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家村的变化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前夕,走进铁东区石岭镇佘家村,满山秋色。在山坡的榛子林中,记者见到了正在侍弄树苗的村书记张立民。
  说起几年来村里的变化,张立民说是党的好政策,让佘家村在65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领导的帮扶下,不仅村道修通了,村容整洁漂亮了,村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张立民就农民的衣食住行变化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现代化!村里正在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山货、药材等种植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铺炕。如今有的农民也住上了楼房,不比城里的居住条件差!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楼房屡见不鲜,部分村民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农业税,而且还有种地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这钱补的多了,极大地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如今百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农民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精。
  过去农民出行靠啥?脚是量天尺。现在村里很多人家买了摩托车、小汽车。以前进城一趟得一小天,现在一个小时的功夫能跑个来回。城里好用的、好穿的想买就买,村里人的衣柜里再也看不到打补丁的衣服喽,老百姓穿着打扮日渐丰富多彩,迷你裙、西装领带不视为“小资”情调,头饰、丝巾、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潮流。
  “其实,每年的国庆节都是农村最忙碌的时候,村民们用十足的干劲儿,捡拾丰收的果实为国庆献礼,用脸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感谢党的惠农政策。”张立民满怀感激地说。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村玉米大丰收,家家粮仓里都堆得满满当当,这多亏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如今远程授课,讲课的都是农业专家,咱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科技种田知识,咋能不丰收呢?”近日,在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高古村,正在观看远程教育节目的村民陈俊泽说道。  如今,西安区农家书屋激发群众学习热情,远程教育扎实推进,农业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各地农业合作社建设风生水起,农业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百姓乐享农业技术带来的成果
期刊
12年前,他从国企下岗,在租来的厂房内艰难起步,做鹌鹑养殖。12年后,他拥有固定资产超千万,带动周边51户农民走上致富路,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鹌鹑养殖专家、创业带富能手。他叫袁海斌,图们市富岩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日前,袁海斌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1998年,袁海斌进入辽源市的国企上班,心中充满了理想和干劲的他,一心投入工作。但没想到,仅仅两年就遭遇了企业倒闭,下岗失业。再就业,袁海斌没有盲目
期刊
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这是日前记者走进白山市江源区城墙街道七岔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村民们都说,村里能有这么大变化,都要归功于他们的村支书孙万禄。自2010年竞聘上岗以来,孙万禄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年人均收入由原来不到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600余元。  孙万禄是土生土长的七岔村村民。早在1993年以前,他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由于七岔村地处偏远,离江源主城
期刊
为了促进城乡结合一体化,资源互补携手发展,开创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让城市居民吃上绿色生态蔬菜,解决舌尖上的农副产品品质安全问题,从2012年开始,长春市兴邦观光生态种植合作社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市民代种、配送生态蔬菜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14年,合作社与40多户市民签订了代种、配送协议。合作社为每户市民提供100平方米生态菜地,生产春、夏、秋三季适应于当地气候种植的20多种生态蔬菜,保证不用化肥、
期刊
日前,省农科院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玉米实地测产,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实测确认,单产达到1136.1公斤/亩,再创我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  几年来,省农科院在省政府实施“吉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玉米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连续取得突
期刊
素有“金庐陵”之称的江西省吉安市,地处吉泰盆地,自古物产丰饶,是传统农业大市。然而,吉安农业如今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产业化水平不高,整体效益偏低。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吉安市在2012年就确立了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吉安市目前已形成以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龙头,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支撑的“1+13”现代农业示范
期刊
“合闸,供水!”11月28日上午10时,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栗子沟村栗子沟屯自来水供水水泵开始工作,向屯内200多户居民供水。汩汩清流流进每户农家,更流入百姓心田。村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没有理由不兴奋,因为今年栗子沟村一直喜事连连……  栗子沟村是八道河子镇的小村,只有两个自然屯,220户,不到900口人。同时又是全市的薄弱村,全村23名党员,30岁左右的只有3名,50岁以上
期刊
“喂,刘总,你那散养的黑山猪还有吧?我买4头!”——这是前几日,北京某药企驻舒兰市生产基地负责人打给舒兰市新安乡农民刘华的电话。   个人买4头猪?什么猪肉有这么大的魅力?打电话的这位药企负责人一句话解开了谜团:肉香、色正、口感好、无污染。他说:“去年我吃过。所以今年就想多买一些,想过年回京时,给亲戚朋友也都送些,让他们也尝尝东北的好猪肉。”   敢想敢试 养了黑山猪   散养黑山猪,刘华这
期刊
只有初中文化,身在东北的小村庄里,钻研30余年,培育出芦苇杂交稻、菵草杂交稻等7个主打品种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最高亩产上千公斤,号称世界杂交水稻接班人……  这就是农民钱存堂。1976年,黑龙江省勃利县双河镇生产村新建屯农民钱存堂在掌握了一些水稻杂交知识后,开始尝试着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那年的他仅仅22岁。钱存堂回忆,当时他的实验工具就是一些注射器、毛笔、放大镜和暖水瓶,而大地就是他的实验室。即便
期刊
金秋时节丰收乐,农家处处笑声多。眼下,长春市农村到处都是火热的秋收景象,农民们忙碌并快乐着,一曲浑厚激昂的“秋收交响乐”响彻广袤田野。记者从市农委农业处获悉,今年长春市玉米播种面积103.13万公顷,目前已收割面积占总面积的68%;水稻插秧面积17.2万公顷,目前已收割面积占总面积的97%。  收割掀高潮 又是丰收年  “今年苞米长得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金秋十月,产粮大市榆树一派丰收景象,看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