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家庭结构中的亲子关系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沟通和谈话是建立亲密情感的催化剂,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达到正确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目的,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打下基础。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教育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更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以亲子互动为中心,亲子互动的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因此,本文选取单亲家庭、隔代家庭、核心家庭三种家庭形式来探讨当前社会中亲子关系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核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核心家庭有两代人,人口数量少,由父母和子女共同构成一个家庭系统。因此代际层次较为单一,家庭关系趋于简单化。
  (一)核心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互动频率高
  首先,核心家庭人口数量少,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为子女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有条件可以和子女进行高频率的面对面互动,在亲子互动中可以了解子女的想法,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为子女带去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容易建立亲子感情。
  其次,核心家庭父母的经济较为独立,对家庭支出有绝对的支配权。父母可以决定在哪些方面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可以全面照顾子女的生活学习,满足子女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需要。当前学生作业压力大,文化知识的传授占据了亲子互动大部分的时间,亲子互动更多地体现在对子女的作业辅导过程中。另外夫妻双方在生活中的相互影响和磨合可以使双方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协调一致,达到对子女管教态度的一致性,更加注重家庭建设与子女教育,亲子互动的频率得到有效提高。
  2.子女中心地位得到强化
  中国古代的亲子观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父母是家中的权威,对子女的教育、抚养掌握决定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本的大家族逐渐趋于小型化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得到改变。父母的中心地位逐渐向子女过渡,子女成为家庭的重点。
  从家庭日常生活上看,父母在准备饭菜时首先考虑子女的口味,根据子女的喜好购买食材;父母出门购物时,总会想着子女缺什么,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都会尽力满足;等等。马卡连柯曾说过,当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时,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这种关心和照顾往往超过了有益的范围,长此以往,父母的爱会突出地有某些神经质的情形。[1]父母与子女相处过程中,把情感置于道理之上,使子女本身就具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得到强化。
  3.父母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
  子女处在重要地位,是家庭关系的支点,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家庭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子女。父母全身心地照顾子女,一方面可能因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压制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加重父母的心理和行为负担,主要表现在抚养子女的忧虑感增强、对子女有高期望以及对子女的依恋增强。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很多都是新手父母,担心自己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伤或者出现安全事故,又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甚至孩子去上学,父母都需要看手机监控来减少见不到孩子的忧虑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总会担心子女未来的生活就业,在学习成绩方面尤其看重,他们尽最大努力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付出的越多,对子女产生的期望就越高。
  (二)核心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在与子女的交往过程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将孩子放在正确的位置。其次创设多样的亲子互动情境,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认识孩子
  子女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寄托。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加上社会改革过程中竞争加剧,导致父母认为子女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越发地加重对子女的高期望。因此父母必须正确认识孩子,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孩子、培养孩子。还可以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教育讲座,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与子女交流,积极参与亲子活动。
  3.全面关注子女,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要明确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在督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父母在与子女相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互动中创设亲子游戏情境,增進亲子感情,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的潜在价值,与子女做朋友,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单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婚姻家庭大辞典》将单亲家庭定义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成”[2]。
  (一)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问题
  1.亲子沟通出现障碍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交互的,是父母与子女平等地对话、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加深亲子感情。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单亲家庭都是女性带孩子,家庭生活的重担都落在母亲身上。一方面她们要赚钱养家,维持家庭正常的生计,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孩子、照顾孩子,生活的压力导致这些单亲母亲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内容也很枯燥单一,关注点大多放在孩子学习情况上,缺少情感性的互动和交流。
  2.亲子间信任程度低
  互相信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对于子女来说,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缺失某种程度上给子女的心理造成了影响,子女因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变得少言寡语、悲观失望。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呵护、保护,也无法体验到正常家庭的温馨,会出现不相信爱、不相信父母的情况,缺少安全感,有的孩子甚至会对父母产生厌恶或仇恨。其次,对于家长来说,由于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使原本协调的家庭结构失衡,家庭氛围消极紧张,家长在生活的压力下,忽视对子女的教养和陪伴,越发加剧亲子之间的不信任。   3.亲子冲突时常发生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发生某种变化,那么这其中所有成员都会受到影响。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功能以及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单身母亲或单身父亲由于角色紧张会出现调适困难的情况,导致在生活中与子女之间关系恶化,各种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冲突大多是由孩子的某些事情引起的,家长不去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不顾子女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说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顶撞家长,与家长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
  4.亲子关系性质发生变化
  费孝通把夫妻和子女比作“社会结构中的真正三角”,用这种方式解释夫妻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如果夫妻中的一方从家庭中分离,就会使得这个原本稳定的“三角”失去一条边,孩子从父亲或母亲那里得到的教育和照顾就不完整了,甚至是畸形的。[3]单亲家庭中以单身母亲居多,由于生活压力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身母亲更期望孩子能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能替她分担一些生活压力,这时家长会将亲子关系逐渐转变为同伴或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依赖孩子,把他们当作是精神支柱和情感依托。
