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我从小就喜欢小红花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u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光标在中国名气很大,但知道他核心产业的人恐怕不多。
  知道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公司的人不少,但如果以为这家公司是收废品的,那简直就是误解。
  江苏黄埔是做拆旧工程的,主要从事大型厂房等建筑物的爆破、拆除等工程。多年来,陈光标在江苏、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从事废旧拆除工程,拆除面积近2亿平方米,相当于拆了380个“鸟巢”。据说拆除下来的混凝土废渣,可以铺一条从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仅回收的钢材即可建造一批数量可观的航母。废旧建筑物的拆迁,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这才是陈光标的核心产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废旧建筑物的拆除也越来越多。陈光标在收获丰厚利润的同时,也越来越喜欢做“秀”。无论你喜欢与否,无论你质疑也罢,依然我行我“秀”。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小红花情结。
  作为慈善家,陈光标每一次出场都会吸引无数的眼球。
  高调、张扬、另类,他总是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刺激着人们的眼球,鼓捣着大众的神经。当被媒体指责为做“秀”时,他的回答更是理直气壮:“希望有成百上千个‘标哥’站出来,跟我一样拿真金白银来做秀”。
  大有我“秀”故我在的风范。
  从“亿元现金墙”到鼓励员工走上街头“吃剩饭剩菜”;从“砸奔驰”到“免费发放自行车”;从“卖空气”到号召所有人“饿一天”;从“穿绿衣戴绿帽”参加两会到改名“陈光盘”; 卖房、捐房、砸电动车、拍雷锋照、被砸日系车以旧换新等等,无一不折射出他的张扬、他的另类,在这些张扬与另类的背后,真实的陈光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植内心深处的小红花情结
  2010年,陈光标捐资1.3亿元成立的南京黄浦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建成。在培训中心6楼,有一间硕大的荣誉室让所有来者过目难忘。
  近1600本荣誉证书将四壁摆得满满当当,全部摞起来有七米高,获赠的4000余条哈达和2100面锦旗根本无法尽数展开。
  陈光标毫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追求。
  “我做了好事你不让我说,那不行;我做了好事你不给我荣誉,那也不行。有人要是忘了,我还会去找他要。我做了好事,为什么你不给我荣誉呢?”
  这,就是陈光标,一个“喜好”荣誉并且索要名誉的人。
  陈光标的这一嗜好,与童年经历有关。
  10岁那年,他用自己卖水得来的1块八毛钱给邻居的薛刚交了学费,开学第一天便受到老师表扬,奖励他的是一朵小红花,“我从小就喜欢小红花!”
  得到了小红花的陈光标开始思考,如何让这朵来之不易的小红花“发扬光大”。
  用唾沫粘,粘不牢,没走几步就掉了。最后,他居然弄了一些鼻涕,将这朵小红花贴到了自己的脸上!
  脸上贴着小红花,他不仅将各个班级的教室“巡视”了一遍。回到家,还挨家挨户在村里炫耀了一番。
  “我如果今天捐了1万元,恨不得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陈光标说。
  “你说这是沽名钓誉,我也没有办法”
  对于陈光标的这种“炫耀”情结,有人反问:“你这不是沽名钓誉吗?”
