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廉颇蔺相如列传》之“疑点”展开群文阅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76680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对文中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赏析易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将课文内容与《史记》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对标,还原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战国历史;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探析课文中显而不露的“疑点”,将“读史”与“学文”、将“阅读”与“思辨”结合起来。
   关键词:疑点 外交博弈 历史思辨 群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则故事,作为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的重点篇目,供高中生领略古人之品德才干、体味古代传记之风格韵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常聚焦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总能顺理成章得出以下结论:蔺相如以其智勇双全、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形象名垂青史;而对比之下,廉颇虽最终负荆请罪、知错能改,到底是好狠斗勇、略逊风骚;赵王胆怯懦弱,尚有识人之明,能从谏如流;秦王则尽显骄奢淫逸、贪婪倨傲之情态。
  然而课文只展露了历史冰山之一角,不妨深入波诡云谲的战国大环境之中。
  一.细读文本,深究质疑
  史料记载:“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即秦昭襄王24年,赵惠文王16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并逐步掌权,19岁即位,享年75岁,在位时间长达56年。秦昭襄王倚重魏冉、范雎等谋臣,起用白起、蒙骜等武将,开疆拓土,鲸吞蚕食。他远交近攻,邻近的韩、魏至此一蹶不振;参与五国伐齐,强齐一败涂地,几乎灭国;掳走楚怀王,离间楚国君臣;发动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馀万降众……秦昭襄王一生建立了不世之功,为秦一扫六合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业。
  相形之下,同样在风云变幻中登上王位的赵惠文王赵何,则“幸运”许多。赵惠文王的父亲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成为在军事上能与秦国并驾齐驱、分庭抗礼的强国。但是赵武灵王因宠幸继后吴娃,废除太子赵章,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了让幼子稳坐江山,赵武灵王在春秋鼎盛之年退位,自号“主父”,直接传国于“幸运儿”赵何,为其保驾护航。其后,赵章叛乱,赵何在平叛之余,纵容手下将“主父”围困沙丘宫,断水断粮三月馀,英雄盖世的赵武灵王竟被爱子活活饿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赵两国之间的博弈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展开的,据此重读课文,将文中细节与历史对标,不难发现以下疑点。
  1.疑点一
  首先,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似乎名过其实,难道他不过是个声色犬马、色厉内荏的昏君?
  两国通使,秦王不在正殿接见,反而“坐章台见相如”,且有“美人及左右”拥簇相伴,骄奢放诞之态可见一斑。蔺相如略施雕虫小技,谎称“璧有瑕”,秦王不假思索“授璧”,正中圈套。蔺相如持璧睨柱、呵斥秦廷;秦王即“案图”“斋五日”“设九宾礼”尽如蔺相如所请,最终巧取豪夺宝玉的计划扑空,反而“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课文中秦王之行径貌似与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有云泥之别。
  2.疑点二
  其次,被“过度保护”的赵惠文王是否真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贤?
  赵王起用“宦者令缪贤舍人”当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赵王“悉召群臣议”,“计未定”、“人未得”,最后才“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不过是百般无奈之举。完璧归赵之后,赵王论功“拜相如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挺身而出、护主有功,廉颇亦重兵设防、保驾护航,但“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在将相失和的困局中,本应作为解铃人的赵王身在何处?
  赵惠文王的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似乎有待商榷。
  3.疑点三
  最后且最紧要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回合的交锋,秦赵两国究竟谁是赢家?
  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秦王竟然会为了一件玉器珍玩割让来之不易的十五座城池,如此昏聩之举委实令人不解。但最终“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这场未达成的“外事交易”,成就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千古美名,赵国也在“口水战”中占尽上风。但紧随其后的“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与“完璧归赵”事件必然脱不了干系。然而正当秦军势如破竹之时,秦王偃旗息鼓,放弃了乘胜追击,极力促成渑池和谈。席间多有刀光剑影、针锋相对,但作为战胜国的泱泱大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仅仅因为“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威慑?