  (二)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
  1.家长方面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的调适,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家庭系统形成,并逐渐趋向稳定,教养方式会转向民主型或权威型,有助于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采取多种方式与子女互动,增加亲密度。家长在面对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良好的话语沟通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催化剂,多和子女互动,一起读书、画画、做手工,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变化。
  最后,家长要关注子女心理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度过焦虑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父母,给子女也带去了很多危机,孩子的反应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而是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对待子女的不良反应和表现,帮助其顺利度过焦虑期。
  2.子女方面
  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要承受家庭变动带来的失去健全父母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家庭的不完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接受家庭结构的变化,明白虽然家庭不完整了,但是父母依然是爱自己的,自己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其次可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减缓家庭结构变化带去的痛苦,与同龄的伙伴分享快乐。最后要多与家长沟通,倾诉其情感需求。
  三、隔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发生在祖辈和孙辈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过程,主要是祖辈对孙辈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过程。[4]隔代家庭中祖辈对孩子的照料多以生活为主,教育素质偏低。
  (一)隔代家庭亲子关系的问题
  1.亲密性减弱,亲子冲突增强
  亲子互动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然而在隔代家庭中,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有的就算居住在一起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子女对祖辈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对父母的依赖。因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把祖辈当成父母的“替代角色”。祖辈已取代父母和孩子进行互动,祖辈照顾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父母逐渐错过和丧失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的关键期。加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们在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无法全身心地照料孩子,与孩子的亲密互动越来越少,亲密性逐渐减弱。另外在子女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父母无形中把照顾子女的重任转交到祖辈手中,缺乏对子女应有的关心和爱护,面对子女出现的过错,家长多数采取强硬的态度斥责子女,只关心结果,不注重过程,忽视子女的想法和感受,导致亲子冲突加剧。
  2.沟通较少,缺乏信任
  对话和沟通是家长与孩子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的重要途径。但在隔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回家后只是例行公事一样询问祖辈关于孩子的情况,只要孩子不出现重大事故,父母就不予理会。父母把仅有的空闲时间拿来休息放松,忽视和子女的互动。任何一种关系都依赖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隔代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缺少坐下来面对面谈心、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双方既缺少语言交流,也缺乏感情交流,以致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感变化,彼此无法分享内心情感,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隔代家庭亲子关系改善
  1.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首先,父母应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教育与陪伴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陪伴孩子成长,为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其次,父母要明白祖辈只是照料孩子生活的协助者,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而自己完全不操心。最后,父母应提高其责任意识,关注子女的合理需求,明确子女的发展方向,增加亲子活动形式与内容。
  2.积极进行情感性对话
  良好的沟通和谈话是建立亲密情感的催化剂,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达到正确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目的,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打下基础。首先,父母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努力争取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彼此之间没有手机和工作干扰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可以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等等。其次,父母要放下“教”的念头,放下自己的权威,把自己变成子女的朋友,用平等的态度与子女进行真诚的交流和互动,让子女敢说,愿意说,主动地与父母分享和交流。最后,父母要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隔代家庭的特殊性导致父母不能经常与子女互动,父母更应该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爱你”,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想念。
  参考文献:
  [1]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96-397.
  [2]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词典[M].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1988:4.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4]李庆南.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06.
  【杨静,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治疗,根据Harris评分评价
掌声犹如雨露,滋润着大地;掌声犹如和煦的阳光,给我们送来温暖;掌声犹如大树,为大家遮风挡雨……一天,老师告诉我说:“后天咱们班要开一次班会,我想让你来主持,希望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亲子互动中的规训倾向折射出双方不合理的互动观,尤其是父母受到继承中的传统乡村文化与变迁中的现代乡村文化双重影响,注重家庭内部互动关系的权力意味,害怕在互动中丧失权
一、池塘养殖条件质量控制 淡水白鲳池塘向积以5~15亩为宜,池深1.5~2米,池底平坦,无过多淤泥。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进排水系统分开,四周无任何污染源。养殖塘口呈长方形,东西走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Gustilo-AndersonⅡ~Ⅲ型开放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Gustilo-AndersonⅡ~Ⅲ型开放骨折患者的断端软组织缺损一期无法缝合的骨外露创面行V
儿童的道德行为与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追求。道德教育须对道德行为的生成过程进行探究,对道德行为形成的节奏细致把握。然而,无论在道德观念的灌输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引导方面,无视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顺序,将儿童当作拥有既定道德行为程式的主体来进行行为改良的道德教育较为普遍。改良性的道德教育消弭了儿童道德行为生成的过程,期待仅通过道德理念的知识性灌输及言语说教来改良儿童的道德行为。儿童的道德行为不是既定的
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害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因为害羞,学生常常会错失表现自我的机会,缺乏自信,学习上受阻,与人交往也存在困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克服害羞的班会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并知道害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  2.设置情景演练,知道战胜害羞的方法,让害羞的同学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PPT、故事、小节目等。  【
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有一所以珍稀动物熊猫命名的学校——成都市熊猫路小学。它毗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坐落在熊猫生态区,从1964年建校至今,历经56年的办学历程,探索了一
六带石斑鱼(Epinephlus sexfasciatus),属鲈形目,石斑鱼属,俗称青斑,是我国台湾省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水技站从2006年开始开展六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