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kit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夏以后,气温就高了起来。儿时,一直觉得这气温是渐渐升高的。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似乎越来越远。
  天气再热,这班还是要上的。穿了盛夏的服装出门,因为骑着电瓶车,暴露在阳光下的双臂皮肤有一种针刺的感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是,老天却把我们这种适应的权利都给剥夺了。
  我只能靠着马路牙子行驶,因为这可以有行道树的遮挡。只有在树荫之下,我才感受到夏天的野外还有凉意,而这凉意就是这平时毫不关注的行道树赐予的。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平日里默不作声的人,其实他们的存在,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意义。只是,有时他们与我们没有交集,而被我们忽略罢了。
  一路回家,想的都是家里的凉意。毕竟暑气刚来,家里还没有在短时间内入侵这么多的炎热分子。我是如此迫切地想回到家里,家里除了有母亲做好的饭菜,还有这春天里遗留的丝丝舒适。
  家門应声而开,可令我意外的是,我意想中的那股清凉并没有向我袭来。包围我全身的,竟然是夏天的那阵暑气。
  家里那股初夏的清凉哪里去了呢?我用全身的细胞去感受着,可是,我走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没有找到这股清凉。一时间,我不由得感到奇怪。
  我静静地坐在靠近北窗的电脑桌前,打开电脑后准备写稿。突然间,后面那幢楼玻璃上的强烈反光朝我眼里钻来,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一时觉得疑惑,这股反光怎么会穿透那茂密的绿树叶子?
  我不由得抬起了头,朝窗外望去。这一看,我顿时找到了原因。原来,北窗外那颗绿叶繁茂的玉兰树,不知何时被修剪得只剩下了几根光秃秃的树枝,只留下几片巴掌大的树叶孤零零地在风中飘荡。没有了同伴的互相招引,这几片叶子此时就像孤魂野鬼一般——它们,已经没有心情,更没有能力去遮挡那刺眼的强光了。正因为如此,阳光便直穿屋内,室内的温度也就上升得飞快。
  这棵树何时修剪的?怎么会突然修剪呢?我正自疑惑着,母亲从街上回来了。“你在问这棵树啊?就前两天修剪的呢,是我叫物业工作人员来修剪的。”母亲的回答解了我心中疑问。
  母亲继续说着她叫人修剪的理由:“你们不是一直埋怨我们底楼光线太暗,屋子太黑太潮吗?把这棵树的枝叶修剪掉了,阳光进来了,你看,我们家里亮堂多啦!”
  母亲兴奋地说着,脸上挂满了自得的笑意。在母亲的提醒下,我想起自己确实抱怨多时,一直把家里阴暗潮湿的罪魁祸首归结于屋前屋后的这两棵大树,是它们把阳光挡在家门之外。我也确实多次提及,必要的时候把这两棵树的枝丫修剪掉。
  如今,母亲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跑到阳台上一看,屋前的那棵大树同样被修剪得几乎没有了绿叶,只剩下三四根枝条。站在阳台上,阳光直接照射到身上,这夏日的阳光可不是闹着玩的,承受不了几秒,我就跑回了屋内。
  繁茂的树枝绿叶终于没有了,阳光也终于进屋了。可此时,我却突然间感到失去了什么,心情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其实,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外力的强行干预,只会乱了规律。屋外的这棵树,它用枝叶遮挡着狂风暴雨、骄阳烈日,在酷暑里带给我一丝清凉。可如今,我为了屋内的一点阳光,竟令它惨遭屠戮,失去了生命的绿意。
  还有那伴随我早上醒来的清脆鸟鸣,何时才能重新响起?
