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烟雨飘渺的五月,一位身着苏绣旗袍的妙龄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江南的坊巷中,让整条雨巷充满脂粉味。这样的一个背影,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不由让人情不自禁而浮想联翩,尤其是两旁衬托着富有江南特色和气息的建筑物,更加让人忘情。还有那些挂在红格子窗上的那一朵朵窗花,简直就是一只只会飞的蝴蝶。这就是江南雨巷给我的意境和浪漫情怀。是的,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坊巷总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总是那样让人难以忘怀,以致魂牵梦萦。说到这里,作为一位文化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戴望舒笔下的那条江南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就是戴望舒笔下《雨巷》这首诗的开头。意境幽婉、缠绵,又充满乐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雨巷的那种朦胧美和典雅精致的古朴风情,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及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是的,有时候,一把油纸伞,一个背影,或一朵窗花就足以让人坠入情网,或进入无尽的遐思空间。其实,相对于那些上了年纪又在城里呆久的人而言,坊巷并不陌生,因为中国早期的很多城市格局基本上就是以坊巷作为依托。说白了,坊巷就是指城里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们口中常讲的“市井”二字其实就是坊巷的代名词,或者指称。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里,坊巷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元素之一。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坊巷文化也已获得了提升,或新的名称解释,这很正常,不值得奇怪。
  那天,我就是趁着去福州学习的机会,约上一位同学专程去拜访这位传说中的妙龄“江南女子”。不过,那天并没有下雨,而且是在晚上。到了那里后我才发现,夜晚的时候去拜访更是时候,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是此情此景。更妙的是,夜晚走在三坊七巷中,恍若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古代一样,又恍如正在过节一样,处处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个房子里面装饰和灯光也是喜气洋洋,出入店门口和穿梭在坊巷中的那一张张笑脸也是格外温情,这样的氛围会让人顿时忘记身处何方,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嗓杂似乎与此完全无关。我心目中的妙龄江南女子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不知是因为我过于投入,还是过于冷静,竟然感觉到眼前的这位妙龄江南女子似乎多了些洋气,甚至还能闻出些法国的香水味,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对她的印象,毕竟我这是去拜访古代的那位妙龄江南女子,而不是现代。尽管如此,我还是痴迷于此情此景,尤其是当我和同学一起坐在街道上那方木桌旁的时候。
  是的,在我的想象中,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就像那位身着苏绣旗袍的江南女子,端坐在挂满窗花的红格子窗后,外面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也可能是洋溢喜庆节日氛围的背景。
  此时,心思很快回到了现实。我想,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闻名于古今中外,主要原因应该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名人扎堆。试想一下,世界上还有哪里能够在一个方圆只有44万平方米的地方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历史的人物,可以说实为罕见,不能不说是奇迹,因此,想不出名都难;二是建筑奇特。福州市南后街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那十条坊巷,分为“三坊”“七巷”,故简称为“三坊七巷”。具体而言,向西三片称为“坊”,向东七条称为“巷”。“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可见,这是个很独特的名称构造,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组合,而这样的组合恰恰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故富有历史文化价值。
  相信参访过三坊七巷的人,都会被那种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所吸引。有人把三坊七巷看成是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并认为是闽都文化的重要代表,还有权威人士以“一个三坊七巷,半个中国近代史”来形容和定位三坊七巷,应该说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坊七巷还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也是实至名归。当你置身其中,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其“原汁原味”的东西,虽然有些建筑是经过修复的,但修旧如旧依然保存原有的风格和韵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这方面也可以感受到当前福建省政府的用心和眼光,包括对历史的重视和审慎态度。