  陈光标回答得倒也干脆:“我喜欢荣誉,喜欢表扬,喜欢被人关注。荣誉对我来说,可以促进我上进,也督促我去做更多的好事。你说这是沽名钓誉,我也没有办法。”
  陈光标于1968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天岗湖乡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
  在上个世纪中期,泗洪是一个以“穷困”闻名的地方。靠种地为生的父母养育了5个孩子。大约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了对饥饿的恐惧。这种恐惧亦为日后唤起陈光标“靠自己改变命运,一定要脱贫致富”这一念头产生了强大的现实基础。虽然童年的生活极为苦难,但也有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据说,从1968年出生到1978年,这整整十年内,陈光标几乎都没有怎么吃过肉。甚至连一个完整的馍或一张完整的饼都没有吃过。
  这种对贫困的记忆,几乎贯串于陈光标整个青少年时代。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五毛钱的书本费也是东家两毛、西家二毛凑起来的。父母亲借了钱之后就常念叨,等鸡下蛋后卖掉还债。”陈光标说。
  虽然,今天的陈光标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然而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怀,依然流淌在他的骨子里,时不时将这些“陈年旧事”说给他认为可信的听众听。
  有一段子,说陈光标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经商才华,但我更认为那是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救赎。
  大约十岁时,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年幼的陈光标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用两个5公斤重的桶从深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5公里的小集镇上卖。一分钱,随便喝。据说一天还能赚个两三毛钱。正是这种渴于摆脱现状,渴于成功的小红花心结,让他小小年纪,就有了一种不同常人的“经商”经历。
  想想,当时一年的书本费也就一块多钱。一天能赚几毛钱,这在当时可算是“日进斗金”了。
  “死也要死在外头”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光标的“生意”越做越大。贩水、贩冰棒、贩粮等,各种“发财”门道,他都一一尝试过。据说,不到20岁,陈就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之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在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温州人。两人决定一起做棉鞋生意,这是陈光标第一次与人合作。
  不明就里的陈光标在支付了3万元的货款后发现,发过来的鞋全是伪劣产品。鞋底是用硬纸板糊的,晴天看不出来,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
  这一单“生意”,几乎把陈光标几年辛苦挣来的钱全赔光了。
  此次受挫,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打击可想而知。显然,不服输的秉性让他选择了再次站起来。   从老本行——贩粮开始,陈光标又回到了原点。
  没有本钱,陈光标只能暂时赊欠着,仅凭当年做生意留给乡亲的好形象先拿粮后付款。多年后,陈光标忆及此事时,仍不勉感慨万千。
  度过危境之后,陈光标相继跑过客运、贩过花生,生意虽几起几落,却愈挫愈勇。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磨炼了陈光标的坚韧与恒定,也练就了今天任凭东西南北风,我自微笑不已的“厚脸皮”。
  在最艰难的日子,陈光标甚至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在外头”。
  一个对荣誉有着体面追求的人,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混迹南京街头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一说是参加了高考,一说是通过自考)毕业后,陈光标开过拉面馆,摆过地摊,但一直都没成功。
  没有混出名堂的陈,一度甚至都不敢正大光明地回老家,担心被别人瞧不起。
  一次,陈光标到药店闲逛。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式医疗仪器反复询问,无所事事的他也凑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这只是一台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毛病。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大家会一笑了之,不会有多少人在意。“如果真有这么灵光,那不所有的医院都要关门,所有的大夫都要下岗?”一位当年买过这种仪器的胡朝刚老人说。
  然而,陈光标就是陈光标。别人不在意的东西,入了他的法眼,就能变成钱。
  陈光标心道:“这个疾病探测仪好是好,就是没有直观性,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定受欢迎。”
  既然看出了问题所在,那就改变它,以新的面孔来赚取别人看不到的财富与利润。
  说干就干。
  陈光标用仅有的3000元钱,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将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安装了一个象征高科技的显示器外壳。据他本人介绍,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后来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 CT”的新玩艺儿,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记者在相关网站上并未查到该仪器的专利号),还大获成功。陈光标说:“产品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就这样,一个原本简单的疾病探测仪,经过一番包装之后,身价倍增。从原来100多元的样机经改装后卖到了8000多元。陈光标说:“新仪器研制成功后,已经没什么钱了。”时值八九月,为节省开支,陈光标花15元钱买了一床被子,一张细席,露宿南京街头。白天在路上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就睡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旁的邮电局走廊上。
