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微信越寂寞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97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即使我们可以逃离微信,但仍逃离不了寂寞。
  之前不少人发现,打开微信朋友圈后,看到了这样一则提示:“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最新版的微信关闭了这一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增加了“仅向朋友展示最近3天的朋友圈”这一选项。总之,无论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怎样细化和调整,身边似乎越来越多人在关闭微信朋友圈。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逃离微信和朋友圈?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及We Chat月活跃账户达8.89亿,94%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半数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赖,使得线下实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减少,原有的现实关系不断弱化和疏远。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他人形成某种印象,往往取决于面对面的社交。可一旦我们将社交关系转移到微信上,我们对彼此的印象和评价,也将受到微信的影响。人们对你的印象、认知和评价,会受到你发表在朋友圈里的文字、图片或者转发的文章的影响,尤其那些素昧平生或者“浅交往”的人完全依赖于此。
  于是,朋友圈就成了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所说的“剧场”:“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
  当每个人都在伪装,最后大家都会发现,每个人都越来越累。一方面是朋友圈里处处是禁忌,你的发言可能会触碰到别人的“雷区”;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希望展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会过于刻意地装饰自己。
  随着微信功能越来越强大,它也越发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发现,微信在不断增加他们的人际负担。比如各种或熟或不熟的朋友总是给你发来各种各样的投票链接,又要关注公众号,又要拉到第几页第几个号码,不堪其扰;如果不投,又碍于朋友情面,担心他人心里有疙瘩。再比如亲朋好友难免在你工作正忙碌時给你发微信,也许只是一个问候,也许是分享一个养生帖,也许是请教你某个问题,你回不是不回也不是,在犹豫的一瞬间可能就分心了……
  微信也让工作和生活不分。以前下班之后就是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但现在不同了,微信里有领导、有同事、有同事群,他们随时随地找你,你也必须随时待命。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许多人逃离微信和朋友圈的心声。但问题是,我们逃离得了吗?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微信本是中立的,也没有什么“天然”问题。有问题的,恰恰是使用者,以及使用者所在的现实社会。试想一下,即便没有了微信,在日常生活中你真的会做一个真诚真挚的人吗?没有了微信,不堪其扰的关系社会和残酷职场,就会变得更好吗?
  说到底,微信不过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和反映,当每个人把大把的时间都投掷到微信上,当每个人都在微信上释放自己的劣根性和惰性,微信必然也裹挟着种种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假使每个人都逃离了微信和朋友圈,一定会有新的社交工具出现,扮演着微信和朋友圈的角色。我们可以逃离微信,但我们仍逃离不了寂寞。
  (莫欣荐自《华声》)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的房地产金融,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国房地产金融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中国房地产金
保险需求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保险经济保障的需求量。它不仅是保险经营市场的主体内容,也是保险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研究的课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资源型区域引资工作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进入不仅弥补了资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