  时光迅速回到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正在大兴土木,不久之后,他就在福州地盘上先后建起了冶城和子城等六次城垣。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无诸筑城,是何等威风和雄心壮志,当然,也肯定是非常辛苦的,连年战乱不止,民不聊生,要想安生,必须拥有自己的地盘,然后扩充实力以抗外敌,但是这样的年代很快就过去了。福州城由北向南继续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后来就逐步形成了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一座城市就这样在历史的烽烟中不知不觉形成了。当一座城市形成以后,历史人物和文化也就出现了。
  据史料记载,“三坊七巷”形成于唐朝王审知时代。王审知乃五代闽国创建者,于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唐天复元年(901),其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罗城的布局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王审知是个“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的英雄人物,其实行的保境安民政策,深得人心,故此福州人向来对这位历史人物持好感态度。当年他向后梁太祖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可谓用心良苦。这种人在那种年代已经算是个大英雄了。老百姓疲于奔命,多么盼望能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而大英雄也未必一定要征战沙场才能称得上,能够不废一兵一卒保家卫国,更需要大智慧,王审知就是这样一个人,至少三坊七巷就是从他开始修建的,这样的历史人物永远不会被忘记。王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至今仍是一段佳话,更是给当今执政者一面镜子,只有心怀人民的人才会被历史记住。
  明嘉靖年间(1855)的某一天,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为安置家人,举债购下南后街宫巷11号那套大房子。沈葆桢是公认的清官,加上时常接济亲友,并无多少积蓄,可以想象,当时他下决心要购下这所宅院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何况,当时的三坊七巷已经是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可见花费不少钱,但他不得不如此,一是只有巩固后方,自己才能够安心在外,放开手脚去为国事操劳;二是作为江西巡抚,总不能去住贫民区吧?在官场上混,脸面多少还是要顾的。可是,当年的沈葆桢肯定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举债购下的宅院会成为今天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他更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当年他购下这所宅院后来才成就了他中国“船政之父”的美名。当然,这多少有点宿命的说法。沈葆桢买下这所宅院后,自己却因忙于公务,路途又远,因此很少回家,直到几年后,母亲过逝,他才回家守孝。按说他公务繁忙,也难得能过上几天清静日子,可是朝廷正处于用人之际,他必须提前回到岗位执行公务。然而,谁能料到,时来运转,当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左宗棠偏偏在这个时候向朝朝廷举荐沈葆桢,并三顾茅庐找上家门,让他接掌福州船政局,就这样,沈葆桢成了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一位风云人物。人生之路有时真的讲不清楚。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三坊七巷何以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历史风云人物?按当地人讲,是因为附近的金斗河和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形成一个人字叉开,活像一本书,所以这里的学子格外会读书和出仕。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其实是不必去穷究的,人心所形成的定见有时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沈葆桢母亲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的妹妹,可见关系密切。有关林则徐的事迹,按理用不着再多作介绍了,但还是稍作简介为好。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这样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历史证明,林则徐名垂青史,当之无愧。目前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就有林则徐祠堂。由此可见,三坊七巷跟林则徐家族的渊源甚深,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其实,有关林氏家族,公平地讲,也可以说是沈氏家族,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值得一提,他就是在甲午战争后,从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他的妻子沈鹊应,正是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孙女。当年的他,只有23岁,因在京和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而受到重视,很快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只可惜年轻的他满腹才华还来不及充分施展,维新变法即告失败——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临刑前,他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然后大笑,声若洪钟,连刽子手也失色。林氏家族果然轰轰烈烈。