  兩次外交事件中,赵国的诉求显而易见:在不损害秦赵邦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尊严与利益。反而秦国的真实目的扑朔迷离,也极易让人忽略。若从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论断,那么双方胜败,或未易量。
  二.博览群文,约取慎析
  上述疑点,哪怕穷究课文也难以解答,而答案却零星散落在《史记》、《战国策》等典籍篇章之中。
  《史记》之《秦本纪》《赵世家》历数秦昭襄王、赵武灵王两位雄主之王图霸业,如前文,不作赘述。此外,《赵世家》另有记载:
  “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在秦武王扛鼎而死之后,秦国内部为争夺王位兄弟阋于墙,赵武灵王派人将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护送回国,拥立为秦王。并且,赵武灵王曾化装为赵使出使秦廷,亲自勘探地形,面见秦昭襄王。甚至,他还试图率领赵国骑兵,从云中郡、九原郡向南直插秦国心脏。故而秦昭襄王对赵国一直有所忌惮,不敢贸然用兵。   至“完璧归赵”事件,秦赵之间二十多年相安无事。而秦国此时所面临的天下形势如下。
  《战国策》之《秦策三》中记载秦昭襄王五跪范雎,拜请贤才。其后,范雎有一段言论:
  “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攻远,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此则历史上有名的“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从范雎所谏,不断进扰打击韩、魏两国,使其再无翻身之日,只能仰秦之鼻息。
  《史记》之《乐毅列传》记载: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将乐毅统帅秦、韩、赵、魏并力伐齐,联军长驱直入,昔日东方霸主齐国节节败退,都城临淄被捣破,仅留莒、即墨二城作困兽斗。燕国虽在伐齐过程中大获其利,尽收齐之珍宝巨财沃土,但到底是边远苦寒之地,且与秦国并不接壤,一时难成气候,暂且“远交”之。
  《史记》之《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秦楚世仇宿怨,楚怀王听信谗言,绌疏屈原,被秦昭襄王诱至武关掳走,最终忧愤成疾、客死他乡,导致楚国内乱。经过长期的冷战、热战对弈,秦国已稳居上风。
  综上:放眼天下,仅有后起之秀赵国可在军事上与强秦一争高下。秦昭襄王“以城易璧”之目的呼之欲出: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坑害亲爹的赵惠文王赵何,究竟这赵何是个什么角色?秦昭襄王正好借此和氏璧之契机一探虚实。
  秦王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反常”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秦王“使人发书至赵王”挑衅试探,赵王则如临大敌“悉召群臣议”,且主动遣使者入秦,赵国谋臣匮乏、畏惧秦国已暴露无遗。朝堂之上,蔺相如虽逞一时口舌之强,但秦王早已从言辞中探得赵国外强中干的底细。蔺相如瞒天过海完璧归赵,秦王仁至义尽不予追究,双方的博弈由“曲在秦”逆转成“曲在赵”,赵国怀不逆秦欢之初衷,为与秦交恶之行径,拱手送给秦王发兵征讨的“口实”,实非上算。由此观之,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才是“完璧归赵”的幕后大赢家。
  果不其然,其后秦国几度攻赵,打破两国多年的平衡态势,秦军正当气势如虹之时却骤然停战言和,秦王极力促成渑池和谈。
  《史记》之《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此时,虎视眈眈的秦国主要矛头瞄准了楚国,又担心后院起火,赵国乘虚而入,秦国将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所以,秦王先发兵威慑敲打赵国,再诚心诱以和谈,迫使赵国不敢轻举妄动,以稳定后方,全力伐楚。
  赵国虽有损兵折将,但并未伤及根本,从之后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可知,此时的赵国应尚且保有相当的实力,何不赵楚结盟,与秦决一死战?
  《史记》之《田单列传》记载: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盡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
  齐将田单横空出世,力挽齐国于狂澜,巧施离间计致使燕王撤换乐毅,再以火牛阵打破燕军,追亡逐北,齐国复国。而赵国作为燕国的主要盟军,东线陷入齐国的泥潭,西线受到秦国的侵扰,两线吃瘪,不胜其烦。
  齐国复仇之剑主要指向燕国,赵国完全可以抽身,赵国为何不与死灰复燃的齐国和谈,反而接受了秦国的橄榄枝呢?
  据《史记》之《白起王翦列传》,秦将白起战绩归纳如下:
  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
  前279前鄢郢之战,淹杀楚国百姓数十万。
  前273年华阳之战,斩获魏赵联军十三万,沉两万赵军于黄河。
  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五万。
  前262-260年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四十五万。
  白起的屠刀所指之处便是秦国的主攻方向,而在前279年渑池会之前,秦将白起三征赵国,屡战屡胜,赵国惶恐成为秦国重拳出击的目标。因此,当秦王提出“欲与王为好,会与西河外渑池”时,即便有楚怀王武关被扣之前鉴,赵国君臣还是严阵以待、冒险成行。   渑池会谈结束,明面上,秦赵双方难分高下,甚至蔺相如的再次挺身而出、以死相拼让秦王颜面扫地;暗地里,白起已转战楚国战场,秦王凭借一场和谈拖住赵国精锐铁骑,秦军主力大可倾巢伐楚。
  因此“渑池之会”与“完璧归赵”于赵国而言,都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
  无论如何,此番和谈廉、蔺二人的表现皆可圈可点,但论功行赏时,曾经寂寂无名的宦者令舍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官居大将军廉颇之上,致使将相失和。且不论蔺相如之宽厚隐忍识大体,倘若没有蔺相如,廉颇会受到赵王青眼相待吗?
