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报道称,某知名保健品公司元老、高管多有早夭者,一时间,有关保健品的各种争论喧嚣不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保健意识,是保健兴起之源,却也由于它的过度泛滥铸成保健之殇。
保健品伤人威力别小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开始向保健品、营养品“要健康”。殊不知,保健品如果食用不当,伤人的威力还真不可小觑。
市民林小姐平时特别注意保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品天天不断,每天总要吃上几种。在去年年底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她竟然查出肝功能异常。面对这个结果,无家族史、无传染史的林小姐怎么想都想不通。后经复查,医生确诊她患了药物性肝损害,而原因就是那些营养药让她营养过了头,伤到了肝。现在,林女士停服了所有营养品,肝功能正在逐渐恢复。
周军介绍说,如果每天大剂量长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多数并没被有效吸收,而是经过肝脏代谢分解排出体外了,而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肝脏的工作量。而铁剂、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D 摄入过多不能排出体外,就有可能蓄积在肝脏导致肝硬化、肝脾肿大等中毒反应。
鱼油、蛋白粉、蜂胶、降脂茶、减肥产品……市面上各种保健品琳琅满目,每天服用多种保健品的人也不少。服用时不看说明书,不注意服用方法,因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导致肝损害的病人在临床并不少见。周军提醒大家,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食品不同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安全性,后者则以治疗为目的。我国保健食品的含义也明确地表明,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它只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只调节身体机体功能,但是它不以治疗为目的。从这个定义上看,保健品是“药”,也不是药!不能治病的保健食品过量食用却能致病。如,钙质的过量摄入会造成结石,而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上限为1000毫克,长期过量摄入存在中毒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保健品“伤人”事件,多是因为人们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
针对特定人群定向调节
老人补钙、妇女补血、儿童补脑……保健品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特殊人群的特殊生理需要,在普通食品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加工或增补某些药食两用之品。它能调节某些营养物质或功能性成分,以改善生理功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因此,保健品有它特定的适用对象:
1.亚健康人群。某些生理功能减弱或紊乱,某些特殊物质缺乏,但未达到病理状态形成疾病的人,例如年老体弱、失眠、生理性肥胖等。
2.健康的特定人群。如儿童、孕妇、重体力劳动者、高温辐射等不良环境工作者以及运动员等,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生理或物质需求的特殊人群。
3.某些疾病患者的辅助医疗应用。如肾炎的低钠食品、糖尿病的低糖食品、癌症的辅助食品、病后的康复食品等,可以辅助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促进康复,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4.预防保健作用。保健品不是特异性免疫制剂,但可以提供一些保健功能,辅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香菇类、大蒜类保健食品有一定抗癌作用,山楂、洋葱等制品有一定调节血脂作用。
周军解释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如果自我已经能保持平静,你增加一些物品进去,就会打破原来的平静。但如果你的湖面已经不平静了,那么,适量服用保健品,就会达到另一个层次的平静。但是,虽然说保健品不像药品要在医生的监督之下,给你开处方,但服用之前最好还是找保健医生来了解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自己的症状来吃保健品,效果也会更好些。
比如,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不错,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服用保健品不仅应因人而异,还要因病、因时、因地而异。如果盲目滋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者,就不宜服用鹿茸类补品,否则会导致头晕、目赤、吐血、尿血;又如腹泻者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只能是雪上加霜。
【Tips】
保健品服用禁忌
●“速效产品”伤肝肾
市面上有些保健品宣称“速效”,它们很可能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大家应关注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的违规产品,避免服后出现危险。
●维生素贪多会“中毒”
多数人通过正常饮食,身体内的各种营养素并不会严重缺乏。如每天大量补充维生素,多数不能被有效吸收,还可能蓄积在肝脏,长时间积累导致肝硬化、肝脾肿大等中毒反应。
●药酒“补身”别盲目
保健酒中成分复杂,一般含有多种中药成分,长期自行服用,可能带来慢性的肝损害。