  责任编辑:青芒果
  美术绘画:李琳琳
其他文献
艳秋老师:  在监狱的图书室中,不经意翻开了《散文选刊·下半月》,封面的湖光山色让人沉醉,令人神往,那美好的文章中,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真实情感,享受美景的感悟,都会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人生很短暂,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喜欢一本书、一个人是莫大的缘分,在特殊的环境结缘了让人暖心感动的文字,意味深长的文章,如同结识了良师益友。如果我的人生早日拥有如此的朋友,那该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
期刊
待那满树的槐花落尽,小麦就一片金黄了,人们似乎又闻到了馒头的香味,也闻到了艾蒿和粽子的香味。  过罢元宵节,女人们就开始预留好端午包粽子的糯米了,晴好的日子,会在门前的凉床上晾晾那些白花花的糯米。端午的头一天,女人们会到河边的芦苇地里采来青青的苇叶,放在水盆中浸泡。糯米须提前用竹篮淘好控尽水,放在一边,若要包带馅的粽子,还须把花生、蜜枣、红豆等辅料备齐。傍晚时分,农舍的门前,女人们三五个聚在一起,
期刊
老街就在海边沿,呈“Z”字形,长约三四华里,偶尔路过,依然能隐隐约约闻到一股小时候已熟稔了的海腥味。  走在老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无论小店铺还是居民住的老屋,门牌号都是以小区来命名。比如沿路有中保小区、老街小区、方井小区、沙塘小区等等。到了老街的终点是一口井,名叫桂花井。桂花井很深,深约五六米,水井清澈见底,打上来的水甘洌爽口。据世代住在井旁边的张大爷讲,这口桂花老井已有600多年的历
期刊
那时,我家住在苏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由于我是长子,和弟、妹相差三四岁。  就在弟弟刚出生的时候,母亲迫于无奈,只能将刚三岁的我,托付给我的爷爷奶奶。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年代,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像学生上课和放学一样,辛苦而有序。爷爷奶奶也是一样,几乎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由于我的胆儿不够大,黑灯瞎火的我很害怕,只要天一摸黑,我就会赶忙插上门闩,像只小猫似的在寂寂中慵蜷于门后,聚精会神地听着外边的动
期刊
不知为何,想起茶花,总会联想到我的母亲。如今,离开老家多年,每每谈及故居,我那年近七十的母亲总念念不忘当年的这两株茶花。  在闽南农村,对于母亲有很多的称谓,有叫“阿姨”的,有叫“婶”的,有像城里人那样叫“妈妈”的,也有的干脆直呼其名,我们老家这一带大都管母亲叫“阿姆”。一声“阿姆”,听起来虽然略显土气,却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印象中,阿姆总是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計,每天都有做不完的
期刊
“华儿,你要好好念書啊!只有念好书,才能有出息!”入学之初,父亲每天送我去上学,我挎着黄书包,踏小步子前行,有时东张西望,他一路尾随,“华儿,看着脚下呦,莫跌跤啦!”  “爹爹,我晓得呢。”我转身俏皮地回答他,但却依然我行我素。“哧溜”踩到一草丛,我的脚果然崴了,父亲疾步上前扶住我,“跟你说了噻,走路要看着路,不听话,就吃亏了吧!”言语中有些责备,还有些心疼。他背起我继续走:“华儿,我跟你说的话,
期刊
小时候妈妈把我陪伴,她给我欢乐,她给我温暖。我在她的心上,她在我的身边,  爱从未间断。  妈妈老了,谁来把她陪伴?妈妈的泪水,老屋的孤单——我在她的思念中,她在我的电话里,爱,时隐时现。愧疚的陪伴,让我悦色无颜,多给妈妈一点爱,忠孝一样两全。愧疚的陪伴,让我愧疚无言,多给妈妈一点爱,别留下遗憾。  妈妈老了,谁来把她陪伴?媽妈的泪水,老屋的孤单——我在她的思念中,她在我的电话里,爱,时隐时现。愧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农村环保意识不是很强,大人们忙着“抓革命,促生产”,对小孩打鸟、掏鸟窝类的事无暇顾及。  有一次,伙伴们想把喜鹊窝一探究竟,但又怕大人发现,就集体推荐我上。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我身材比较瘦小,爬树轻巧不费劲,再加上是独崽,即使大人发现了肯定舍不得打,顶多骂几句。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我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像蜗牛一样开始往树上爬。力气小爬不动是小事,关键是还真的有点害怕。如果一脚踩空,或
期刊
五月的花姹紫嫣红,在这风和日丽,孕育丰收的灿烂日子里,我俩在师范学生食堂认识了,她提醒我饭盒上写上姓名,以免拿错。她穿着红色短袖衫,扎着马尾松,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亭亭玉立,魅力四射,从她身旁走过,男生一步三回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除了学好文化课,我喜欢写一些不起眼的小块文章,打篮球。她喜欢唱歌,书法绘画,每学期分次把剩余饭票给我,让我养好身体,打篮球更加英俊潇洒,我只能笑纳。  
期刊
往事从岁月深处捡起。  那年,我和邻村刘家姑娘订了婚,可不久姑娘父母要退婚。父亲慌了,把奇缺的乡里供应的自家化肥送给了刘家。秋收时节,我家农田收成少得可怜。我感到我的婚姻很丢脸,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我说我要退婚。突然,父亲脾气暴躁起来,伸手掀了桌子,又拿起凳子,把饭锅砸坏。我看了这情景,不得不在父亲面前低下头。我知道父亲的想法,订一桩婚姻不易。可最终刘家还是退婚了。父亲好多天不说话,只是抽着闷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