  课文中有言: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如此思虑周全的善后安排固然能“绝秦望”,但也断绝了赵惠文王之退路。“诀”字有诀别赴死之深意,况且赵惠文王本就是“沙丘宫变”的最大受益人及操盘人,他对拥立新君、遗弃旧主更为敏感。廉颇的建议虽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但怯弱“欲毋行”的赵惠文王势必内心多有訾怨。
  未选入课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文记载: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廉颇驰骋疆场、身经百战,“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蔺相如两度以死相拼、不辱于秦;赵奢阏与之战、一战成名,三人则同列上卿之位。不独有赵惠文王,其后的赵孝成王、赵悼襄王更是一再听信谗言,弃用廉颇,才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长平之战自毁长城的家国悲剧,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个人悲剧。赵国君王的偏听失察、刚愎自用,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良将无报国之门,反而正中秦昭襄王之下怀。
  若仅读节选的课文,则多为蔺相如之隐忍退让所叹服,但通读全文,方知遭逢不公的廉颇心理失衡情有可原,即便如此,他仍能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此种顾全大局之举更让人动容。
  三.教學建议
  显然,有限的语文课堂难以、也不该灌输海量的历史知识,过多的枝蔓只会让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偏离语文学习的正轨。不过,局限于“只篇断章”的学习、“浮光掠影”的解读、“以偏概全”的论断亦不可取,不妨以此为契机展开群文阅读,关键在于如何能将“读史”与“学文”、将“阅读”与“思辨”、将“学生自读”与“教师讲读”结合起来,这需要审慎取舍与巧妙安排的。
  笔者对本课之教学设计有如下愚见:
  (1)先按常规思路疏通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深耕细读、头脑风暴,探寻文中“可疑之处”,并分条列点予以记录;
  (3)针对“疑点”,开列答疑解惑之“书单”,即《史记》等典籍中关涉的文言篇目,并根据内容相关性、篇幅合理性、阅读趣味性加以剪裁,辅之以适当的文言字词注解,降低阅读坡度;
  (4)印发篇目,由学生课外自读群文,并针对先前列出的“疑点”,进行批注与评点,每日提交给教师查阅,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情况予以“点对点”的反馈或点拨;
  (5)学生完成阅读之后,利用课堂时间开展“群文阅读分享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疑点”解析,深化对文学形象及历史事件的认识与体悟;
  (6)指导学生以阅读材料中的任一历史角度为切口,撰写小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SBE19CTD仪在海洋调查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美国 Sea Bird公司提供的仪器软件包 (SEASOFT软件 )及软件手册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介绍了 SBE19  CTD资料处理的具体
内容摘要: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是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 1931-)早期的代表作。門罗以叙述哈罗提小镇地域内外发生的琐事为依托,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和顿悟,解读人物身份和地域的相互塑造关系。借助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本文认为人物的精神活动赋予地域和事件以意义,成就了门罗笔下关于哈罗提小镇(Hanratty)的人文、历史疆域。   关键词:地方书写 《你以为你是谁》
新时代教育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典故是中华古诗文含蓄蕴藉之美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尤其关注高中古诗文“用典”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
截至12月2日,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爆炸确认已有166人遇难。“遏制煤矿事故总量,关键是在私人小矿。避免特大事故,关键在国有大矿。”面对七台河矿难,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
专项投资是研发联盟中实现资源互补必不可少的部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研发联盟背景下企业专项投资对自身知识被侵占风险的影响,以及企业监督和善意信任
2020年4月8日,陕西省审计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宣传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全面加强审计宣传工作,不断提升陕西审计工作的引导力影响力.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审
期刊
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相对稳定的组织惯例,且创新网络的各主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利用这些惯例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合作行为。从组织间关系和组织间学习视角出发
当前,企业界涌现出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如任正非、王石、王健林、柳传志等,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企业家”。早年曾参军入伍,有过军队经历,这些企业家在离开军营
中国到底有多少煤炭资源可采、现 已探明的有多少、每年消耗的资源量有 多少、可采的年限有多少、各类企业真 实的资源回收率有多少?面对这些问 题.相关部门、企业、地方领导往
内容摘要: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家经常运用断续手法使作品形成一个“续—断—续”的结构形式,使作品的布局构图经纬交织,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关键词:断续 叙事性文学  清人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说“《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祈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确实,象《三国演义》《水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