心结被触动,便说:“你的摄影功底很好,可以尝试拍一些科技类的新闻图片,这可是新华社的弱项,也是中国新闻摄影的软肋。”
  我看刘海峰不吭声,便激他:“我看过国外的摄影记者拍的获普利策奖的科技类照片,非常震撼……”
  与我国及全球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我们的科技新闻摄影的确仍属弱项。科技新闻摄影如何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背后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人和事,使读者产生共鸣,受到震撼,应成为摄影记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那次谈话后不久,我就看到了刘海峰一组拍苍蝇的科技新闻图片。随后,我发现他把拍摄科技类、环境类图片作为报道的突破口,不断拓展此类报道的视野和深度,力求图片报道的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热情投入科技摄影
  刘海峰在工作中,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科技类和环境类新闻,不断在相关报道中探索实践。先后有近百幅科技和环境类新闻摄影作品经新华社播发,得到媒体的广泛采用。凭借“苍蝇——人类的新资源”、“干细胞——人类的生命银行”等作品,他连续3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新闻摄影年赛科技新闻类银奖(金奖空缺)和铜奖。科技摄影不仅要有各种学科知识,镜头要对准在点上,还要有熟练的摄影技巧,凸显出科学思想与技术发展的特点。
  科学研究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虽然科技新闻有独特性,也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但用图片的形式去表现科技事件本身,其形象价值却有限,这也使得科技新闻摄影难以摆脱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画面常常止于科学家做实验或展示科研成果等表象,使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模式化的图像仅仅是科研成果的发布,谈不上“技术”,甚至也起不到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刘海峰的想法是,通过对科研题材的理解,用多样的表现形式,去展现科学家研究物体表象、探索并应用自然规律的过程,尽可能地用摄影这一视觉语言展示富于理性的科学试验。
  有人说,道行深的新闻记者是一个杂家,但不是专家。刘海峰采访科学家、技术人员,近距离接触科学成果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实践是走上成功道路的关键。
  苍蝇这种昆虫,给人类的印象是丑陋和肮脏,要想使普通人科学地认识苍蝇的价值,必须把苍蝇的“可爱”之处拍出来。但面对一群嗡嗡乱飞的苍蝇,常常是费力摆弄半天,仍然无法使它们听话,用死苍蝇拍出来的效果又会大打折扣。刘海峰拍摄《苍蝇——人类的新资源》专题时,把这些不听话的家伙放在冰箱里做了短时冷冻,麻木了的苍蝇在镜头前变得乖巧可爱,任他尽情摆布,终于拍出了理想的效果,画面栩栩如生。至今想起从微距下看到苍蝇七彩的翅膀,幼虫雪白的身体晃动着两只黑黑的大眼睛,刘海峰仍不住称奇。
  这组照片在新华社通稿播发后,《北京青年报》等报章辟栏刊登,一时业界好评甚多。总社摄影部编辑吕淑梅发现刘海峰喜欢拍科技类新闻,专门给他找来一摞国外的科技摄影杂志,告诉他,科技图片是一个门类,此类影像,画面要有科技感。也就是说,摄影者对自己所拍照的主体,不是简单的复制、映像,而是需要认识、理解,需要有自己准确的感觉。
  此后,刘海峰在拍摄中一边采访,一边学习,查找、参考国内外科技新闻图片资料;科研人员做试验,他在旁边观察;边拍摄边和科学家交流,询问过程的细节,每个画面的形成,都尽可能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帮助,甚至是合作。
  科技摄影对拍摄技术有特殊要求,有时需要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以衬托那些微小的昆虫;必要时,还需要增加特殊的光线,尽可能地让画面生动,充满科技的感觉。这些都需要在拍摄中不断总结经验。像蜂类昆虫,只有0.3-0.5毫米,镜头焦点对准的往往是昆虫身体某一部位,这些部位受光面积小,反射光弱,加上常用小光圈,又必须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手头现有的摄影器材根本无法表现。刘海峰便自费购买微距增距镜等器材,以便尽量多地捕捉微观世界精彩的一面。
  那种热情上来了,真是难以抑止啊!刘海峰说:“这钱花得值!”
