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舆论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关系
现代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一般采取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受教育面不再封闭在校园内,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也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冲击。除了课堂教育之外,他们往往会在实践、社会、媒介中寻找形成自身价值取向的判断信息。并且,在寻找判断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媒介获得信息不仅方便、快捷、实用,而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新闻舆论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作用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就传播者而言是一种主观追求。为达到引导的目的,其基本的方式便是以媒介为主方对大学生的说服,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固有认识或思想基础,扩展原有的舆论。说服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信息源的传播条件,包括媒介形式、说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传播环境,这些情况应当是媒介能够控制或进行选择的。
(2)原有条件:对象的“可说服性”,指的是接受对象的情况。
(3)内部调整过程,是指大学生在接触媒介或新闻信息时的内在心理活动。
(4)可见效果即态度变化,先是表面态度的变化;然后是认知变化(这里指的是信念的变化);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可能会产生对某个问题、事件、人物或媒介本身情感的变化;最后是促进新闻变化。
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具体体现
新闻舆论已经成为干预和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力量。就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年学生而言,新闻舆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新闻舆论选择的事件如果不新,不贴近时代,也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追逐新生事物、追逐时尚成了青年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
影响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就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及能力的提高而言,往往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来完成的。在全球化的新时代,由于信息化和开放化使然,大学生不仅视野空前开阔,思维空前活跃,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空前活跃,因此,就课堂或书本上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不一定完全有效。而媒体所带来的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认知可能发生影响、产生变化的作用更大,它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认知,使其重新树立新的意识方向。
体现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在信息时代和商品社会,新闻舆论不仅催化了大学生消费欲望的产生,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一个又一个的流行时尚。伴随广告大潮汹涌而来的各种商品尤其是那些通过电视直销方式进入大学生视野的新入市商品,迅速地成为大学生当中的一些时尚和购买热点。这样,现代广告不仅适应人们显现的和隐含的需求,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对消费的态度观念与价值取向,形成了非理性的、以相互攀比和模仿为行为特征的消费时尚。
确保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措施:
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文化思潮。新闻舆论要体现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决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民主、违反社会主义法治的言行作斗争。而总结现有经验和不足,要注意区分舆论导向的不同层次,党性原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及时性、鲜明性和自觉性。
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艺术。在大众传媒层面上,我们要避免职业的偏颇和利益的诱惑,要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保证价值取向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树立新闻舆论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新闻舆论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避免由于自身认识偏差导致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追求轰动效应引发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利益诱惑造成的不良舆论。其次,要积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利益、时代特征、受知水平、期待视野,将信息需要和价值判断需要放在新闻舆论的首要地位,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保证价值取向教育的效果。
强化新闻媒体的大局意识。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当前一些新闻媒体面临的课题。新闻媒体必须摆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决不能用眼前的经济效益去牺牲长远的社会效益。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培植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与媒介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其媒介接触使用行为和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考察的重点,它有助于我们把握大学生与媒介关系中更深层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表现在对媒介虚拟现实同真实现实关系的理解上。可以说,传媒以多种方式在广阔的范围迅速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不可能摆脱传媒的影响力。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可以使媒介受众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从而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媒介生态环境,建立一个高度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信息社会。
结语:通过对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掌握新闻舆论对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和具体体现,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媒介政策,对媒介信息实行必要的控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大众媒体要肩负起引导青少年的重任》,《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9日第1版。
2.明子丹:《论新闻舆论导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编校:杨彩霞
现代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一般采取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受教育面不再封闭在校园内,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也受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冲击。除了课堂教育之外,他们往往会在实践、社会、媒介中寻找形成自身价值取向的判断信息。并且,在寻找判断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媒介获得信息不仅方便、快捷、实用,而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新闻舆论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作用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就传播者而言是一种主观追求。为达到引导的目的,其基本的方式便是以媒介为主方对大学生的说服,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固有认识或思想基础,扩展原有的舆论。说服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信息源的传播条件,包括媒介形式、说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传播环境,这些情况应当是媒介能够控制或进行选择的。
(2)原有条件:对象的“可说服性”,指的是接受对象的情况。
(3)内部调整过程,是指大学生在接触媒介或新闻信息时的内在心理活动。
(4)可见效果即态度变化,先是表面态度的变化;然后是认知变化(这里指的是信念的变化);达到这个程度以后,可能会产生对某个问题、事件、人物或媒介本身情感的变化;最后是促进新闻变化。
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具体体现
新闻舆论已经成为干预和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力量。就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年学生而言,新闻舆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新闻舆论选择的事件如果不新,不贴近时代,也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追逐新生事物、追逐时尚成了青年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
影响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就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及能力的提高而言,往往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来完成的。在全球化的新时代,由于信息化和开放化使然,大学生不仅视野空前开阔,思维空前活跃,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空前活跃,因此,就课堂或书本上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不一定完全有效。而媒体所带来的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认知可能发生影响、产生变化的作用更大,它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认知,使其重新树立新的意识方向。
体现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在信息时代和商品社会,新闻舆论不仅催化了大学生消费欲望的产生,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一个又一个的流行时尚。伴随广告大潮汹涌而来的各种商品尤其是那些通过电视直销方式进入大学生视野的新入市商品,迅速地成为大学生当中的一些时尚和购买热点。这样,现代广告不仅适应人们显现的和隐含的需求,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对消费的态度观念与价值取向,形成了非理性的、以相互攀比和模仿为行为特征的消费时尚。
确保正确新闻舆论导向的措施:
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文化思潮。新闻舆论要体现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决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民主、违反社会主义法治的言行作斗争。而总结现有经验和不足,要注意区分舆论导向的不同层次,党性原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及时性、鲜明性和自觉性。
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艺术。在大众传媒层面上,我们要避免职业的偏颇和利益的诱惑,要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保证价值取向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树立新闻舆论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新闻舆论从业人员的认知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避免由于自身认识偏差导致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追求轰动效应引发的不良舆论,避免由于利益诱惑造成的不良舆论。其次,要积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利益、时代特征、受知水平、期待视野,将信息需要和价值判断需要放在新闻舆论的首要地位,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保证价值取向教育的效果。
强化新闻媒体的大局意识。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当前一些新闻媒体面临的课题。新闻媒体必须摆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决不能用眼前的经济效益去牺牲长远的社会效益。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培植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与媒介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其媒介接触使用行为和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考察的重点,它有助于我们把握大学生与媒介关系中更深层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表现在对媒介虚拟现实同真实现实关系的理解上。可以说,传媒以多种方式在广阔的范围迅速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不可能摆脱传媒的影响力。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可以使媒介受众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从而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媒介生态环境,建立一个高度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信息社会。
结语:通过对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掌握新闻舆论对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和具体体现,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媒介政策,对媒介信息实行必要的控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大众媒体要肩负起引导青少年的重任》,《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9日第1版。
2.明子丹:《论新闻舆论导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