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命题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ui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而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早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从整体来看,我国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远低于“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只相当于其同类比例的24%,也低于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不到其同类比例的50%;R&D投入分配使用比例也相当低,不到美、日、德、英、韩等国的50%。这种较低的技术创新投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逐步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国外品牌占据了大量中国市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国外品牌占有率为81%,手机一级市场国外品牌占有率在60%以上,显示器市场国外品牌占有率为63.7%,化妆品市场国外品牌占有率已达68%。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专利保护政策和执法不严,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常被其他企业低成本模仿、利用。技术创新无法获得垄断收益,加上现有企业自身实力有限,致使中国企业不注重产品技术的研发改造,而倾向于模仿或直接引进别人已研发成功的技术,因此长期处于新技术推广阶段。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素分析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亦有历史起点较低的原因,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到位的原因。
  投入不足,人才缺乏 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二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仍有45%的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比例关系有误)。大中型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0.6%,这个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10%。2003年我国4000多家重点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在1%以下的占75%。即使在我国500强企业中,其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亦仅在1.38%,而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高达5%~10%。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该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很难长期生存,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其次,我国企业高级科研人员不足,流失严重,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资料表明,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员工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
  引进与创新关系失调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产业的主体技术基本上来自国外引进。通过大量引进技术虽然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同步提升,不少企业把引进设备和技术仅作为引进生产力,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开发、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开展不力,不少企业在引进技术后无明显进步,长期原地踏步,许多设备和技术至今还不能立足国内。这种被动局面导致了持续、大量的重复引进和续代引进 (被迫再引进国外更新换代技术),影响和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需完善 产学研紧密合作能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有利于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但目前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合作开发”和“委托研制”的比例过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科技开发项目分别仅占企业全部R&D项目的8.5%、7.4%和6.4%,与外商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仅占企业全部R&D项目的2.8%,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指标。二是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成果产业化比例过低。目前我国每年有科研成果3万项,但形成产品的不过20%,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左右。研究成果转化率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产需求或技术不成熟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是主要原因。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体制和政策有待完善 在我国,政府至今仍然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创造环境、制定法律、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具体表现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投资政策及相应财政金融政策还有待完善;对企业家、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尚需改善;有利于产学研互动及各种创新要素流动集成的机制尚未形成。同时,企业自身也尚未建立起与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许多艰苦的工作。
  加大投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研发资金短缺问题。有投入才有产出,企业必须采取有利措施,通过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筹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确定创新课题,力争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达到全年销售额的2~5%。国家要着力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率先建立技术中心,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这些大企业整合科技人才资源、整合军民科技资源、整合地方科技资源,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高学习能力,利用全球资源进行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运用全球资源,在学习、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一是正确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引进是手段,是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的阶梯和过程,目的在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二是要有效组合利用全球各种技术资源,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对当代各种相关先进、成熟新技术的融合汇聚、系统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流程、产品和技术。
  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我国科技资源中有60%以上的科技人才、80%以上的科研装备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高等院校、研究开发机构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提高 “合作研制”和 “委托开发”的比例,鼓励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同时,企业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把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的重要载体,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组织实施单位。如果一种创新、一种新产品、一种新工艺装备不能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这种创新充其量只是一种知识积累,更多地表现为实验室样品和研究机构的展品。企业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的组织者,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承担着将新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重要任务;而市场又通过企业,引导着技术创新的方向。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水平、市场容量的大小、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及为技术创新提供的金融支持等。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因此,我国政府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方面,一是要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引导作用。要在积极扩大开放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市场保护,给我国企业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提供必要的成长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抓紧制定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平等的良好发展环境,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为企业提供服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要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努力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创新投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更大投入。四是要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体制,公平税赋,把相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五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激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六是要加强对通用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体现政府投入的“公共性”特征。
  完善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创造人尽其才的企业内部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锻炼其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和公正的利益分配与奖励标准,对参与创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诸如技术入股、利润分成、奖励股份、期权激励、薪酬奖励、优厚福利等到多种奖励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是要在企业与员工间、员工与员工间建立起鼓励创新、共担创新风险的企业文化和全面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创新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企业创新力的大小,取决于与创新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环境。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氛围,其次是创新价值观和创新激励制度。因此,建立以创新求发展的创新文化,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热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企业文化创新的重点应放在推崇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营造开放、自由的心理和管理氛围,鼓励尝试、宽容失败及培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方面。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55号中国工商银行机构业务部(邮编:100032))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指导乡镇企业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亟待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作为主管乡镇企业的一名县级领导,我认为,抓好乡镇企业,
基于机器视觉的红枣缺陷检测研究中,普遍采用单相机采像,由于相机位置固定,加之红枣通常由普通传送带运送,红枣间易产生堆积、黏连造成红枣之间相互遮挡和红枣自身遮挡,导致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流通产业供应链协同创造了巨大机遇,为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本文以流通产业较为发达的江浙沪地区作为调研区域,对电子商务应用、供应链协同与流通产
2020—2035年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是广泛的,但从经济增长的视角
丰润县乡镇企业局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转变服务思路,强化职能作用,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整,促进全县乡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全县四级企业完成总
引子大沙河冲刷出一块神奇的土地。阡陌纵横,世代耕耘。土里刨食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忽然有一天,从来只生长庄稼的土地长出了工厂,长出了一个烟囱林立的世界,长出了中国北方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企业三个文明建设 的前沿阵地。班组作用发挥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班组充满生机企业才会有活力和后劲。因此不断加强班组建设,努力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生存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制度建设,促进班组规范化管理    东汽现有职工7000余名,班组945个。东汽从抓制度建设入手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32例误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长期反复性咳嗽为主要特点,缺少肺部体征,临床极易误诊。结论 本病缺少临床体征,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减少误诊的关键是认识该病的特点。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误诊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12例尿道狭窄患者均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狭窄长度0.2~1.0cm,观察其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12例患
2007年10月,中建五局“信·和”主流文化在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11月16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在中建五局召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