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困扰,物价指数一直不断上升。2007年1月到12月CPI的涨幅分别为2.2%、2.7%、3.3%、3.0%、3.4%、4.4%、5.6%、6.5%、6.2%、6.5%、6.9%、6.5%,2008年的头4个月CPI涨幅更是分别高达7.1%、8.7%、8.3%和8.5%,当前消费者物价指数创11年来新高。从国内的因素来看,这轮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越来越严峻,粮食供需趋于紧张
2006与2007年CPI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推动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土地单产水平虽然一直提升较快,并保持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但自1998年以来,单产增长率呈现出停滞状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口增长还远未达到高峰,人均收入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的不断缩小,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间阶段,完成工业化时间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耕地资源还会继续减少,而人口增长仍会持续,由食品需求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前几年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掩盖和推迟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但在新兴国家更为突出。经验表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必然上涨。由于股市和房地产繁荣吸收了经济体系中大量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顶峰,往往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掩盖并推迟了物价上涨。在股市和房地产持续繁荣乃至出现泡沫之后,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压力才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从而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物价上涨。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大幅度上涨,人们纷纷购房置业,大量的投机资金也随之流入了房地产市场。2006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迎来了一年半的大牛市行情,股市大规模扩容,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和股市的繁荣,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我国经济在这期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点。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急剧升温,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为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国家及时出台了调控措施,2007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开始暴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降温。随着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房市和股市释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对物价形成冲击,这对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幅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收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土地和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价格较低。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投入未达到国家标准。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污染及知识产权等价格的严重低估,中国的出口企业获得了国外企业难以抗衡的优势。比如,2007年初,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比国外市场价格低一半以上。而在2007年的头10个月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了约60%,但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却从未调整。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10个月里由于国内能源价格的人为锁定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双顺差持续加大的原因。由此可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低估,一方面使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盈利水平过高,诱导投资增长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会降低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增加出口,并引起外贸顺差过大,进而引发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资源环境消耗大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过热,并诱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汇率体制缺少应有的弹性,弱化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我国自2007年7月21日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弹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宏观经济操作腾挪出更大的空间。虽然我国仍实行资本管制,但资本账户的大部分已开放,且仍在扩大开放进程中。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背景下,僵化的汇率体制将使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因此,央行要想拥有主动、可控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就需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超过18%,呈现出“小幅振荡,单边升值”的特征,但缺少应有的弹性,这使得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央行大量发行票据,5次上调存款利率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美国采取大幅度连续降息的方式挽救经济颓势,使得中美利差倒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国内进行套利活动,结果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39.9%,规模增加1,539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增加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其他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2008年以来的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2007年的3倍。一季度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激增61.26%,尤其是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FDI)猛增109.78%,创近年来增长纪录。在当前新劳动法实施,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外商直接优惠减少以至对外商吸引力减弱时有外资企业撤资的大背景下,FDI猛增与热钱相关。如果让汇率真正浮动起来,既能升也能降,改变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五)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推动了国内CPI的快速上涨
年初南方罕见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我国2008年前4月的物价涨幅较大。“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年初雪灾,给全国劳动力供给和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拉低GDP增速。地震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交通运输和能源供给受阻而对经济活动的破坏,对农业、交通、制造业等带来显著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损失严重,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短期内农产品、建筑类材料及能源等的价格势必存在上涨的压力,从而CPI会继续高位运行。
从国外的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美国次货危机影响
自2007年9月以来,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无限量地提供美元,以缓解银行体系由于次贷危机而暂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向外输送了大量的美元,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中国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国际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形势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促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生产成本增高。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三)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得部分国际资本从金融市场流入期货市场,推高期货价格
传统的期货市场定价是依据现货的供求来决定的,但现在却形成了定价权向金融领域转移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有部分资本从金融市场抽出,转移进了期货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吸纳的国际资本高达几十万亿美元,而期货市场仅仅万亿元的规模,从金融市场只要转移出一小部分进入期货市场,就会对各类期货的价格形成巨大的拉升作用,导致国际主要大宗产品期货价格不断走高。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会有更多的资金冲入期货市场,原油和资源类价格还将高位运行。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每年单原油这一项进口量已突破2亿吨大关,这就大大加重了我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四)不断扩大的外部需求会继续拉升中国总体需求、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导致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的通胀和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统计表明,我国2005年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而这些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净值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这种状况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面临双顺差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已呈现出与前几次通货膨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过热所致,这种通货膨胀往往是伴随着央行通过再贷款进行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存量上升带来的,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往往很有效,只要控制好财政和信贷规模一定能够使得经济过热减缓,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这轮通货膨胀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征”,必须多管齐下,方能凑效,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避免农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的投放量,才能彻底根治通货膨胀。
(三)维护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不会立即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资本和房地产市场为过多的流动性提供了缓冲,物价的上涨压力在短期内大为减轻,但应强化管理与监督,防止泡沫的发生。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和房地产市场充当了适度通货膨胀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好准备
适度放松汇率管制,提高汇率弹性,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给,以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以及跨境旅游等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量和存量不断上升,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民币区域化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五)在适当的时候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适时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尽快校正失真的要素价格,发挥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地、节材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健全约束投资过快增长的价格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越来越严峻,粮食供需趋于紧张
