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动态分析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发光酶免疫测定(CLEIA)技术对3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82份血清进行了EHFV-Ag、Ab及Ic的同步检测。发现EHFV-Ag在发热期含量最高,但随着EHFV-Ab的产生而迅即减少,与此同时,EHFV-Ic开始形成并逐渐上升,至少尿期达顶点。此后EHFV-Ab持续升高,但EHFV-Ag及Ic逐步消失。此外,还发现重症患者EHFV-Ag及Ic含量均明显高于轻症者。以上结果表明,患者血清EHFV-Ag、Ab及Ic含量以及三者间动态消长关系与病程进展和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三者的同步检测可用于EHF发病机理的探讨及病情分析和预后判断。

其他文献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T淋巴祖细胞功能,本研究以体外半固体一步单层琼脂法,观察了9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TL-CFU)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携带者TL-CFU为107.1±45.7/5×105细胞,急性肝炎为117.0±49.8/5×105细胞,慢性迁延性肝炎为114.7±52.4/5×105细胞, 慢性活动性肝炎为130.3±60.0/5×105细胞和重型肝炎70.
期刊
本实验比较分析了从不同患者分离的多株流行性出血热(EHG)病毒株对小白鼠乳鼠的致病毒力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补体(C3)和IgE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些从同一疫区、同一流行季节、同一医院的住院患者血清分离的EHF毒株对乳鼠的致病毒力存在一定差异。不同EHF毒株对乳鼠致病毒力的强弱,与相应EHF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及血清IgE浓度相关。分析认为EHF病毒毒力的强弱在EHF的发病轻重中具有一定的直接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纤维连接蛋白(FN)和III型胶原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组织中的分布、含量变化,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0例,轻度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7例,中度CAH24例,重度CAH20例,肝硬化34例。结果显示重度CAH组FN强阳性率70%,肝硬化组强阳性率32.35%,中度CAH组强阳性率20.83%,轻度CAH组末见强阳性。而III型胶原在肝硬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