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成本上升已经有限

来源 :理财周刊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t_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购房者来说,房贷利率无疑是影响其成本的最为关键的要素。而从目前来看,在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央行进一步加息的空间正被压缩。由此从长期来看,购房者的利率成本上升已经有限。
  
  央行加息空间正被压缩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国际利率的走向无疑也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年1月30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0.5%,降息后联邦基金利率指标现为3%。同时,美联储还宣布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达到3.5%。这是继1月22日大举降息75个基点之后,美联储再次出手。累计125个基点的降幅,也使今年1月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最大的单月降息幅度。
  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美联储连续降息1.25个百分点,是美联储在现代历史上最激进的降息,其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为了阻止美国经济大幅放缓,化解因为房市疲软和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强烈冲击。美联储激进的降息行动,无疑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此次降息后,中美基准利率倒挂逐渐接近1个百分点。
  从长期来看,美联储的降息行动减小了国内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的空间和动力,压缩了我国央行进一步加息的空间,这可能影响到央行通过加息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选择余地。中国经济的局部过热现状,包括物价较快上涨、投资增长过快以及流动性过剩加剧等因素,是央行选择加息的重要参考所在,但是,全球化融合步伐的加快,使得中国经济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越来越敏感,央行将综合评估美联储降息的影响。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压力骤然增大带来负面影响,美联储的降息行动无疑将减少我国央行的加息频率和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
  
  利率成本上升已经有限
  
  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的走向无疑是影响其成本最为关键的要素,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未来利率成本的上涨已经有限。对此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近期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除了PPI和CPI上扬压力增大以外,工业生产、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反映实体经济的关键指标连续数月走稳,表明前期的紧缩政策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此外,央行对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层面的贷款需求也已经对加息作出了较为明显的反应。考虑到近期的宏观数据和央行对企业的调查结果,以及最近一次加息对贷款利率仅作了小幅上调、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甚至未作调整,央行对目前的贷款利率水平是较为认可的,至少是愿意等待一段时间,以观察连续出台紧缩政策后对实体经济的效果。
  对于央行这次旨在主要针对企业短期流动贷款的加息,我们可以看出,央行对第二套房房贷政策及其细则出台后,楼市中购房者日胜一日的观望,以及成交量的激剧下跌已高度关注,故而对按揭贷款的加息已采取了审慎而稳健的态度。据此判断,央行在短期内应不会再对购房按揭贷款的利率作大幅和高频率的调整。这是因为按揭贷款加息是一把双刃剑,固然可以对炒房者起到抑制作用,但也可能对真正需要购房的人起到加重利息负担的作用,继而有可能使这部分具有刚性需求的人群无法承担高额的利息而违约或放弃买房,从而使房子作为民生问题根本无法得以解决。所以从总体来看,2008年的房贷政策应该会趋于相对的平稳。
  