  清晨起来,花两毛钱到原来老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
  南京素有火炉之称,虽已是八九月,依然闷热无比。为了挣钱,陈光标顶着烈日,穿着一身白大卦,在南京新街口路边为人检测身体,当人称他为“假大夫”时,陈光标会义正词严地告知对方:“我姓陈,不姓贾。”
  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但最重要的是为了卖他的“跨世纪家庭 CT”。测病是噱头,卖仪器才是真正目的。
  这样,又积攒了一些钱。陈光标开始想心思。跑到安微去做电视广告,籍此打开安微市场。据陈光标自己透露:“仅五河县就卖了一百多台”。
  1997年,陈光标创立了首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借助“跨世纪家庭 CT” 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至此,当年喜欢“小红花”的少年,已经真正的步入“商海”了。
  借灵芝获“特殊津贴”
  1998年,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年,陈光标就开始了他的“捐赠”事业。
  “我从20万元的利润中拿出了3万元,资助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第二年,公司盈利60万。我又拿出28万为家乡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陈光标说。
  1998年的3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以陈光标“有捐必彰”的个性,此次捐助必要闹得满城皆知,但至今这个神秘的“安徽白血病患者”音信全无,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无人知晓。
  在南京街头当了一阵“贾大夫”之后,陈光标自己也觉得“跨世纪家庭 CT”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不久,陈光标又改行了。
  这一次,他瞄准的是灵芝。
  一次山东泰安之行,让陈光标又看到了人生的机会。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而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对治疗某些慢性病有良效,陈光标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中大有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想法,他来到合肥大学寻求支持,亲自敲开了省各大医院专家、名医的办公室,并请南京大学等有关单位为其策划,在得到相关医院临床报告后,最终拿到生产许可证。
  一切就绪后,陈光标筹款从上海买来6台胶囊生产机,将泰安收购来的灵芝粉制成灵芝胶囊,向市场兜售。
  200元/公斤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高达2000元/公斤,收益十分可观。据一位当年参与过此项目的人透露:“这种胶囊治不了病,但也吃不死人,可有可无。”但陈光标因灵芝赚得了丰厚利润却是事实。
  由于陈光标开发的“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造富了一方百姓,据说泰安市政府还为此颁发给他“特殊津贴”。
  试水“公益”
  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但没有赚到什么钱。
  2003年初,南京市消防局为了配合消防年的宣传,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贴上“隐患甚于明火,防火甚于救灾”之类的消防标语、标牌、标识等。陈光标自告奋勇地找到了消防局,言称不需要消防局出一分钱,自己来做这项“公益”推广活动。不需要任何报酬,“义务”将全市大小角落的标语贴满。熟识的领导有些动心,他顺势提了个小小的要求,须给他一纸红头文件,而且只能由他陈光标一个人来做,意即垄断。   白天,他带上消防局下面各科的科长,拿着一纸批文,找到各大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告诉他们:“每一个标牌上都落款贵单位的名字,800元一个标牌,管一年。”各单位领导见有消防局的头头们带队,不好拒绝,只得顺势而为。而陈抛出的商业模式确实很有诱惑力,“800元钱在报纸上连块‘豆腐’都不能登,何况在南京市内最显目的街道、商场、广场等位置张贴一年,对宣传本单位都有好处。”如此一来,双方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仅几个月功夫,5000块展板悉数贴上了街。2004年,又贴了5000块。以每块成本80元计,两年不到的时间,他净赚720万元。
  此后,陈光标尝到了甜头。一边做着光环四射的“公益”活动,一边赚得盆满钵满的真金白银。这种结果是陈光标万万没有想到的,收获着“小红花”的同时,也斩获了无数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从事慈善,名利双收
  2004年8月,陈光标的朋友透露给他一个消息。正是这个消息改变了陈光标此后的人生。
  当时,南京市因要举行第四届华商大会,市政府准备拆除位于市中心的展览馆,另建新馆。
  陈光标获此利好消息,当即动用各种关系,找到有关方面,以60万元的价格拿下此工程,由此开创了陈光标进入拆迁工程这个领域。
  不久,陈光标专为此工程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工程虽然拿到了,此时政府也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一个月内拆除;60万元拆迁费以工抵料(即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废旧物资归施工方)。看似一个烫手山芋,接手后才发现简直就是一座“富矿”!
  不算其他物资,老展览馆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此次拆迁,刨去工资、费用等成本,22天时间,陈光标净赚185万元。
  从此,陈光标在拆迁行业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让自己的拆迁公司带上一顶美丽的光环,陈光标将这种拆旧生意冠之为“循环经济”。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拆迁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废料可以回收、废渣可以铺路……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重要的是,此类项目风险不高、难度不大、投资不多、利润奇丰、市场广阔。
  22天拆除展览馆的“黄埔事迹”在南京不胫而走。
  之后,他还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接见。陈光标说:“市长还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光标啊,南京城内的拆迁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全南京人都信得过’。”
