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什么是周长》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课标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关于周长的概念,不同教材中描述不尽相同。2003年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41页提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005年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1页提出: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2014年北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提出: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也有其他的资料中提出过周长的概念。《小学教师实用数学辞典》中提出“一个平面图形周围长度的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作者:吴正宪)中说到:“什么是周长?顾名思义,指一周的长度,即围成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短”。其中,人教版教材、《小学教师实用数学辞典》及《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都对周长进行了非常严谨的理论层面的科学定义,而其余的教材则主要进行了描述性定义。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其学习的进行。在周长的教学中,通过直观观察、描摹、测量、计算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在不规则图形的活动环节,其中所体现的转化思想、化曲为直思想以及在测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亲身测量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活动经验。
  2.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知识联系
  本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因此,本教材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了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学习过程。问题一“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拓展学生对“一周”的感官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问题二“认一认,说一说”通过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圈以及数学书封面的一圈的长度引入周长的概念,即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问题三“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合作测量树叶面的周长以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此部分中,数学书封面是规则的长方形,面是不规则图形,在测量中会渗透到化曲为直和转化的思想及极限思想。问题四“数学书封面的测量和周长的计算帮助学生体会规则图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統一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够应用测量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本特征”。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周长,逐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实际操作活动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极限的思想以及变与不变的思想。
  3.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在实际操作活动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极限的思想以及变与不变的思想。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小蚂蚁运动   —直观感受,建立表象
  1.直观观察,对比思考,哪只蚂蚁符合运动的要求?
  2.结合生活,在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的一周”。
  3.总结理解“图形的一周”的关键点。
  (二)量一量 算一算——实际操作,初步理解
  1.实际操作,量一量,算一算图形一周的长度;
  2.展示讨论,深化“图形的一周”的理解,总结如何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得出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3.回顾研究过程,总结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即所有的边累加起来
  (三)树叶的周长——自主探究,加强认识
  (四)巩固练习——综合应用,深化理解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本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工作了20年的乡村教师,从我站在三尺讲台至今,接触到许多学习、品德相对来讲比较差的后进生。他们课堂上综合表现为不想学习,精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课后表现为不合群,心里极度自卑,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作为我县贫困户异地安置子女入学对口学校,又是唯一一所由深圳市龙华区小学对口帮扶的村级学校,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面对农村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学校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期刊
日复一日的忙碌工作模糊了时间,未与春时残红作别已至夏末,留恋秋时的叠翠流金,转眼又至初春的草长莺飞,四时轮换间走上三尺讲台已三年有余。比起在教育战线上已奋斗半生的前辈而言,我是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但是我对我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思考,我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或许略显浅薄,写出来就是想做个交流。  初见:  2015年的4月,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通河二小春意盎然的校园。对于自己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我的答案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管理班级应讲究管理策略和艺术,就此,本人仅将自己多年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管理班级与同仁分享。  一、充分了解学生  (一)班主任可以采用观察法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主动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学习、劳动及其他的各种活动中观察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对集体的态度和同学间的关系等。  (二)班主任可以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  班主任可以通过谈话方式,有意識地、主动地了解、研究学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追名逐利的同时,很多人失去了自我,甚至在患得患失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和学生们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当前和未来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项很重大的课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让生物学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健康地成长。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小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而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于长辈的宠爱,养成了自私、不合群,生活上依赖等不良缺点。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片面性,也就是说,不能全面地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有时把自己估计过高,有时又把自己估计过低,有时夸大自己的成绩,过于自信地拒绝别人善意的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WiFi和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他可以帮助小学成长,但是教育引导不到位就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本文就互联网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以及相关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毫无疑问
期刊
一、引言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建设阵地,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各学校逐渐开始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作为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体育教育与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体育课的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德育在体育课上的优势,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努力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学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这个核心概念十分重要。它关乎到民族的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2、存储器的组成及功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重 点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及存储器的功能。  难 点   存储器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手段
期刊
引言:唯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好的发展,现在社会上最需要的便是创新性人才。中国大部分都属于应试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看清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教育的方式,更高效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新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创新教育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