●肾病患者慎用蛋白粉
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但出现蛋白尿的肾脏病患者不宜服用蛋白粉,因其中所含有的植物蛋白可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病情加剧。
老人别把保健品当饭吃
刘奶奶今年70岁高龄了,退休以后双目失明,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她收听了一档广播节目,宣传保健品能够提高免疫力,就开始大量购买,至今花了上万块钱。现在老人早上不吃饭,就喝保健品,晚上也不吃饭,还是吃保健品,一天就吃一顿饭。家人劝刘奶奶好多次了,但是她就是认为这些保健品好,吃保健品能长命百岁。
周军说,现在有的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了。亲朋好友送,自己也买,认为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好。实际上,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的失衡。所以服用保健品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老年人更要明确自身需要调补的脏腑和部位,人体有五脏六腑,一般调补宜以五脏为主,主要根据各脏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补。
另外,有的人可能有病没被发现,也有的人有一些不良习惯,随便服用保健品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一个健康的人,而且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他可以保持健康,就没必要服用保健品。 此外,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牌子的保健品,一茬接一茬往外冒,消费者一次次掏腰包,结果仍然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熊苗说,被广告吹得神乎其神的卵磷脂,说可以使人头发变亮,精神好,食欲增加,减少关节发炎,帮助记忆力恢复。事实上,蛋黄、大豆、玉米、棉籽、油菜籽、葵花籽及猪脑中都含有卵磷脂,一般人每天吃1~2个鸡蛋,摄取适度的胆固醇及油脂,就可以满足肌体对卵磷脂的需求。而且,价格越贵并不见得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食补更健康
儿童是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时期,新生儿都是吃母乳,营养基本上都够了,但是母乳里边相对来说维生素D缺乏一点,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加一点。一般吃母乳的小孩营养状态都比较好,不用添加保健品。熊苗表示,对于孩子我们更提倡平衡膳食。种类要多,数量比较丰富,比例也应该合适,这样一般不需要再添加保健品。现在孩子营养不良的相对少了,但肥胖的孩子多了,这主要是因为膳食不平衡,摄入过多的高糖食物。因此,对孩子来说关键是营养的综合和平衡,偏食和挑食是最需要克服的问题。
现在市面上还有不少针对高三学生的保健品,主打功能是补脑、抗疲劳和增强抵抗力,DHA、EPA是两种常见成分。对此,熊苗表示,高中阶段的孩子,身体正是最强壮的时期,只要生活方式正确,迎接高考没有问题。大考之前孩子的食谱不宜大变,保证营养的同时,注意多吃一些果蔬,还可适当多补充一点坚果类、深海鱼等富含脂肪酸的食物,就能起到健脑功效。如果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缺乏蛋白质等营养,不如多让他吃一个煮鸡蛋,喝一瓶牛奶。自然摄取营养,好好休息,保持运动,比某些自称“灵丹妙药”的保健品都强。
【小贴士】
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保健品
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DHA、EPA这两种常见成分,如果单纯补充,作用不大。DHA是大脑发育期间特别需要的脂肪酸。但是对于大脑已经发育完善的中学生,在健脑方面意义不大。深海鱼类中富含DHA,通过摄入深海鱼类,综合补充营养,才有一定的帮助。
熊苗同时强调,不仅仅是对儿童,营养膳食平衡适用于所有人。世上没有靠吃滋补保健品能长寿的,而是靠均衡的饮食、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是人体的六大营养素,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像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那样既全面均衡又无毒无害。如果重药补轻食补不但伤财而且损身。例如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代替牛奶豆浆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又如儿童轻度缺铁应当通过多吃海带、黑木耳、动物肝血、铁强化酱油等补充,不宜依赖于铁剂营养品。
女性“美丽素”过剩也成灾
减肥、美容、排毒、推迟更年期……这样的词汇总能吸引女人的目光。周军表示,保持美貌的保健品并非完美,这些保健用药很可能含有激素的成分。虽然雌激素素有“美丽素”之称,但如果女性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使用含有雌激素的美容用品会使体内正常的激素代谢出现紊乱,导致体内雌激素过剩,成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疾病等妇科疾病的催化剂。
此外,还有很多女性在怀孕前首先想到的就是调养自己的身体,而有些人错误的把调养和吃保健品划等号。有些不孕女性本身没有明显的妇科疾病症状,就认为不孕是由于体内营养不均衡所致,需要服用保健品调养。实际上,很多妇科疾病并非没有症状,而是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如早期的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势必会影响女性生育。而如果患有此病的女性再服用含激素的保健品,无疑是火上浇油,使囊肿或者肌瘤长得更快,怀孕的几率更加微乎其微。
