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所谓的“五音不全”是喉嚨部位形状和肌肉的缺陷造成的。五音不全的人唱歌跑调自己并不知道。其实天生的五音不全的人还很少,“一个人,只要能说话,能发出声音,他都能唱出动听的歌”,关键在于怎样训练。
关键词 五音不全 音准 聆听 固定音高 练唱
虽然天生“五音不全”的学生是在少数,但是校园内“五音不全”的人却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准呢?
一、聆听,感知音准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聆听,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基础。演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曲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一)建立固定音高的概念
有资料表明,3岁到6岁是儿童掌握固定音高概念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听觉极为单纯与敏感,在钢琴(包括其他乐器)上反复奏响的每个音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需参照任何标准音。记忆与听辨这些音高对幼儿来说可谓轻而易举,这是成年人所望尘莫及的。但10岁之后的孩子大都失去了形成固定音高概念最有效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即使通过强化训练,也收效甚微。这就表明对低段学生进行记忆听辩音高音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进行听音游戏强化固定音高
音高观念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但一遍一遍的枯燥的练习让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而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没有哪个孩子能抗拒玩的诱惑。
比如游戏《小鸟飞》,可以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1 静听教材的范唱
每当教学生熟悉的歌曲时,还没开始放音乐,有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唱起来了,有时为了不浇灭他们唱歌的热情,也就没有阻止。其实初听歌曲是建立对歌曲音准把握的关键点,此时如果学生跟唱,一旦发生音准问题就很难纠正,也会给另一部分学生带来音准上的误导,所以初次聆听前要跟学生强调不宜跟唱。
2 聆听自己的歌声
在歌唱训练中,引导孩子们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有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大声的唱歌,虽然能自信大胆地唱歌也是值得欣赏的一面,但是扯着嗓门大唱会带来音准上的偏差。所以小学以后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轻声唱歌,注意听自己唱的音是否准、是否合着钢琴伴奏、是否向老师所要求的方向靠近了一点点,尤其是一定要养成前奏一开始就专注听的习惯。
二、多元化练唱,提高音准
(一)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
嗓子是最好的乐器,身体是最强大的共鸣体。错误的歌唱方法会导致气息不畅,音准上出现偏差。因此要促成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及呼吸、发声和咬字方法,能以轻松、自然的状态投入演唱,让人声这个最美妙的乐器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识谱应该“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困难。长此以往,一味的模唱歌词而忽略唱谱,必将导致学生的音高概念模糊,“跑调大王”就会层出不穷。我认为,教师从低段开始,针对不同的歌曲,应区别教唱。比如旋律简单的歌曲也可以尝试先识谱后唱词(通过识谱提高音准),旋律复杂的歌曲先唱词后识谱(通过模唱带动识谱)。
(三)练唱方法灵活多样
1 固首调相结合
目前,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多采用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一旦用于儿童,将不可避免地动摇其原有的固定音高概念。久而久之,固定音高概念自然会从孩子的心目中消失。其实首固的问题都应得到重视。教师平时也可以通过键盘乐器的介建立固定音高感觉,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进行听音、模唱训练,在其心目中形成固定音高概念。
2 视听觉结合法
要矫正音准,也可借助于汉语拼语的音调来解决八度内跳进音程,如(6)或(3),用汉语拼音标上La(6)、mi(3),然后将相对的la(6)、mi(3)进行视唱,这样使自己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八度内的音高有所辨别,从而达到视唱准确。
3 心理暗示唱练法
比如学生练习唱同音,重复要有上台阶的意识,如:|5 5 5 5|要感觉每个音要比前一个音稍微高一点,唱长音时,要有向上爬坡的意识,如:|5---|。在唱旋律时,从低音向高音上唱的音程要想得“大”一些,或者说“宽”一些。从高音向低音唱的音程要想得“小”一些,或者说“窄”一些。唱高音时要把嗓子压低,而并非普通人所做的努力“吊嗓子”(把嗓子拉高),想象自己唱的不是高音而是低音。唱低音反之。
总之,音准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反复的练习慢慢累积。只要师生共同坚持不懈,“跑调大王”们就有望变成一个个的金嗓子,一只只的小百灵,到那时唱起歌来就会好听的“要命”了。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关)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五音不全 音准 聆听 固定音高 练唱
虽然天生“五音不全”的学生是在少数,但是校园内“五音不全”的人却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准呢?