  在拍摄组照《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时,从初春周氏啮小蜂将卵一粒粒产在美国白蛾的蛹里,一直到夏季人工放飞周氏啮小蜂,历时半年间,刘海峰从0.5毫米内的微观世界里,观察到了昆虫世界里一幅幅神奇的影像。
  为拍摄《授粉之王—熊蜂》专题,让更多人了解人工如何繁育熊蜂,熊蜂又如何在温室传授花粉提高农作物产量,刘海峰与研究人员在津冀几处研究基地多次往返奔波。回顾拍摄时的感觉,刘海峰说:“熊蜂嗡嗡作响的振翅声,仿佛仍在耳边,拍打着我的心灵,我禁不住激动得颤抖。”
  为拍《生命银行》一组照片,刘海峰提前约好妇产医院,征求孕妇和家属的同意,终于在婴儿呱呱坠地一瞬间,拍摄到了医生们通过脐带的负压抽取脐带血的画面。
  拍摄科技题材图片,刘海峰的经验是:科技摄影不仅要有科学性、准确性,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艺术性,使作品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增强形象语言的感染力;画面构成愈简练愈好,色彩愈简单愈佳。   首先,要根据手中的器材,对拍摄项目、题材进行筛选,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看菜下饭,量体裁衣,要做到有所不为而有所为。
  其次,既要好奇,又要耐得住寂寞,还要长时间保持对拍摄物的激情。这些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常常为了拍一组图片,要用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刘海峰还认为,科技新闻摄影者,在保持拍摄的激情和享受拍摄乐趣的同时,要学会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认识事物,通过镜头把最具形式感、最具真实性的科技规律,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既有效传播了科技信息,又让读者了解了科技知识。
  美术教师转行摄影记者
  刘海峰祖籍东北,出生在青海。他父亲是军人,刘海峰出生后,随父母辗转兰州、宁夏等地。上中学时,他发现自己喜欢绘画,便悉心于此,后考进宁夏大学师范学院美术专业。
  1981年,刘海峰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中学当美术教师。
  1987年,《银川晚报》创刊时招聘美编,刘海峰报名,顺利考进报社美术摄影部。银川晚报创刊初期,美编就他一个人,主要工作是画插图、刊头。随着报纸发展成为日报,版面增加了新闻图片。刘海峰领到一台佳能相机,开始拍新闻图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拍的题为《东方威尼斯》的图片,在新华社所属的《中国记者》杂志的摄影月赛活动中获奖,这使刘海峰备受鼓舞,一下子喜欢上了摄影。银川晚报几乎天天都有他拍的照片,慢慢地他在银川也有了点小名气。
  此时,有一个人开始关注这个初露苗头年轻人。
  一天,新华社宁夏分社的摄影记者吴文彪找到刘海峰,问他:“愿不愿意到新华社来干?”刘海峰一听就激动地说:“太愿意了!”谁都知道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只是门槛太高,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去。
  吴文彪就带刘海峰去见当时的宁夏分社社长陈思愚。陈社长也是摄影记者出身,内行人一看一个准,看刘海峰个头高,专业学美术,又喜欢摄影,条件好啊!当即就说,这个人来了就能干活。经过考察,分社很快就派人与报社协商调人,开始报社不放人,可是想想人往高处走也没错,半年后终于同意忍痛割爱。
  1993年初,刘海峰正式进入新华社宁夏分社。刚进社那两年,分社摄影记者缺员,一度摄影记者只有他一人。分社领导对他说,分社人手紧张,你必须挖掘潜力,一个人要完成两个人的定额,还要超30%。刘海峰是个老实人,他把领导的话看作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鞭策,马不停蹄地深入第一线采访拍摄。刘海峰在宁夏分社工作7年,是分社公认的勤奋的人,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宁夏的工厂、农村。分社摄影报道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领导的要求。
  有人说,一个人的职业状态能维持多久,要看他职业成就的高低,或者说,看他获过多少奖。其实也不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很少参加社会上的各类评奖,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职业状态,经常想到的是专题、题材,一门心思拍照片,更在乎总社编辑部的认可。
  但是,那个年代的一批摄影记者,他们的基本功和业务能力,就是在风雨中,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基层千辛万苦的磨砺中培养出来的,以至于他们有了现在的成就。
  在实践中找到方向
  刘海峰到天津以后,继续保持勤奋和良好的职业状态。他一头扎进天津市纵横交错的街道,在实践中辨清了方向。
  近些年,天津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突发、群体性事件,刘海峰经常冲在报道的前方,事件现场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为拍摄到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刘海峰不顾危险,多次潜入到污染企业车间内部及事发现场,拍摄了10多组(幅)让人触目惊心、具有震撼力的现场照片。他拍摄的一些专题图片,先后以内参和公开报道形式发表,特别是《天津宁河小土炼钢》、《天津西堤头化工污染触目惊心》两组照片被媒体采用后,中央和天津市主要领导都有批示,责成市政府多个部门在事发地召开现场会,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一组图片还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年赛环境新闻类银奖。
  前面提到刘海峰的科技摄影,也是他从宁夏来到天津后,在实践中逐渐开辟的报道领域。“我坚持拍科技新闻多年,不是为了获奖去找题材。你去拍什么一定要想好,这样就会把拍摄对象与摄影恰当地结合起来。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2006年,为加强新华社新闻图片的信息源建设,已经担任天津分社摄影部主任的刘海峰,又被任命为图片总监,组建了覆盖全市各行业和各区县的100多人的签约摄影师队伍。他自己编写签约摄影师手册和培训提纲,乐此不疲地举办培训班,组织采风、评选活动。
  人高马大的刘海峰对人不温不火,和我们见面除了摄影几乎没有别的话题,摄影记者聚会时他又很少凑过去扎堆儿。但我参加过他组织的签约摄影师培训,他和那些不那么专业的摄影师聊起来,不仅有耐心还挺幽默,看得出来他对这帮“哥们儿”挺上心。
  刘海峰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凡是与摄影沾点边的事他都愿意干,而且干得有板有眼。这两年他又有新创意,利用新华网地方频道的优势,开辟了“新华视觉”图片展示,分设图说故事、今日图片等10个栏目,颇有热火朝天风生水起之势。
  我知道,有一批摄影记者已经看出“新媒体”这个概念的具体形态了。他们已经开始了又一次实践。
  把摄影当作一项事业
  我问刘海峰:“如果重来一次,你还干摄影吗?”
