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有效行为;细化课堂;优化组合;效果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59-01
经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学生,那么再好的学生也不过是“一盘散沙”。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喜欢老师,爱老师所上的课,才能使他们爱学好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走进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如百分数这一课的课时目标是:(1)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假设过程,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2)在学生充分感知具体情境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后尝试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类推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3)在百分数分数和比的互相比较中深化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4)在具体情境和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5)精选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课时目标的全面。只有明确地把握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最佳结合点,教师才会采用相应的教法、学法。明确了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做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接着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已知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地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这是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
有人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纬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的根本出发点。就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而言,其实质是思维的积极展开,思维品质在数学活动中的深度优化。课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形成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问题的巨大冲突,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境地,在充分感知教材背景材料后通过观察、讨论、推理和交流、尝试和概括等,最后在学生甚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中动态地展现“生命能量”,让学生猜测估计并在追问中加强估计的理性色彩……就在这一浪接着一浪的问题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能量”不断升级,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渐渐切入问题的本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看学生课堂效果反馈的情况。信息反馈要及时,一节课一般应有至少两次的反馈练习,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开拓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使优生和中等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还要使中下等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反馈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少数尖子学生掌握得如何来判断教学效果。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板演和面批指导的机会,把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反馈的信息,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所做的努力,正确的要及时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不足的要及时弥补,这是有效课堂的必要保证。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的研究,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清琴.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3(06).
[2]刘玉和.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1(05).
关键词:有效行为;细化课堂;优化组合;效果反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59-01
经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学生,那么再好的学生也不过是“一盘散沙”。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喜欢老师,爱老师所上的课,才能使他们爱学好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走进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如百分数这一课的课时目标是:(1)使学生经历百分数产生的假设过程,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2)在学生充分感知具体情境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后尝试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类推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3)在百分数分数和比的互相比较中深化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4)在具体情境和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5)精选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课时目标的全面。只有明确地把握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最佳结合点,教师才会采用相应的教法、学法。明确了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做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接着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已知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地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这是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
有人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纬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的根本出发点。就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而言,其实质是思维的积极展开,思维品质在数学活动中的深度优化。课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现实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形成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问题的巨大冲突,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境地,在充分感知教材背景材料后通过观察、讨论、推理和交流、尝试和概括等,最后在学生甚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中动态地展现“生命能量”,让学生猜测估计并在追问中加强估计的理性色彩……就在这一浪接着一浪的问题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能量”不断升级,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渐渐切入问题的本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看学生课堂效果反馈的情况。信息反馈要及时,一节课一般应有至少两次的反馈练习,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开拓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使优生和中等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还要使中下等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反馈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少数尖子学生掌握得如何来判断教学效果。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板演和面批指导的机会,把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反馈的信息,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所做的努力,正确的要及时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不足的要及时弥补,这是有效课堂的必要保证。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的研究,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郑清琴.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3(06).
[2]刘玉和.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