一、聆听,感知音准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聆听,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基础。演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曲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一)建立固定音高的概念
有资料表明,3岁到6岁是儿童掌握固定音高概念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听觉极为单纯与敏感,在钢琴(包括其他乐器)上反复奏响的每个音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需参照任何标准音。记忆与听辨这些音高对幼儿来说可谓轻而易举,这是成年人所望尘莫及的。但10岁之后的孩子大都失去了形成固定音高概念最有效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即使通过强化训练,也收效甚微。这就表明对低段学生进行记忆听辩音高音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进行听音游戏强化固定音高
音高观念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但一遍一遍的枯燥的练习让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而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没有哪个孩子能抗拒玩的诱惑。
比如游戏《小鸟飞》,可以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三)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1 静听教材的范唱
每当教学生熟悉的歌曲时,还没开始放音乐,有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唱起来了,有时为了不浇灭他们唱歌的热情,也就没有阻止。其实初听歌曲是建立对歌曲音准把握的关键点,此时如果学生跟唱,一旦发生音准问题就很难纠正,也会给另一部分学生带来音准上的误导,所以初次聆听前要跟学生强调不宜跟唱。
2 聆听自己的歌声
在歌唱训练中,引导孩子们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有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大声的唱歌,虽然能自信大胆地唱歌也是值得欣赏的一面,但是扯着嗓门大唱会带来音准上的偏差。所以小学以后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轻声唱歌,注意听自己唱的音是否准、是否合着钢琴伴奏、是否向老师所要求的方向靠近了一点点,尤其是一定要养成前奏一开始就专注听的习惯。
二、多元化练唱,提高音准
(一)养成正确的歌唱方法
嗓子是最好的乐器,身体是最强大的共鸣体。错误的歌唱方法会导致气息不畅,音准上出现偏差。因此要促成学生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及呼吸、发声和咬字方法,能以轻松、自然的状态投入演唱,让人声这个最美妙的乐器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识谱应该“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指的是教材。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若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困难。长此以往,一味的模唱歌词而忽略唱谱,必将导致学生的音高概念模糊,“跑调大王”就会层出不穷。我认为,教师从低段开始,针对不同的歌曲,应区别教唱。比如旋律简单的歌曲也可以尝试先识谱后唱词(通过识谱提高音准),旋律复杂的歌曲先唱词后识谱(通过模唱带动识谱)。
(三)练唱方法灵活多样
1 固首调相结合
目前,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多采用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一旦用于儿童,将不可避免地动摇其原有的固定音高概念。久而久之,固定音高概念自然会从孩子的心目中消失。其实首固的问题都应得到重视。教师平时也可以通过键盘乐器的介建立固定音高感觉,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进行听音、模唱训练,在其心目中形成固定音高概念。
2 视听觉结合法
要矫正音准,也可借助于汉语拼语的音调来解决八度内跳进音程,如(6)或(3),用汉语拼音标上La(6)、mi(3),然后将相对的la(6)、mi(3)进行视唱,这样使自己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八度内的音高有所辨别,从而达到视唱准确。
3 心理暗示唱练法
比如学生练习唱同音,重复要有上台阶的意识,如:|5 5 5 5|要感觉每个音要比前一个音稍微高一点,唱长音时,要有向上爬坡的意识,如:|5---|。在唱旋律时,从低音向高音上唱的音程要想得“大”一些,或者说“宽”一些。从高音向低音唱的音程要想得“小”一些,或者说“窄”一些。唱高音时要把嗓子压低,而并非普通人所做的努力“吊嗓子”(把嗓子拉高),想象自己唱的不是高音而是低音。唱低音反之。
总之,音准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反复的练习慢慢累积。只要师生共同坚持不懈,“跑调大王”们就有望变成一个个的金嗓子,一只只的小百灵,到那时唱起歌来就会好听的“要命”了。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关)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