还有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之后就会觉得身体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希望通过保健品达到推迟更年期的效果。周军说,女性在一生当中,卵巢每个月要成熟一个卵子,这个卵子排出来形成一个月经期,所谓的更年期就是她这个排卵要停止了,这就宣告她的生育期就要结束了。那么这个过渡的过程她就会出现不适应。激素水平降下来了,相应的生命活动也在降低一个级别,各个系统都有一些表现。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增加激素的水平,把下降的曲线延缓是有办法的。激素水平下降得不过于突然,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得到缓解。但含有雌激素类的保健品,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男人盲目“要强”反添“虚”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要强”的男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依靠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有些性功能差的人,乱吃性保健品,结果“要强”不成,反添虚症。
中医向来主张因人而异,对症施治,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药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身体疲倦、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等气虚者宜服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等补气药;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血虚者宜服当归、首乌、阿胶等补血药;畏寒怕冷、自汗便溏、阳痿早泄等阳虚者宜服人参、鹿茸、肉苁蓉等补阳药;身体消瘦、睡眠不佳、耳鸣盗汗等阴虚者宜服熟地、枸杞、山药等补阴药。
周军强调,在乱吃性保健品的男性中,一种是确实有性功能障碍的人;另一种是性功能正常的人。有性功能障碍的人,确实需要服用性保健品。但是人体的差异很大,同样是性功能障碍,有的因阳虚,有的因阴虚,有的是湿热下注,有的是因肝郁气滞,有的因精神紧张,究竟你的病因是什么?需要服用哪种性保健品?一般不懂医学的人是弄不准确的,因此,服哪种保健品都要经过慎重选择。
曾经有一位病人婚后阳痿,就自作聪明乱吃壮阳的药酒和补肾的中成药,吃得他上焦火旺,嘴皮上起燎泡,房事生殖器照常起不来,可是夜里睡觉又往往发生梦遗,他以为这是壮阳的正常反应,继续服药,结果燥热难熬这才不得不停了药。结果到医院医生一搭脉,发现他是阴虚阳亢,虚火上升,用些清热泻火药,调理滋养了一段时间,又用滋阴补肾的中药调理虚热,渐渐的医治好了他的阳痿病。可见,不辨虚实、不问身体阴虚阳虚的情况下,自认一个“补”字,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旧病没去,又添了新病。
此外,在男性保健品中还有很多以“鞭”类入药,那些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可能含有少量甾体和性激素,但是在中药的生产炮制中,有的要经过酒浸泡多日,有的要高温蒸煮,有的还要经过酸碱处理提炼,这样折腾下来,动物鞭中的活性物质还能剩下多少?而男人们喝药酒不过一两盅,吃的药也只有几克,能起到多少疗效就可想而知了。
保健品伤人威力别小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开始向保健品、营养品“要健康”。殊不知,保健品如果食用不当,伤人的威力还真不可小觑。
市民林小姐平时特别注意保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品天天不断,每天总要吃上几种。在去年年底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她竟然查出肝功能异常。面对这个结果,无家族史、无传染史的林小姐怎么想都想不通。后经复查,医生确诊她患了药物性肝损害,而原因就是那些营养药让她营养过了头,伤到了肝。现在,林女士停服了所有营养品,肝功能正在逐渐恢复。
周军介绍说,如果每天大剂量长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多数并没被有效吸收,而是经过肝脏代谢分解排出体外了,而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肝脏的工作量。而铁剂、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D 摄入过多不能排出体外,就有可能蓄积在肝脏导致肝硬化、肝脾肿大等中毒反应。
鱼油、蛋白粉、蜂胶、降脂茶、减肥产品……市面上各种保健品琳琅满目,每天服用多种保健品的人也不少。服用时不看说明书,不注意服用方法,因长期大量服用保健品导致肝损害的病人在临床并不少见。周军提醒大家,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食品不同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安全性,后者则以治疗为目的。我国保健食品的含义也明确地表明,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它只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只调节身体机体功能,但是它不以治疗为目的。从这个定义上看,保健品是“药”,也不是药!不能治病的保健食品过量食用却能致病。如,钙质的过量摄入会造成结石,而每日维生素C的摄入量上限为1000毫克,长期过量摄入存在中毒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保健品“伤人”事件,多是因为人们对保健品认识存在误区。
针对特定人群定向调节
老人补钙、妇女补血、儿童补脑……保健品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或某些特殊人群的特殊生理需要,在普通食品的基础上,经过特殊加工或增补某些药食两用之品。它能调节某些营养物质或功能性成分,以改善生理功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因此,保健品有它特定的适用对象:
1.亚健康人群。某些生理功能减弱或紊乱,某些特殊物质缺乏,但未达到病理状态形成疾病的人,例如年老体弱、失眠、生理性肥胖等。
2.健康的特定人群。如儿童、孕妇、重体力劳动者、高温辐射等不良环境工作者以及运动员等,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生理或物质需求的特殊人群。
3.某些疾病患者的辅助医疗应用。如肾炎的低钠食品、糖尿病的低糖食品、癌症的辅助食品、病后的康复食品等,可以辅助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促进康复,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4.预防保健作用。保健品不是特异性免疫制剂,但可以提供一些保健功能,辅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香菇类、大蒜类保健食品有一定抗癌作用,山楂、洋葱等制品有一定调节血脂作用。
周军解释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如果自我已经能保持平静,你增加一些物品进去,就会打破原来的平静。但如果你的湖面已经不平静了,那么,适量服用保健品,就会达到另一个层次的平静。但是,虽然说保健品不像药品要在医生的监督之下,给你开处方,但服用之前最好还是找保健医生来了解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自己的症状来吃保健品,效果也会更好些。
比如,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不错,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服用保健品不仅应因人而异,还要因病、因时、因地而异。如果盲目滋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者,就不宜服用鹿茸类补品,否则会导致头晕、目赤、吐血、尿血;又如腹泻者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只能是雪上加霜。
【Tips】
保健品服用禁忌
●“速效产品”伤肝肾
市面上有些保健品宣称“速效”,它们很可能违规添加了西药成分。大家应关注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通报的违规产品,避免服后出现危险。
●维生素贪多会“中毒”
多数人通过正常饮食,身体内的各种营养素并不会严重缺乏。如每天大量补充维生素,多数不能被有效吸收,还可能蓄积在肝脏,长时间积累导致肝硬化、肝脾肿大等中毒反应。
●药酒“补身”别盲目
保健酒中成分复杂,一般含有多种中药成分,长期自行服用,可能带来慢性的肝损害。
●肾病患者慎用蛋白粉
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但出现蛋白尿的肾脏病患者不宜服用蛋白粉,因其中所含有的植物蛋白可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病情加剧。
老人别把保健品当饭吃
刘奶奶今年70岁高龄了,退休以后双目失明,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她收听了一档广播节目,宣传保健品能够提高免疫力,就开始大量购买,至今花了上万块钱。现在老人早上不吃饭,就喝保健品,晚上也不吃饭,还是吃保健品,一天就吃一顿饭。家人劝刘奶奶好多次了,但是她就是认为这些保健品好,吃保健品能长命百岁。
周军说,现在有的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了。亲朋好友送,自己也买,认为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好。实际上,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的失衡。所以服用保健品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老年人更要明确自身需要调补的脏腑和部位,人体有五脏六腑,一般调补宜以五脏为主,主要根据各脏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补。
另外,有的人可能有病没被发现,也有的人有一些不良习惯,随便服用保健品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一个健康的人,而且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他可以保持健康,就没必要服用保健品。 此外,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牌子的保健品,一茬接一茬往外冒,消费者一次次掏腰包,结果仍然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熊苗说,被广告吹得神乎其神的卵磷脂,说可以使人头发变亮,精神好,食欲增加,减少关节发炎,帮助记忆力恢复。事实上,蛋黄、大豆、玉米、棉籽、油菜籽、葵花籽及猪脑中都含有卵磷脂,一般人每天吃1~2个鸡蛋,摄取适度的胆固醇及油脂,就可以满足肌体对卵磷脂的需求。而且,价格越贵并不见得效果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食补更健康
儿童是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时期,新生儿都是吃母乳,营养基本上都够了,但是母乳里边相对来说维生素D缺乏一点,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加一点。一般吃母乳的小孩营养状态都比较好,不用添加保健品。熊苗表示,对于孩子我们更提倡平衡膳食。种类要多,数量比较丰富,比例也应该合适,这样一般不需要再添加保健品。现在孩子营养不良的相对少了,但肥胖的孩子多了,这主要是因为膳食不平衡,摄入过多的高糖食物。因此,对孩子来说关键是营养的综合和平衡,偏食和挑食是最需要克服的问题。
现在市面上还有不少针对高三学生的保健品,主打功能是补脑、抗疲劳和增强抵抗力,DHA、EPA是两种常见成分。对此,熊苗表示,高中阶段的孩子,身体正是最强壮的时期,只要生活方式正确,迎接高考没有问题。大考之前孩子的食谱不宜大变,保证营养的同时,注意多吃一些果蔬,还可适当多补充一点坚果类、深海鱼等富含脂肪酸的食物,就能起到健脑功效。如果家长确实认为孩子缺乏蛋白质等营养,不如多让他吃一个煮鸡蛋,喝一瓶牛奶。自然摄取营养,好好休息,保持运动,比某些自称“灵丹妙药”的保健品都强。