  不过,在三坊七巷里,像林氏家族这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并不鲜见,譬如 “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 “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世纪老人”冰心等百位先贤,无一不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但我似乎更在意的是,这些历史人物为何会集中在三坊七巷,而不是散落在各地或各大中城市中?须知,如果把福州这样的省会城市放在全国,跟北京、上海、西安等比起来,虽然也汇集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人文写照,但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所不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一条街出现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历史的人物,恐怕也是以上大都市所难以找不出来的,这就是这条街让人好奇的地方,更可贵的是,这条街目前尚保存完好,而且,2009年7月19日,已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并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福建省开始将三坊七巷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运作之中,相信定会获得成功。
  三坊中的衣锦坊,被排在“三坊”中的第一坊,足见其重要性。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了。历史人物影响力就是不一样,在世时享尽荣华富贵,死后地方上还以之为荣,千秋万代。当然,也有不少落得骂名,还有些在世时其实是饱受委屈的。然而,历史毕竟是公平的,褒贬自有公论,也会得到相应的澄清和淘洗。不过,同时我也在想,历史上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争着去当官,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恐怕光宗耀祖也是世人心中永远惦记着的一件大事。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顾名思义,文儒坊是文化官员和文人墨客聚居的地方。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可见,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不过,这个坊真正出名应该从明嘉靖年间开始。文儒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应该是陈宝琛,他是清宣统皇帝老师。当然,陈家五代都中进士,也让这条坊名声大振。据记载,这个家族自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长子就是陈宝琛。此外,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可见,这条坊确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不过,明代抗倭名将张经,还有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可能是人们意想不到的。由此看来,这个坊真是文武双全。
  三坊中的第三坊是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以上只是对“三坊”作简单介绍,“七巷”就暂且不多说了。
  中国的坊巷文化由来已久,甚至可以延伸出坊巷制度出来,那是另一回事,也暂且不说了。有意思的是,古朴的坊巷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得到保护,竟和那些已经作古的名人有关,这到底该如何解释有时候也实在很让人费心思。也因此我在想,这些古朴的坊巷到底还能够“活”多久?其实这也是很难讲,估计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但历史还是不停地往前走这是没有人能够阻止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现在,我们只须好好看护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可以了。“世纪老人”冰心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这样的描写和记载,必将并且已经写进三坊七巷的历史了。
  一代大学者和翻译大师严复也是从小生活在这里,并在这里念私塾。严复是满脑袋装着中西文化的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把西方进步思想介绍到中国,以改变中国落后和保守的面貌,然而,最后连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在人生最后时刻,在自己的寓所里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然后去世。从1895年2月开始,严复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国”,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思想政治主张从严复的笔端流出。1897年,由他翻译的《天演论》发表后,迅速在维新人物中间流传。梁启超第一时间读到了它的手稿,赞叹不已,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连孙中山拜会他时,也谦恭地说“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耐人寻味的是,他曾在报上痛陈鸦片害民,自己却无奈染上烟瘾。他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自己却四次参加科举。直到临死前才猛醒,并告诉儿孙: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一代大学者和翻译大师就这样走了。