2006与2007年CPI指数的上涨主要是由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推动的,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加快,占用了大量耕地。土地单产水平虽然一直提升较快,并保持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但自1998年以来,单产增长率呈现出停滞状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口增长还远未达到高峰,人均收入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的不断缩小,我国粮食供需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间阶段,完成工业化时间还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耕地资源还会继续减少,而人口增长仍会持续,由食品需求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前几年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掩盖和推迟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现象,但在新兴国家更为突出。经验表明,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必然上涨。由于股市和房地产繁荣吸收了经济体系中大量的流动性,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顶峰,往往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掩盖并推迟了物价上涨。在股市和房地产持续繁荣乃至出现泡沫之后,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压力才逐渐体现在其他商品市场上,从而表现为通常意义上的物价上涨。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大幅度上涨,人们纷纷购房置业,大量的投机资金也随之流入了房地产市场。2006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迎来了一年半的大牛市行情,股市大规模扩容,吸收了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和股市的繁荣,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我国经济在这期间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特点。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急剧升温,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为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国家及时出台了调控措施,2007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开始暴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降温。随着股市和房市的调整,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房市和股市释放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对物价形成冲击,这对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幅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资源和要素价格低估,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等生产要素价格收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土地和利率也受到一定管制,价格较低。同时,由于社会性管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很少,大多数企业的相关设施、投入未达到国家标准。这些情况导致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污染及知识产权等价格的严重低估,中国的出口企业获得了国外企业难以抗衡的优势。比如,2007年初,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比国外市场价格低一半以上。而在2007年的头10个月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了约60%,但中国成品油的零售价格却从未调整。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10个月里由于国内能源价格的人为锁定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我国双顺差持续加大的原因。由此可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资源和要素的价格低估,一方面使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盈利水平过高,诱导投资增长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会降低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增加出口,并引起外贸顺差过大,进而引发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资源环境消耗大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过热,并诱发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汇率体制缺少应有的弹性,弱化了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我国自2007年7月21日实行新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汇率弹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宏观经济操作腾挪出更大的空间。虽然我国仍实行资本管制,但资本账户的大部分已开放,且仍在扩大开放进程中。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背景下,僵化的汇率体制将使国内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因此,央行要想拥有主动、可控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就需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累计升值超过18%,呈现出“小幅振荡,单边升值”的特征,但缺少应有的弹性,这使得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央行大量发行票据,5次上调存款利率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美国采取大幅度连续降息的方式挽救经济颓势,使得中美利差倒挂,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国内进行套利活动,结果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
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39.9%,规模增加1,539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增加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其他外汇流入(含热钱)增加851亿美元,同比增加16%,2008年以来的单月热钱流入量大概是2007年的3倍。一季度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激增61.26%,尤其是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FDI)猛增109.78%,创近年来增长纪录。在当前新劳动法实施,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外商直接优惠减少以至对外商吸引力减弱时有外资企业撤资的大背景下,FDI猛增与热钱相关。如果让汇率真正浮动起来,既能升也能降,改变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好得多。
(五)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推动了国内CPI的快速上涨
年初南方罕见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使得我国2008年前4月的物价涨幅较大。“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年初雪灾,给全国劳动力供给和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拉低GDP增速。地震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交通运输和能源供给受阻而对经济活动的破坏,对农业、交通、制造业等带来显著影响。灾区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损失严重,给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带来重大影响,短期内农产品、建筑类材料及能源等的价格势必存在上涨的压力,从而CPI会继续高位运行。
从国外的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美国次货危机影响
自2007年9月以来,美国通过持续降息、美元贬值甚至无限量地提供美元,以缓解银行体系由于次贷危机而暂时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向外输送了大量的美元,加剧了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中国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
(二)国际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增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形势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飞涨。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促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商品生产成本增高。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三)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使得部分国际资本从金融市场流入期货市场,推高期货价格
传统的期货市场定价是依据现货的供求来决定的,但现在却形成了定价权向金融领域转移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有部分资本从金融市场抽出,转移进了期货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吸纳的国际资本高达几十万亿美元,而期货市场仅仅万亿元的规模,从金融市场只要转移出一小部分进入期货市场,就会对各类期货的价格形成巨大的拉升作用,导致国际主要大宗产品期货价格不断走高。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会有更多的资金冲入期货市场,原油和资源类价格还将高位运行。我国是能源进口大国,每年单原油这一项进口量已突破2亿吨大关,这就大大加重了我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四)不断扩大的外部需求会继续拉升中国总体需求、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
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点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导致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的通胀和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统计表明,我国2005年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而这些企业创造的贸易顺差净值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这种状况在我国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面临双顺差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已呈现出与前几次通货膨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通货膨胀往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过热所致,这种通货膨胀往往是伴随着央行通过再贷款进行货币投放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存量上升带来的,中央银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往往很有效,只要控制好财政和信贷规模一定能够使得经济过热减缓,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而这轮通货膨胀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征”,必须多管齐下,方能凑效,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避免农业发展的大起大落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二)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的投放量,才能彻底根治通货膨胀。
(三)维护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进入资本和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不会立即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资本和房地产市场为过多的流动性提供了缓冲,物价的上涨压力在短期内大为减轻,但应强化管理与监督,防止泡沫的发生。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和房地产市场充当了适度通货膨胀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好准备
适度放松汇率管制,提高汇率弹性,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积极主动向外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供给,以减轻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以及跨境旅游等因素的推动下,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量和存量不断上升,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民币区域化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减轻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五)在适当的时候深化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适时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尽快校正失真的要素价格,发挥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地、节材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健全约束投资过快增长的价格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