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媒介伊蚊网格化监测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网格化的蚊媒监测模式,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7-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北、中、南3个街道结合自然道路,按照长、宽分别为400 m划分为相邻的监测块,以监测块为单位开展外环境布雷图指数(BI)法和人诱停落法的现场监测,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监测块间的监测结果来评估网格化监测的有效性.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划定监测块21个,完成监测8次;白纹伊蚊停落指数为4.06只/(人·h),其中最高为7月下旬9.58只/(人·h),其次为7月中旬7.62只/(人·h)和8月中旬5.62只/(人·h),北、中、南部停落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7,P=0.746);平均B1为27.21,7月中旬最高为40.64,其次是7月下旬为37.90,再次是8月中旬为35.56,时间变化趋势与停落指数基本一致,北、中、南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61,P<0.001);停落指数和BI以块为单位统计,在不同监测块间差别较大,7月中旬各块间差异最大,停落指数均值为7.62只/(人·h),最高监测块达29.00只/(人·h),最低为0,BI均值为44.07,最高达178.57,最低为0,随密度下降监测块间差异逐渐减小;停落指数和BI在不同场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747,P=0.001;Z=18.722,P=0.001),其中学校最高,其次为居民区.结论 蚊虫密度受环境及控制措施实施等因素影响,不同场所、不同区域蚊虫孳生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蚊媒监测中采用网格化的监测模式,扩大监测覆盖范围,使监测结果更具代表性.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在国家卫生城市暗访中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创建或巩固卫生城市工作中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重点与方向.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汇总35个国家卫生城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