  降低利息支出仍是前提
  
  目前,根据央行和银监会的规定,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换房者中不少都是第二套房的购房者,当前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为7.83%,上升1.1倍后就是8.61%,显然是不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可以采取种种手段,尽量降低自己的利息支出。当然随着市场的调控到位,这项政策也可能发生“松动”,这样对购房者也就更有利了。
  首先是用足公积金贷款。目前最新5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为5.22%,显然与商业贷款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比如同样是一笔20万元20年期的贷款,按8.61%的商业贷款利率,按等额本息还款总额为419902元,而按5.22%的公积金贷款利率则为322641元,显然有着不小差距。按照一般的操作规程,在首套房公积金贷款还清之后,再购房仍然有享受公积金贷款的权利,对此购房者不要忽视。
  其次是不必急于提前还贷。不少换房者目前仍然有没有还清的贷款,在二套房政策出台后,如果不打算把原来的老房子卖出,就不要着急去提前还贷。因为你原来的贷款享受的是八五折的优惠利率,而现在再去贷款不仅没有优惠,而且还要上浮10%,这显然是极不划算的。
  最后是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经济承受力出发。原来的老房子是卖出作为首付,还是留着出租抵冲每月的还贷款,这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来做出决定。
其他文献
用政府特批用于实施调控措施的限价土地资源盖别墅,然后定向低价销售给特定人群,而这些特定人群的划分并不是按照“三公原则”定的,这不是典型的“双轨制复归”吗?    讲房价的事情之前,我先讲一个关于“有色金属”的故事。  据1985年的《经济日报》报道,当时的“国营”内蒙古赤峰金属材料公司从一家铝锌矿以每吨3714元的“计划内价格”购得500吨铝锭,然后以每吨6500元的价格就地倒卖给广东某“民营”公
期刊
前瞻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还有经济、金融运行的小步伐;第二,需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以时刻应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政策的发布、行业的拐点等等;第三,要有深入研究、挖掘机遇的选股能力。    2008年对A股市场来说是一个震荡年,这已是市场达成的共识,进入2008年后,股指上上下下的“随机漫步”也让投资者深切体会到了2008年和前两年的不同。如果说,2008年股指
期刊
2008年以来,全球投资市场确实涨稀跌多,但仍有贵金属、商品以及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给投资者带来正收益。假如要分享这类牛市,仅要买入相应的指数产品即可。近期,香港荷银就在港市首次推出适合个人投资者买卖的投资新品——净价投资证。    明明是美国生病(次按风暴),却让A股打针吃药(2.22黑色星期五)。这只能说明A股有自身的问题,不完全是次按风暴的影响所致。  其实,股改成功与否刚刚进入检验时。当2
期刊
虽然国内外情况有所变化,但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政府将全力以赴防止通胀。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不考虑权衡问题。    又到了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是全国人民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两会,老百姓又将关心些什么问题呢?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就业、物价、医改、收入分配、社保养老、劳动者权益保护、反腐倡廉、教育公平、司法公正、住房
期刊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最为优惠的一种贷款方式。那么,买房人如何才能享受到最高的公积金贷款额度?如何运用不同账户之间的利率差异,让公积金账户上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毫无疑问,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买房人可以选择的最优惠的一种贷款方式。尤其是在经历过几次贷款利率调整之后,商业住房贷款与住房公积金贷款之间的息差进一步扩大,以常见的5年期以上贷款来看,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为7.83%,而同期限的个人住房公积金
期刊
美国多次减息的效果如何?我们上周谈到3月初看效果。从目前各方面的情况看,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因为美国道琼斯指数已经连续涨了几天。不过,还是要多看几天,才能下结论。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月27日在国会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美储局将采取及时行动,确保楼市下滑及信贷危机下致进一步削弱现已呆滞的经济。这实际是暗示尽管存在通胀上升风险,但美联储会继续减息,以拯救经济,这次我就淡淡美国减息问题。  去年美国
期刊
全球股市并未因美联储注资2000亿美元,改变下跌的趋势。尽管当日美国三大股指均上涨3%以上,还带动了全球股市的一天大反弹。因此,香港财经人士已在媒体上撰文,明白无误地告诫投资者,“熊”来了。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美国次贷引起的跌势,还将下跌多少?海外有人根据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的案例分析称,美道指可能跌至10900点,尚有1000点的跌幅;香港恒指可能跌至16600点,尚有6000点的跌幅。
期刊
反复无常的行情中,一些规模小,且以中小盘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从中脱颖而出。小盘基金身小巧战,易调仓易变换组合,也正好切合了今年至今的小盘股行情。对投资者来说,以规模为主轴的选基思路仍然行之有效。    节后A股市场仍是惊魂未定。截至2月21日,233只股票方向的开放式基金中,仅仅13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正。基金之间的收益差距被进一步拉开。股票型基金中,表现最好的华夏大盘(5.38%)和最末位
期刊
佟女士和先生已经拥有4套房产,每月的收入也稳定、丰厚、不过他们打算提前退休、为此,他们要找寻更加理想的投资方式,以保障通胀压力下,资产仍能增值。    佟女士今年35岁,她与先生已经完成了一定资产积累。现在,他们的自住房价值460万元,佟女士说,这套房子够大了,住得也很满意,所以,不打算再购自住房。不过,三年前她和先生在三亚购买了一套35万元的小公寓 (目前市值70万元),主要是为了父母每年冬天度
期刊
如今投保方式越来越多,代理人、代理公司、经纪公司、网上投保、银行投保,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怎样才能投保更方便、服务更周到、费用更优惠?    从最初消费者需上门投保,到友邦推出的保险代理人制度,中国的保险消费渠道迅速发展,直至现在的保险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以及直接进入保险公司网站投保,在银行投保等等。可以说,投保的途径越来越多。面对纷繁的投保方式,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各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