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白骨探洪荒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89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驰风聘雨,奔腾千里。此刻,我站在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站)遗址前,天空苍茫渺远。放眼四周,荒草凄凄,灵魂顷刻间穿越至五千年前的远古洪荒。
  积千年万年大漠与草原的亦刚亦柔,奔突动荡——洪水猛兽的袭击,入侵者的屠戮,部族的仇杀,正与邪的较量,爱与恨的纠缠,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里翻腾激荡、冲击积聚、滚动膨胀、蒸腾爆发,造就了如此神奇的远古部落遗址。这里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位置最北、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晚期大型墓葬群,这里镌刻着科尔沁草原北部的神奇。
  遥想五千年前,人们在这里采集、狩猎、磨打石器,勤勤恳恳,忙忙碌碌。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是它北部的屏障,为它护家守院;滚滚东流的西辽河是它沐浴中原文明的窗口,给它输送宝贵的精神食粮;肥沃辽阔的松嫩平原是它互通有无的近邻,帮它解决缺东少西的困窘;巍峨的燕山山脉如慈祥的父亲,替它遮风挡雨。这里地域开阔,水丰草美,天苍苍,野茫茫,遍地野牛野马和野羊。先人们可能每日享受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灶台上的惬意栖居……
  但是,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出土的房址的规制、物件的多寡,还有那五百多个墓葬坑里轮番上演的血腥与奢华,却彻底颠覆了我们曾经美好的想象。
  当时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小房十平方米左右,支撑房盖的木柱有六七根;大房十五平方米左右,木柱十余根,并且大房遗址的出土遗物数量相对较多,质量和价值也较高。不管我们相信与否,事实上,贫富差距在远古时期就已有之,与时下大同小异。家庭成员多少从来不是住大房的先决条件,对于“族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內亲外戚”者来说,明抢暗夺、作奸犯科,那是再正常不过且心安理得的了。当然也不排除“人多力量大”的,多采野果勤打猎,然后物物交换,靠劳动“致富”日积月累造大房的勤劳人也有很多。勤劳在任何时候都是可敬的。
  与此相对的,墓葬坑也有大有小。有的死者很少,随葬物品却穷奢极欲。有的白骨满坑,死状惨烈,但葬品却只有累累白骨。穷人在生前和死后都只能保持着纯粹的“无产者”的本色,亘古不变。
  在墓群的中心位置上,墓主骨骼壮硕,头戴骨冠,威风八面,随葬物品更是琳琅满目,参差其间,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满满当当,错落有致。陶器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有罐、壶、碗、盆,敞口的、斜口的、尖嘴的,打清水的、装醪酒的、盛食物的、储野果的、放粮食的,用途各异,应有尽有,并且其造型、花纹、雕饰、色泽,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实用性质,奔向了灵动的审美情趣,俨然就是四五千年前的陶制艺术品博览会。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锛、石铲、石刀;骨器有骨针、骨刀、骨锥、骨饰物;玉器有佩饰、摆件、祭品,真是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此君死后也欲尽享天堂之繁华。
  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地位之高,生活之奢。在那个茹毛饮血、缺衣少食,主要靠狩猎和采摘野果果腹的年代,弱肉强食、吃拿卡要一定是司空见惯。他们也一定是以“神”的名义巧取豪夺,假公济私,搜刮民脂民膏。我想,他们是想把生前用不完的死后带走吧,包括那些娇妻美妾,残忍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变态的快乐。
  在另一座大型墓葬坑里,累累白骨横七竖八,目之所及恐怖逼人,令人骨寒毛竖。几十具骸骨里,有孩童,有少年,有成人。从各骨架散落的位置来看,有侧有伏有仰有卧,有的肢体扭曲,有的蜷曲一团,有的少腿,有的缺臂,还有的身首异处,如抛弃物般杂塞其间,惨不忍睹。如此众多的老少妇幼,他们到底因何而亡呢?是灭门惨案还是族群厮杀?是强敌突袭还是坑杀俘虏?阴气森森的气氛中,墓坑里仿佛凝滞着四五千年前冤魂的哀嚎和惨叫,声声凄厉,随历史的烟云飘散远去,化作荒冢一座,昼夜饮泣。
  可是,这个曾经辉煌的聚落又是如何消失的呢?也许是因为外族入侵;也许如阿房宫般一把大火便将它毁于一旦,毕竟这种大火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也许是一场倾盆大雨以百川灌海之势从春砸到秋,引发山洪奔腾咆哮,似千军万马瞬间吞噬了整个聚落;也许是毁于一场突如其来、天崩地裂的大地震;也许是天昏地暗的龙卷风席卷了一切;也许因为泥石流的暴发,或者瘟疫的蔓延……人类在大自然的魔法面前永远是一群懵懂脆弱的孩子。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早已证明:征服自然只是少数自大狂和野心家的谵语或梦呓而已。
  总之,南宝力皋吐这个远古聚落消失了,消失在苍茫的时空中。我们风雨兼程、迢迢千里来探寻它的遗迹,呼吸它的空气,凭吊它的过往,追思它的辉煌,来亲近并重新点燃曾在我们基因深处熊熊燃烧的烈焰,为我们在现代生活压力下日渐麻木甚至冰冷的灵魂取取暖,我们就暂且把它唤作诗和远方吧……