  刘海峰回答很爽快:“还干摄影!”
  他说:“刚入行的摄影记者,就应该把摄影当成一项事业,如果只当作为了生存的饭碗,你就做不到敬业了。摄影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它记录社会和人,记录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记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就是不断探索自然,认识其规律的结果。
  “摄影记者这一行,有人关注科研,就要探索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有人关注贫困,就要探索如何解决贫困;有人关注环境,就要探索如何保护环境……”
  刘海峰认为,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经过思考,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方向。他认为新华社记者尤其应该如此。新华社的发展和记者自己的发展不矛盾。完成任务是必须的,是基本要求,而除了完成任务,还要有一个阶段性的方向,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断地去思考、去行动。   1 2008年3月31日,中国民航大学(位于天津)空管科研基地的科技人员在模拟阴雨天气下的飞机起降训练。 该基地成功研发出的“视景360度全真模拟机场塔台飞行指挥三维运行仿真训练系统”,解决了在特殊气象状况、飞行故障条件下的模拟训练难题,为我国民航高效培养和训练空中管制人员提供了技术保障。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2-4 2001年夏,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植物保护中心繁殖的国内首批人工养殖的2亿只白蛾周氏啮小蜂分别在天津10多个地区放飞,椐测定,这次放飞的寄生蜂可保护5万棵成材树木免受美国白蛾的侵害。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2 天津植保科技工作者探索出在蚕蛹里大规模繁殖周氏啮小蜂的技术,并在美国白蛾化蛹期,将寄生蜂蚕蛹固定在树木上放飞小蜂。一只蚕蛹可繁殖5000-6000只周氏啮小蜂,一年可产四批小蜂。
  3 周氏啮小蜂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遇到强光如同千军万马直奔一个方向,表现非常活跃。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4 周氏啮小蜂能在瞬间咬破美国白蛾蛹并将卵寄生其中。
  7 2007年6月2日 ,我国成功克隆出的首批两只欧洲哥廷根医用小型猪存活第9天,该项目课题组成员之一的陈国宇博士在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这项成果由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农科院合作完成,该克隆技术的成功为我国开展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建立新药筛选模型及参与相关国际竞争奠下基础。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8 2008年8月4日,天津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心外科等专家用时3个多小时,为4个半月的联体弃婴施行了分离手术,目前婴儿生命体征平稳。这对联体婴儿属罕见的不对称剑脐联体,一胎发育基本正常,另一胎无脑、无心、无肺,两胎从胸骨下端至脐部连接,共用一个融合的肝脏。目前世界上不对称连体婴儿发生率约为1/50000-1/100000,只有极少数具备手术分离条件。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摄影师简介
  刘海峰,祖籍东北,1958年生于青海,80年代初毕业于宁夏教育学院美术专业。曾在《银川晚报》任摄影记者,1993年起任新华社宁夏分社摄影记者,2000年调新华社天津分社工作,现为该分社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高级记者。参加过多哈亚运会、青藏铁路、汶川地震等报道。现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天津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天津河西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其他文献
何星:听说您最近经常盲拍,这与您对人文摄影的认识有关吧?  李少白:是的。我认为人文摄影的拍摄对象主要是人,而拍摄人又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在很多情况下,只要你的镜头对准了人,被摄者往往反感,或者不自然、做作。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使拍摄难以获得成功。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偷拍就是一种选择。  何星:盲拍也算是偷拍的一种方法吧?  李少白:是的。偷拍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利用长焦镜从远处拍摄;比如守株待兔,将
期刊