  其实,从三坊七巷传出来的叹息声持续不断,严复的声音比较独特而已。
其他文献
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上庙自然村,一棵4000余年树龄的老铁树在夏日的骄阳下,依然生机勃发,一直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和风水树。不久以后,以此树为中心,结合富美乡村建设,这里将建起一座铁树公园。  树龄全省最长  据说,后坊村的每个庙宇旁基本都会有三棵树,一棵榕树,一棵樟树,一棵铁树。在上庙自然村,榕树和樟树数目繁多,而铁树只有5棵,3棵较大,2棵较小,树龄最大的当属有4000年历史的这棵。  近日
期刊
凌晨五点,我被闹钟唤醒。今天是我和同伴约定的第一次骑行,电话那头,同伴仍显得有些睡意朦胧。匆匆收拾,我便到同伴家楼下集合。此时,城市的天空仍是一片暗色,街上行人稀少。我们在一家正准备开张的早餐店匆匆填了两碗稀饭,天也放亮了,我们正式上路。  今天,可以说是我们俩真正放飞自我的一次骑行。其实,骑行回乡下的念头由来已久,由于大人们不放心,一直未能成行。在我初三毕业即将踏入高中课堂的暑期,我们想以一次像
期刊
我从小就是个不认真读书的孩子,一直到高中,还常写错别字。好在,我遇到一位好老师,他叫包堃。包老师把我作文中的错别字集中起来,用他那十分好看的毛笔字,写一份正字给我,让我长记性,不要再写错。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书法,更不知道包老师是著名书法家,只觉得包老师的字很好看。为了长记性,就照着他的字临了一份。他看了,用红笔在我的作业上写上二个字:有神。我很高兴,同学们也很高兴,但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好一阵子,
期刊
这些天,听到最多的是高考录取后父母的种种哀叹。“我让他去读汉语言专业,他偏要报历史。”“我让他去读金融,子承父业,他偏要读什么考古。”“老师说她适合考师范类的,她却要学什么平面设计。”等等等等。  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喜欢随着自己的意志任性而为,他们不去想什么就业、未来这些还没有碰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慢慢去尝试、去浪费。这自然无可厚非。  只是后來有几个人能面对找不到工作,
期刊
我的大舅小名叫“花跳仔”,这个名字是东洲村人给起的外号。  东洲村是九龙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三面环水,有大片的滩涂。九龙江退潮的时候,那些裸露的滩涂上,有很多的小泥蟹、跳跳鱼爬出洞来觅食。  小泥蟹和跳跳鱼是东洲村人饭桌上的美食。村里的孩子们经常下滩涂去挖泥蟹,洗净后用盐巴腌制,待泥蟹变成褐红色的时候,就倒出来下饭吃。跳跳鱼是与小泥蟹一起生活在滩涂上的一种鱼类,闽南人有叫花阑,有叫弹涂鱼,有叫跳仔
期刊
说“侠”是“无职业游民”变的,就好比说鸟儿是恐龙变的一样,近乎无稽,却真有那么一回事儿,所以“侠气”里总难免会透出一点“流气”。我也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心底里早存了这么一个谜底,所以老觉得金氏笔下的一些大侠不像是本国土产,倒像是美欧进口的行侠谈恋爱两不误的牛仔。比金氏更文绉绉的《红楼梦》里也有一个不起眼的侠——“醉金刚”倪二,写得有点流气,却很现实,我们在街头巷尾兴许冷不丁还能
期刊
歷史上,很多国君都有雄才大略,都想通过征服周围的国家来一展鸿图霸业。齐顷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以国君之尊在极有优势的情形下带兵征伐鲁国和卫国。可惜的是,由于齐顷公早年的一次失礼行为,他对鲁卫两国的征战不仅引来了晋国的讨伐,输掉了原本胜利在望的齐、鲁、卫之战,自己也差一点成了阶下囚。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事情还要从晋景公八年说起。那一年,晋国国君派使臣郤克出使齐国。郤克是晋国有名的将领,出生
期刊
好友陈志是重庆籍留美硕士,现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一所小学教书。提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陈志在网上向我讲述了一些他在美国遇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以下是他的叙述:  去美国之前,我已读到一些有关美国人数字计算的有趣故事,感觉他们在数学逻辑思维上就是一根筋。举个例子来说,我买了一个商品价值九元一毛,通常我会从钱包里找出十元一毛给卖家,这样对方就会找给我一元整,避开九毛零钱带来的麻烦,双方皆大欢喜。  但同样
期刊
《左传》载:宁公及楚人战于泓,宁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宁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楚泓水之战,是争夺中原霸权之战,并且是由宋襄公发动起来的,但他错过几次有利时机,终于一败涂地。事后国人责
期刊
有一种女人,咋看之下,真的挺令人讨厌的。  这样的女人,多半有严重的公主病,身娇肉贵,一点点差错都出不得。比如,一起出去吃饭,汤热了,烫了嘴,本来停一会儿也就好了,可非得不依不饶,让男人使尽浑身解数,这才破涕为笑;又比如,男人有事忙起来,忘了打电话,女人这边顿时大做文章,兴师问罪不说,还得扣上一个个大帽子。  看到这样的情侣,旁人多半会想,肯定长久不了!  可事实是,真因女人那点毛病而分开的,还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