  作者简介:丁铭春,农民作家,东丰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鲁迅文学院吉林省中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企业家文艺家联合会驻会作家、辽源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过散文集《秋晨山行》。
其他文献
“叮铃铃!叮铃铃!”高年级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而四楼走廊里面却鸦雀无声。或许你会很奇怪,下课不应该是吵吵嚷嚷、欢声笑语的么?的确,不过老师们常常会压堂的,若你在四楼多停留一会儿,就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耶”声。  可是,今日的五年十四班——往往喊得最欢的那个班,却传出了一阵阵长叹。  原来,这个班的语文课提前了,而且老师还宣布这节课要考试。  由于同学们都没有复习,于是就出现了以下情况:有呆呆地干坐
期刊
一支古老的急行军  碾压过城市的上空  轰隆,轰隆  木车轮轧裂了积雨的阴云  铁马掌溅开瓢泼的水花  持续的燥热后  难免会淋一场  手足无措的凉  和老天一起痛哭流涕的人在太阳出来后  会不会笑,以相同的音量  何苦这样狠狠地冲刷  有些痕迹依旧不会变化  雨后的梧桐叶上蒸腾着淡金色的光  是活泼的笑,噙着汪汪泱泱的泪花  一滴虚惊  这是烈日当空的下午  烫卷了的空气  干得发皱  张狂的漫
期刊
我做过很多的梦,有奇思妙想的美梦,有惊魂不定的噩梦,有混沌不清的幽梦,也有让我匪夷所思的怪梦。有这样一个梦,让我至今不忘。  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美梦,梦里我长出了一对翅膀,像小鸟一样飞上了蓝天,于是开始了我的旅行……我越过了连绵起伏的高山,跨过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知疲倦,不畏惧风寒,只顾往前飞。不知过了多久,我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日光城。那里的天空像一颗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那里有雄
期刊
苏安的卧室窗台上摆了一盆仙人掌。苏安很久才会给它浇一次水,一次却浇很多。如此养仙人掌还可以顽强地生存,苏安觉得这很神奇,她有些心疼这样省心的生命。  仙人掌是安小姐送给苏安的生日礼物。安小姐原以为她会选一只狗或一只猫作为礼物,毕竟安小姐陪苏安的时间不多。苏安出乎意料地只选了一盆仙人掌。“它真丑”,安小姐皱了皱眉。苏安只是笑了笑,握紧了手中的花盆。  安小姐是苏安的妈妈。她更喜欢别人称呼她为“安小姐
期刊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视线里的村庄渐行渐远,终于融化在夜色中。只剩星星点点的灯光若隐若现,在深秋的夜晚显得寂寞清辉。  远处,山峰蜿蜒起伏,夜色中烟雾缭绕。城市像挂在天边,洒下一片灯火辉煌。霓虹闪烁,璀璨夺目,像天宫瑶池,如海市蜃楼,似幻似仙,欲迷欲醉。所谓仙境,大抵也就是这样罢!眼前呈现给你的,是一份静谧,一份安然,一份神秘。  到北京已经晚上十点了,而夜里的城市依旧是车水马龙
期刊
小时候,我经常趴在祖父的腿上,听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到充满神话色彩的狐仙故事,也有外国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田螺姑娘等。直到有一天,在一个漫天星辰的夜晚,祖父含着眼泪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药材铺老板和日本鬼子之间的故事……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史称“柳条湖事
期刊
我妈四十三岁那年得了气管炎哮喘,发作时来势汹汹,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那时我妈犯病很勤,隔三差五就要发作一次,每次一定要挂两三天吊瓶才能压住。每次看见我妈犯病时痛苦的样子,我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治好我妈的病,不管用什么法子!于是,我千方百计打听能治这种病的郎中和偏方。  一次,我打听到一个专治疑难杂症的老郎中,就骑自行车带着我妈去了。老郎中八十多岁,一派仙风道骨,给我妈一
期刊
一  梅子最后还是决定来了。  她是在黄昏将尽的时候来的,稀里哗啦的雨打得道路有些泥泞,梅子踌躇着,她甚至不知道是该把雨伞举起来还是压在肩头上,下午的仪式显然已经结束,唢呐、吹鼓手已经到后屋去吃饭。有三两个人站在门檐下,或是满目愁容,或是泪痕斑斑。梅子几乎不认识,也没人过来和她打招呼。设在大门外一侧的灵堂冷清了下来,梅子最终径直走过去,悬挂在灵堂口两边的白色挽幛被风雨肆意地扯远又拉回,发出噼里啪啦
期刊
作者简介:奚敏洁,女,1976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曾任中科院科普作协副秘书长、西安市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发表过多篇科普游记以及散文诗歌,获得过中国小说学会“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三等奖。  秦岭户县段有一座特立独行的小山,山不高,但形似上古礼器“圭”,上尖下正,老远便能看见,颇引人注目。初识圭峰山,是在春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环山路附近迷路了,一直找不到方向。友人珺在电话里不停地和我核对着地名和
期刊
孩提时,故乡秋日的黄昏,高大的板栗树下,几缕轻烟,袅袅;几声欢笑,清脆。一小堆一小堆的落叶,聚集在操场的空旷地,被孩子们用喜悦点燃,浅浅深深的烟霭,合着风的节拍,夹着似淡还浓的灼香,在校园的上空盘旋,飘扬。  我立于草地间,定神于那树,那烟,那欢声笑语,便觉人间生活的好。如网似纱的炊烟蔓延过来,直入心底,撩起一时情怀,或田园,或唯美:如诗似画,似梦还真,一瞥,己忘言。  多年后的夏末,无意来到郴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