富士发布X100s、X20等四款相机  1月7日,富士胶片发布了包括X100s、X20在内的四款相机。两年前富士胶片发布的X100因独特风格和设计广受好评。新发布的后继机型FUJIFILM X100S,继承了X100的优秀机身设计和高素质镜头,采用了高清晰混合取景器。新开发的1630万像素APS-C X-Trans CMOS II传感器和EXR 处理器 II,画质和分辨率可以和全画幅传感器相比。由
期刊
提到国内定制婚礼摄影服务,不少人会想到无锡“歪猫公社”的创始人贺丰。这个生于1981年的无锡小伙儿,是第一位在全球艺术婚礼摄影师协会(AGWPJA)大赛上夺冠的中国婚礼摄影师,第一位在国际婚礼摄影人像摄影师协会(WPPI)获奖的大陆婚礼摄影师,同时也在国际婚礼摄影协会各项大赛中斩获颇丰。贺丰从2006年初涉足婚礼摄影行业,逐渐在婚礼摄影行业内站稳脚跟。  第一次拍婚礼源于巧合  贺丰说自己的职业发
期刊
婚礼摄影师黄亮,纪实,不摆拍,四年如一日,从未改变。“2007年我辞了职,经过4个多月的流浪旅行和风光摄影,一路来到拉萨,开了一间旅馆,并留在当地拍摄人文;2008年,我搬到杭州,拍摄了第一场婚礼;2011年我的尼泊尔旅行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拍摄灵感;2012年,我拍摄了几场大型及明星婚礼。”如今,80后摄影师黄亮是杭州LEON WONG婚礼摄影品牌的创始人,每年限量拍摄婚礼40场。完备的合作团队,数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人们视野的扩大,以及消费水准、审美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很多坚持自己风格的婚礼摄影团队在市场上涌现出来并获得发展。Pooma(卜马工作室)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在北京婚礼摄影业内声名鹊起。他们尊崇纪实手法的婚礼拍摄,崇尚马格南图片社的经典风格,给步入婚礼殿堂的新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为此,我们采访了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首席摄影师宋勇。  你眼中的定制婚礼摄影是怎样的?你和团队如何体现这个理
期刊
主持人语  两个成功样本  我们总在追求各种成功。在结果里,在过程中;在思想里,在世俗中。我们总得为活着找到意义,为意义找到认同。  成功总好像迷宫般缥缈,难以琢磨。就像缘份,只有在经历后,回头看时,才能确定“哦,原来是这样。”  与陈庆港和赵青相识在2009年。那一年,7位中国摄影师在“荷赛”上获奖,这个史上最好成绩让媒体用上了“荷赛中国年”的标题。他们二位都位居其中,可谓成功。  陈庆港的《走
期刊
作为一位婚礼摄影师,香港人蔡敏亮可以说是成功的典范。他的顾客来自世界各地。仅在2012年,他就拍摄了一百多场婚礼,并获得了“中国人像摄影十杰”、“50位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婚礼人”等荣誉。他擅长利用自然光线拍摄,作品角度独特,情感细腻,呈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层次。与此同时,他还十分乐于分享自己的摄影心得,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婚礼摄影的看法吧。  提到自己的从业经历,蔡敏亮笑言:“不是我选择婚礼摄影,是婚礼摄影
期刊
维托·费诺切罗居住在马萨卡利,意大利职业摄影师协会(FIOF)成员。他职业生涯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西西里,从婚礼报道摄影、商业题材的拍摄服务,到为一些私营公司和时尚书籍的拍摄,另外还包括大量的个人摄影探索。他的实验性风格一直介于先锋和传统之间,通过展览和其他摄影活动为国内外的摄影圈所知,为他带来诸多国内外奖项。  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维托向我们呈现了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而他在作品中寄予的梦境隐
期刊
1976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名为《“威廉·埃格尔斯顿的彩色照片”摄影展》。这是继该博物馆著名策展人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1925~ 2007)1967年策划的“新纪实”展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展览。该展览展出美国摄影家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75幅彩色照片,主要拍摄的是该摄影家在美国南部家乡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日常生活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场景,以
期刊
第九届“华赛”的评委们开玩笑说,三月的杭州真美,但与他们没一点儿关系。  3月20日,第九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杭州西湖畔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开评。来自世界各地的13位评委连续4天,面对投影,从早8点工作到晚8点。无数次锐利目光的扫射,无数轮激烈的头脑风暴和无数慎重决定后的轻轻一按,最终让70多组影像从通过初选的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或许,比赛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的知识结构、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