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战略是"十七大"以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认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有高效的财政分权制度。本文基于2003-2008年间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的估算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分权 产业结构 面板数据
一、引言
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的重要内容。财政分权制度的优劣,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张晏和龚六堂(2005)都分别研究过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报告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财政激励。
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研究财政分权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司政等(司政和龚六堂,2010)用1994-200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和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财政分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非国有制经济部门发展,即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之一。因此,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研究获得重大发展。杜秋莹、李国平和沈能(2006)、朱轶和吴超林(2010)都分别基于中西东部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本文与他们同样使用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但是有以下不同:第一,研究的时间段不同,本文基于2003-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第二,研究的对象单位不同,本文分析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而不是中西东部面板数据。
本文的结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了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第三部分构建了计量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指标
(一)财政分权指标
在大多数文献中,财政分权有两种指标:支出分权和收入分权。支出分权是度量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的自主程度;收入分权则是度量财政收入中地方政府的自主程度。因为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表现有直接影响的政府活动,最终都是要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来实现,所以本文采用支出分权作为财政分权指标。
财政分权(FD)=地方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中央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
全部人均财政支出=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预算外人均财政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指标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分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IND)=地区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第一产业总产值+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
三、计量模型和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为了实证地分析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影响,可以设定如下的回归方程(1):
在方程(1)中,下脚标i和t(t=2003,…,2008)分表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本文样本包括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各变量具体解释如下:
1.IND是代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指标,IND越大,表示改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越好。
2.FD是代表财政分权的指标,FD越大,表示该地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程度越大。
(二)回归结果
由于数据有限,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采用滞后一期的财政分权指标进行文件性检验,即方程(2)
进过Hausman检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具体的回归结果。
表1 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IND)
注:(1)括号中的数值为估计值的标准差;(2)***,**,*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从上述回归结果不难看出,财政分权的确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地影响。首先,本文运用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方程(1)进行分析,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指标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显著为正。即财政支出自主程度越高的省级行政区,其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越高。考虑到数据有限性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也见表2。比较两组数据不难发现:地方的财政自主度依然在1%水平显著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合而言,在整个考察期内,本文单独考察的财政分权因素,能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3-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促进作用显著。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政策涵义。第一,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引导了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推进地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动力。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作为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财政分权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程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地方经济增长进一步保证了地方财政支持的自主程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本文结论意味着良好的财政分权制度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志强,2000:《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2]司政,龚六堂,2010:《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金融研究》第5期
[3]张晏,龚六堂,2005:《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第10期
[4] 杜秋莹,李国平,沈能,2006:《现行财政体制下金融效率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简介:谢永鸿(1989年-至今),男,广东珠海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关键词:财政分权 产业结构 面板数据
一、引言
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的重要内容。财政分权制度的优劣,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张晏和龚六堂(2005)都分别研究过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报告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财政激励。
同时,为了维护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研究财政分权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司政等(司政和龚六堂,2010)用1994-200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财政分权和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财政分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促进非国有制经济部门发展,即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指标,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之一。因此,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研究获得重大发展。杜秋莹、李国平和沈能(2006)、朱轶和吴超林(2010)都分别基于中西东部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本文与他们同样使用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但是有以下不同:第一,研究的时间段不同,本文基于2003-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第二,研究的对象单位不同,本文分析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而不是中西东部面板数据。
本文的结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了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第三部分构建了计量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指标
(一)财政分权指标
在大多数文献中,财政分权有两种指标:支出分权和收入分权。支出分权是度量财政支出中地方政府的自主程度;收入分权则是度量财政收入中地方政府的自主程度。因为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表现有直接影响的政府活动,最终都是要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来实现,所以本文采用支出分权作为财政分权指标。
财政分权(FD)=地方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中央政府本级全部人均财政支出
全部人均财政支出=预算内人均财政支出+预算外人均财政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指标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分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IND)=地区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第一产业总产值+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
三、计量模型和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
为了实证地分析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影响,可以设定如下的回归方程(1):
在方程(1)中,下脚标i和t(t=2003,…,2008)分表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本文样本包括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各变量具体解释如下:
1.IND是代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指标,IND越大,表示改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越好。
2.FD是代表财政分权的指标,FD越大,表示该地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程度越大。
(二)回归结果
由于数据有限,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采用滞后一期的财政分权指标进行文件性检验,即方程(2)
进过Hausman检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具体的回归结果。
表1 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IND)
注:(1)括号中的数值为估计值的标准差;(2)***,**,*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从上述回归结果不难看出,财政分权的确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地影响。首先,本文运用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方程(1)进行分析,估计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指标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显著为正。即财政支出自主程度越高的省级行政区,其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越高。考虑到数据有限性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也见表2。比较两组数据不难发现:地方的财政自主度依然在1%水平显著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综合而言,在整个考察期内,本文单独考察的财政分权因素,能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3-2008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本文认为,财政分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的促进作用显著。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政策涵义。第一,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引导了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推进地方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动力。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作为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财政分权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自主程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地方经济增长进一步保证了地方财政支持的自主程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本文结论意味着良好的财政分权制度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志强,2000:《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2]司政,龚六堂,2010:《财政分权与非国有制经济部门的发展》,《金融研究》第5期
[3]张晏,龚六堂,2005:《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学》第10期
[4] 杜秋莹,李国平,沈能,2006:《现行财政体制下金融效率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简介:谢永鸿(1989年-至今),男,广东珠海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