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的重要内容。受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情况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拟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204-02
  
  引言
  关于民族精神的含义,学术界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一种具有社会主导意义的特殊精神现象,它积淀、升华于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之中,孕育、凝结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母体之中,为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和接受,维系和推动着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中华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困境
  民族精神教育包含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但又不限于道德,它是综合性精神范畴,包括哲学精神、群体思维、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种精神文明要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培育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文化全球化发展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思想文化也不可避免卷入全球化进程中。在这种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但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在汲取先进文化的同时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独立和民族精神是各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既是合作共赢更是国与国之间相互竞争和渗透的进程,一些发达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发展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把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强加于别的民族。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从自身心理特点而言,思想不成熟、求知欲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性强,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在文化开放、互联网络普及的社会环境中,极易接触并在不加价值判断的情况下接纳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思想,这种所谓的中西结合的文化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冲击,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面临新的困惑。
  2.市场经济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给大学生族精神教育带来新的困惑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正处于雏形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引发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年青学生在思想上经常感到迷惑不解,更加看重物质生活等現实的东西,而更少关注思想领域方面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由此引发大学生行为上的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本中和老师讲的东西与现实中接触到的完全是两回事,“金钱至上”、“物质享受”等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占据不小的分量,在学历贬值、就业难等现实问题面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理想感到困惑和模糊,对未来缺乏把握,很难树立正确的信念。因此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缺乏上进心,混日子、混文凭;也有一些学生迫于就业的需要,忙于考证、考级或出国考试等现实的学习需要,而极少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忽略了本民族很多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髓的汲取。再则,学生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不公正行为,往往夸大社会负面影响,对党和国家缺乏坚定的信心,动摇了自身民族精神的培育。
  3.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日渐繁荣,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呈多元化趋势,且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尤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各种媒体舆论和宣传报道铺天盖地的涌来。尽管我国对舆论的监控比较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地方,如有些杂志文章公开鼓吹“全盘西化”,大肆宣扬物质第一;毫无分析的鼓吹一些西方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念和思想文化;夸大其词的报道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体制。也有的媒体在没有完全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片面报道国内突发事件和容易引发人们误解和群体行为的新闻事件。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往往意气用事,对社会舆论缺乏理性思考,一遇到这种情况,情绪波动较大,拿自己的国家跟外国比较,总觉得他国的什么东西都先进,长期积累出一种对国情判断的矛盾心理,很容易造成对本民族自信心的丧失。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作用。改革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改前相比,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当时出现的社会新现象、新事件,结合书本知识,及时为学生解惑释疑,针对学生的错误思想、模糊认识,进行有效的说教和纠正。如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正对新疆、西藏等地发生的骚乱事件,向学生讲清楚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思想,逐渐培育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一改过去的填鸭式的灌输性教育,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更注重为发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正确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通过比较、鉴别,在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树立并完善正确的民族观。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运用音像视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这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大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2.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其方式和途径应该灵活多样。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都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实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地质地理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列举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在某个地方的轶事、留下的爱国主义诗篇,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插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又如讲授核物理专业的教师可以把“两弹一星”的精神及时贯穿在教学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又激发出攻坚克难的民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还应走出课堂,融入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使得课堂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举办民族英雄事迹图片展、先进事迹报告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民族知识竞赛、“三五”学雷锋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配合活动,为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同时,辅导员要利用班会等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经常性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自我教育意识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作用。当代大学生应清醒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以满腔的热情和豪迈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塑造具有时代风貌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进程。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塑造、传承及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伟大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导教育、社会的积极配合教育,更需要当代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社会与学校互动、同学之间互动的良性教学局面。书本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和传承,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固然起着首要的作用,但社会更是一所熔炼人才的好大学,因而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更应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去体会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和伟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在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知识,把中华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概言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正确的德育方法,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通过积极思考和客观分析,从而把外在的民族精神素质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刚,刘云山,等.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党的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1).
  [6]徐柏,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7]陈小红.浅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学理论[J].2009,(25).
  [8]何建东.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理论依据的探讨[J].茂名学院学报,2008,18卷,(2).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党的宣
张黎:晓农君,近来《北方论丛》发表了一系列以文化语言学为议题的讨论文章。其中对立观点之鲜明,讨论问题之针锋相对'尤给人以深刻印象。应该说,这是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的好开端,相
将47例胆石症辨证分为气滞、温热两型,分别施治,结果治愈10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排净率为21.2%,总排石率为78.4%。
7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在北京表示,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活动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他表示,最高法通过互联网直播案件庭审,对全国法院将起到
李喜所同志,继其所著《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一书于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在1990年推出了他的新著《容阂——中国留学生之父》。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华。它不仅在历史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当今中国社会也继续产生着影响,对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传统和谐思想作为中华民
<正> 八、灸法治疗原理的研究灸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消肿散瘀、温中回阳固脱以及防病保健等作用。其治疗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关于艾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全社会诚信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诚信的道德内涵、经济内涵和文化内涵,其现代价值表现为诚信是党和政府的立政之本、诚信
其意在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女主角爱玛&#183;包法利和霍桑的《红字》的女主角海丝特&#183;白兰。二者都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而背叛各自的婚姻,都在一
对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427例患者,按照临床分为3期进行辩证论治,Ⅰ期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Ⅱ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Ⅲ期治以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0例,显效155例,好转96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