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摇?摇?摇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生命?摇?摇?摇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过渡:重复使用一个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是很特别的,也很少见的。为什么要重复提到呢?这是谁在思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生命?摇?摇?摇生命》。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逐段朗读,相机指导。
  (1)指名读文。
  ①第一小节独立成段,要抓住段末问号,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思索的语气。
  ②第二小节要指导学生读出这只飞蛾的可恶。
  (2)相机正音:骚扰(sāo?摇?摇?摇rǎo)?摇?摇?摇动弹(dòng?摇?摇?摇tɑn)
  (3)比较字形:震撼——遗憾?摇?摇?摇糟蹋——倒塌
  (4)练写生词:糟蹋
  2. 浏览课文,交流发现。
  (1)课一开始,我们就发现课题很特别。其实课文里还有不少特别的地方。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你能发现几处?
  预设1: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预设2:文章中多处使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预设3:文章列举了3个事例来谈生命是什么。
  3. 自拟小标题,把握脉络。
  小结: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确回答。看来要把生命真正读到我们心里,还需要去细细品读这3个事例,破译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密码。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保底工程”。第一课时更要做到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个环节,教师舍得花时间,通过“指名分小节逐段朗读”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知程度。】
  三、研读赏析,感悟生命
  1. 走近“飞蛾”感悟求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你从飞蛾身上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密码?
  (2)抓重点词语体悟交流。
  感悟飞蛾生命的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①飞蛾的生命非常脆弱。(板书:脆弱)
  ②在强大的人类面前,飞蛾显得十分渺小、柔弱、不堪一击。
  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你从文中还解读出了怎样的生命密码?
  (飞蛾虽然弱小,却不放弃抗争,它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等)
  ③指导朗读。
  A. 抓住重点词,读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B. 抓住感叹号,读出作者的惊叹。
  C. 师生合作读。
  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的飞蛾,此刻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生接读)——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只要杏林子不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生接读)——(与上同)。
  师:只要杏林子的手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生接读)———(与上同)。
  (3)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①此时此刻,杏林子会想什么?
  ②再读描写飞蛾求生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板书:珍惜)
  (4)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语句(指名试背——师生共同总结背诵方法——生激情背诵)。
  【设计意图:以“你从飞蛾身上破译了哪些生命的密码”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悟、朗读、背诵等方式的学习,去探究生命,感悟生命,从司空见惯现象中发现生命的密码。】
  2. 走近“杏林子”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认识杏林子。
  (2)引导学生针对人物质疑;教师补充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预设1:她得了什么病?
  (杏林子十二岁就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
  预设2:她为什么坐在轮椅上?
  (杏林子的腿不能动,头也不能转,手不能抬,脚不能走,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在她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3. 创设情境,表达心声:
  (1)现在,你能理解飞蛾为什么让作者震惊了吗?她由飞蛾想到了同样面临生命困境的自己。动物尚且珍惜生命,何况自己呢。
  (2)出示图片(杏林子那双变形的手)。
  师深情诉说:杏林子就是用这双残缺的手,创作了四十多本著作,成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她还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此时你想对杏林子阿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背景,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教师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了杏林子的人生,让学生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体会杏林子的生命内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悟
  1. 播放自然灾害图片。
  2. 讲述四川汶川地震中彭国华的逃生故事。
  小结:是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在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总会让人肃然起敬的!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真正体会到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珍惜,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 )
其他文献
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主阅读,把握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本文以《父亲的菜园》为例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感知  教学情景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文本情景,很有必要,略读课文的教学更是如此。《父亲的菜园》一文是第八册一篇略读课文,语言生动朴实,富有哲理。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可以通过谈话
期刊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涉及“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和“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两个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万以内大数”的学习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①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并在探究过程中
期刊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认识和学习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以及长(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设计】  1. 举例揭题。  教师打开事先准备的砖块
期刊
(二)读中悟写:走向融合的语识储备。  学生该储备哪些必需的语用知识?又该怎样储备这些语用知识呢?我们以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1. 反复:语用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用角度看,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语用知识的提取和落实。“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的
期刊
这是一节六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是“往事”。  “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随着主持人充满抒情的导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轻松的、难忘的故事娓娓道来——过生日的乐事,尿床的冏事,追着月亮跑的傻事,被姑姑骗吃地瓜皮可以长高而猛吃地瓜皮的窘事,还有偷邻居家的葡萄被狗追杀的糗事……教室里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自己的故事,长辈的
期刊
长汀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46年,原为私立“培德小学”。几十年来,学校秉承“培德”理念,一直注重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己任。近十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诵读经典,走出了一条“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新路子。  一、路子在读“经”活动中走出  一个主题: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  2003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形势下,学
期刊
品生(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树立“大品德教育观”,将品德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课前,落实在课中,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真切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进行领悟内化,从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课前体察活动,充实知
期刊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圆孩子科学探究之梦。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我认为,小学科学区域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设:  一、选择贴近孩
期刊
缘起:“真空地带”,客观存在  在教研活动实践过程中,看似轰轰烈烈的活动背后,隐藏着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死角”——有的教师沦为看客,无须动脑,最多做个教研笔记;有的教师有所思考,却没有机会表达;有的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找不到更适合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教师因为当面不好直接提出建议,心有顾忌,于是听课评课往往一片“叫好声”,没有实效。综合以上情形,我们暂且称之为教研活动的“真空地带”。  “真空
期刊
教育担负着社会的重任。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业已成为学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课题。那么,如何落实呢?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课题的见解。  一、一位好校长——学校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  “有一位好校长,必定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指挥者和组织者,因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关键在于校长。那么,具备哪些素养的校长,才能引领学校和谐发展,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呢?  1.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