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时期女主参政现象的原因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e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封建社会是绝对的男权主义,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但是女主参政现象却从未停止过。在战乱纷争的三国时代,女主参政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魏国的诏令、政策限制等原因,女主参政现象较少;蜀国国立尚虚,因而女主也很少过问政治;而吴国女主凭借自身的政治身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政治欲望等,参政现象逐渐增多。
  关键词:女主参政 三国时期 原因
  自古以来,“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教条以及各朝各代所形成的价值观,都对女性产生了强烈的束缚。社会向女子灌输的绝对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目的是将女性严拒于政治大门之外。在中央集权制下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的古代圣贤遗训也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至上法宝。
  三国,战火纷纷,是男人铁马江河的世界,女人根本无足轻重。“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2}的思念,“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3}的爱情,似乎不是这个时代的旋律,就连《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曹操的《短歌行》里都被表达成了对贤才的思慕之情。三国乱世,那是阳光灼烈的世界,炙烤的大地变得干涸,为了可以生存的水源,人们可以决裂甚至义无反顾地斩断一切。那个时代,没有空间让女人的碧草春心蔓延,更没有机会让女人过多地干涉政治。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主参政现象还是存在的,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魏国:不为政治,只为红妆
  魏国时期,在劝诫、辅助天子方面,皇后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如魏文帝的郭太后:“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4};再如:“曹洪,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士。”{5}这些或多或少的政治活动属正常现象,只是没有形成风气而已。“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6}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下面,笔者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首先,“曹氏自好立贱”选妃原则的影响。《三国志》记载的三国时期的后妃并不多,而且只有《魏书》中有《后妃传》。据记载,后妃制大多是“曹氏自好立贱”,并不太注重门第出身,这与曹操的选才标准多有相似:“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其原因多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曹操在政治上录用所谓‘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作官,反对只重门第,不重德行,不重真才实学的选官制度。这种不重门第,不重身份贵贱的思想也贯穿到曹氏政权对自己外家的遴选”{7}。“吸取东汉外戚擅权的教训,采纳了仲长统‘婚姻者,不当使之为证’原则。遴选出身低贱的女子入宫,既可避免世家大族的攀龙附凤,插手国政,又能有效地对外戚加以适当的控制。”{8}当然,“好立贱”的原则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波澜。虽然,在曹氏一族的镇压下,“重豪强兼并之法”等措施对名门豪强有所抑制,但豪门贵族的势力和影响依旧很大。东汉末年的一些惯例,如皇后多为豪门贵族出身,早就深入人心,自然“好立贱”的选妃原则会引起众人的不满。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魏明帝立毛氏为皇后时,虞氏曾抱怨说:“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终,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9}虞氏“亡国丧祀”等言辞反映出众人的不满,但“好立贱”的原则也对巩固统治、抑制豪强大族等有重大影响。
  其次,诏令对女性参政的限制。曹魏政权为了限制后妃干预政治,颁布了很多意在永久实行的诏令,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之后,群臣不得再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人,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10}女人参与政治,会导致社会动乱,从今以后,外戚后妃不得参与政治,不得过问政事,并将此诏令在后辈子孙中广为流传,不得违背。“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卞)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陛下以圣德应运奉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在典礼,妇因夫爵。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帝曰:‘此议是也,其勿施行。’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11}这也是诏令限制后妃干预政治的体现,可见曹魏政权对妇女参与政治时有提防并有抑制措施。
  总之,乱世环境没有给女性过多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曹魏政权重视的是本国的地位,夺取天下的宏图伟愿,虽有后妃参与政治的现象,也是极少,甚至是不被重视的。
  二、蜀国:国力尚虚,无法参政
  蜀国政权,似乎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与搏击,像是颠簸在江湖之上的小舟,无处安定。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伐中原”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对抗强大的魏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蜀国的历史中,后妃女主们几乎很少被提及。
  《蜀书》中的《二主妃子传》仅仅记载了四位皇后,并且后主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似乎能感觉到这其中有政治婚姻的味道。蜀国从建立到灭亡,似乎就没有给这几个后妃折腾政治的机会,整个国家一直在拼力挣扎,极力维持好“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敌不过外敌,蜀国的版图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连同这些后妃一起向世界谢幕了。
  三、吴国:有心无力,草草收场
  在古代,大有女子跃马横枪,英姿风发,做征服天下之状。而这种情况,出现在了吴国。
  《三国志》记载的吴国后妃是最多的,比如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孙权的妻子潘夫人,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全公主。全公主,孙权与淮阴步夫人的女儿,名鲁班,字大虎。《吴书·妃嫔传》载:“吴主权步夫人……宠冠后庭。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12}因而被称为全公主。全公主对吴国的政治影响较大,孙权死后,孙亮即位,她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先是在孙和母子的斗争中害死了自己的亲妹妹,随后又害死自己的亲外甥,最后孙“迁公主于豫章”{13}。至此,全公主带着她的政治欲望沉入了吴国历史的长河中。
其他文献
本文对响尾蛇导弹位标器陀螺的动平衡问题作了综合分析。首先概述一般转子的动平衡问题,然后重点分析内框架结构的光学跟踪陀螺平衡的基本特点及其解决途径。文中还讨论了平
胰腺结核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