  以中国的现行机制,估计“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全南京人都信得过”这种话,没有那一个城市的市长会这样讲。
  但,经此一役,陈光标的拆迁工程由此走上了飞黄腾达之路。几乎承揽了南京市内80%以上的拆迁工作量。2005年,穿着“江苏黄埔”马甲的拆迁队成了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沪宁高速老桥梁、南京金陵啤酒厂、南京铁合金厂、南京河西奥体中心所在地区、南京煤制气厂、南京老国展中心、南京重油气厂、南汽老厂房、淮阴发电厂、南京热电厂等数十家企业的拆除工程,都能找到陈光标的身影。
  在北京,迎国庆60周年长安街拓宽改造拆除工程、商务部老办公大楼拆迁、奥运会结束建筑物辅助拆除工程等,都能看到穿着“江苏黄埔”工作服的人员活动在现场。
  2005年,江苏黄埔的工程量已达到了20亿元。2010年4月,江苏黄埔接到北京城建集团央视项目总承包的邀请招标,7月23日中标,旋即江苏黄埔的施工队伍进驻施工。
  一位熟识陈光标的拆迁界人士称:“陈光标从事慈善是名利双收的‘义举’,一笔漂亮的捐款可以很快拉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009年,陈光标捐建的南京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亦是迄今为止所能查到的最大一笔捐款,数额达1.3亿人民币。也是陈光标被评为2010年“首善”的重要因素之一。陈光标说:“该中心建好后,自己又陆续捐赠了数千万的设备。”
  在该中心建好后,江苏黄埔从位于南京汉中路89号的金鹰大厦23楼C座搬至于此。虽然江苏黄埔并未在该中心的大门口挂牌,在官方网站上也未标注公司具体位置,但据知情人透露“陈的办公室就在此楼,装修很豪华。”
  也有人议论:“这更像是一场‘以捐换地’的交易。”
  一个喜欢“小红花”
  的男孩子
  不管怎样,今天的陈光标远胜于昔。当年的那个喜欢小红花的男孩,今天已成为了中国的首善。那朵曾经用唾沫与鼻涕粘贴在脸上的小红花已经变成了无数的奖章、奖杯与哈达。当年那个混迹于南京街头穿着白大卦的“陈大夫”也变成了中国响当当的企业家、慈善家,并以他陈光标特有的“捐赠秀”在中国慈善领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视觉风暴”。
  从一度人们害怕露富,不敢承认自己是“富人”,到陈光标主动“显富”,高调捐赠,甚至有些夸张的“表演”方式,这中间折射出许多的社会原因。一些人富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放胆”捐助,既说明了我们制度方面存在的缺失,也从侧面印证了陈光标的这种“大胆”行为,让一些人不可理喻的原因。
  慈善仍是义举,是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一个体现。在西方,将来源于民众的财富归还于民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在中国,捐赠似乎成了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人们甚至担心,自己的捐款会不会落于某些机构或官员的腰包,善款最终铺陈了一张腐败的温床。
  陈光标以他的特立独行,为公众上演了一堂有关“慈善”的道德课,无论高调与否,无论真假无罢,他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得的真金白银清清白白的“送还”给了大众,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至于其他细枝节末的问题,人们尽可一笑了之。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人们如此苛求他们心目中的大善人,也是希望这个来之不易光辉的形象不被污损、不被埋没,让他更纯粹一些,更完美一些罢了。
  无论人们怎样去理解陈光标的这种“捐赠秀”,但这必竟是真金白银的付出。尽管一度有许多媒体质疑他的捐赠数额隐有水分,但我更认为这是一个喜欢“小红花”的男孩子一种不自觉的自我炫耀与彰显。
  如果个别数字有些夸大失真,大可当作是他一时忘形记混了。
其他文献
<正>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确立的"十三五"规划能不能开好局,今年工作目标能不能全面完成,关键看安全,成败在安全。新年新开局,不管过去成
作为齐鲁石化派出的第二轮扶贫“第一书记”,邵光鹏和李东升一起,2015年初开始,把让吕村、陈邵两个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扛上了肩头!rn“我们是党派来的”rn郯城,位于沂
期刊
基于23例正常人、39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数据,经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插值、拟合处理后,用Newton-Raphson算法估计系统参数,建立血糖代谢系数P-D房室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新投运高压并联电抗器,通过油色谱跟踪实验,发现油中有特征气体C2H2(乙炔)含量超标的现象.对故障原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介绍了相应的处理过程,并找出了主要原因.
通过对1990~2004年建筑业对于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业对于GDP的推动力积极,超过自身在GDP中的份额.但是,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筑业对GDP
主办单位:华东六省一市文化产业联盟  承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义乌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浙商文化促进会  协办单位:建银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发布机构:《中国商人》杂志社  活动介绍: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华东六省一市文化产业发展,宣传和树立华东六省一市文化企业与文化商人的典型,展示文化企业的形象,奖励一批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重要
期刊
目的:探析舒适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中国是油气生产大国,也是油气消费大国,消费量在不断提高,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低油价降低了消费成本,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说是利大于弊。对中国油气企业来说,低油价对下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