【小贴士】
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保健品
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DHA、EPA这两种常见成分,如果单纯补充,作用不大。DHA是大脑发育期间特别需要的脂肪酸。但是对于大脑已经发育完善的中学生,在健脑方面意义不大。深海鱼类中富含DHA,通过摄入深海鱼类,综合补充营养,才有一定的帮助。
熊苗同时强调,不仅仅是对儿童,营养膳食平衡适用于所有人。世上没有靠吃滋补保健品能长寿的,而是靠均衡的饮食、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是人体的六大营养素,主要来源于日常的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像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那样既全面均衡又无毒无害。如果重药补轻食补不但伤财而且损身。例如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代替牛奶豆浆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又如儿童轻度缺铁应当通过多吃海带、黑木耳、动物肝血、铁强化酱油等补充,不宜依赖于铁剂营养品。
女性“美丽素”过剩也成灾
减肥、美容、排毒、推迟更年期……这样的词汇总能吸引女人的目光。周军表示,保持美貌的保健品并非完美,这些保健用药很可能含有激素的成分。虽然雌激素素有“美丽素”之称,但如果女性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使用含有雌激素的美容用品会使体内正常的激素代谢出现紊乱,导致体内雌激素过剩,成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疾病等妇科疾病的催化剂。
此外,还有很多女性在怀孕前首先想到的就是调养自己的身体,而有些人错误的把调养和吃保健品划等号。有些不孕女性本身没有明显的妇科疾病症状,就认为不孕是由于体内营养不均衡所致,需要服用保健品调养。实际上,很多妇科疾病并非没有症状,而是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如早期的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势必会影响女性生育。而如果患有此病的女性再服用含激素的保健品,无疑是火上浇油,使囊肿或者肌瘤长得更快,怀孕的几率更加微乎其微。
还有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之后就会觉得身体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希望通过保健品达到推迟更年期的效果。周军说,女性在一生当中,卵巢每个月要成熟一个卵子,这个卵子排出来形成一个月经期,所谓的更年期就是她这个排卵要停止了,这就宣告她的生育期就要结束了。那么这个过渡的过程她就会出现不适应。激素水平降下来了,相应的生命活动也在降低一个级别,各个系统都有一些表现。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增加激素的水平,把下降的曲线延缓是有办法的。激素水平下降得不过于突然,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得到缓解。但含有雌激素类的保健品,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男人盲目“要强”反添“虚”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要强”的男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依靠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尤其是有些性功能差的人,乱吃性保健品,结果“要强”不成,反添虚症。
中医向来主张因人而异,对症施治,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药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身体疲倦、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等气虚者宜服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等补气药;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血虚者宜服当归、首乌、阿胶等补血药;畏寒怕冷、自汗便溏、阳痿早泄等阳虚者宜服人参、鹿茸、肉苁蓉等补阳药;身体消瘦、睡眠不佳、耳鸣盗汗等阴虚者宜服熟地、枸杞、山药等补阴药。
周军强调,在乱吃性保健品的男性中,一种是确实有性功能障碍的人;另一种是性功能正常的人。有性功能障碍的人,确实需要服用性保健品。但是人体的差异很大,同样是性功能障碍,有的因阳虚,有的因阴虚,有的是湿热下注,有的是因肝郁气滞,有的因精神紧张,究竟你的病因是什么?需要服用哪种性保健品?一般不懂医学的人是弄不准确的,因此,服哪种保健品都要经过慎重选择。
曾经有一位病人婚后阳痿,就自作聪明乱吃壮阳的药酒和补肾的中成药,吃得他上焦火旺,嘴皮上起燎泡,房事生殖器照常起不来,可是夜里睡觉又往往发生梦遗,他以为这是壮阳的正常反应,继续服药,结果燥热难熬这才不得不停了药。结果到医院医生一搭脉,发现他是阴虚阳亢,虚火上升,用些清热泻火药,调理滋养了一段时间,又用滋阴补肾的中药调理虚热,渐渐的医治好了他的阳痿病。可见,不辨虚实、不问身体阴虚阳虚的情况下,自认一个“补”字,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旧病没去,又添了新病。
此外,在男性保健品中还有很多以“鞭”类入药,那些雄性动物的外生殖器可能含有少量甾体和性激素,但是在中药的生产炮制中,有的要经过酒浸泡多日,有的要高温蒸煮,有的还要经过酸碱处理提炼,这样折腾下来,动物鞭中的活性物质还能剩下多少?而男人们喝药酒不过一两盅,吃的药也只有几克,能起到多少疗效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