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评价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i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春晨先生新著《晚清洋务巨擘——丁日昌》于200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之后,觉得此书有以下特点:
   ㈠体例新颖,结构合理。
  作者打破了人物评传的传统写作模式,将丁日昌一生的主要思想、事功分为洋务、吏治、外交、海防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按时间顺序进行总分式纵向阐述,横纵结合,不落俗套。在结构安排上,把丁日昌由书生到幕客的早年岁月及1877年归隐后的乡居生活各辟一章,分列首尾,并以余论:“丁日昌与潮汕文化”结束全书。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㈡持论公允,褒贬得当。
  作者本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物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对丁日昌的一生业绩进行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述,力求还历史本来面貌。如作者认为,丁日昌的外交主张“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具体论证时,作者强调把丁日昌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找出其历史和阶级根源,而不苛求于丁日昌本人。对于丁日昌在同时代、同阶级封建官僚中所凸显出的社会才干,作者也给予充分肯定,如认为其外交主张“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斗争性”,“实是开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先河”。
  ㈢资料翔实,论证有力。
  作者在搜集资料方面不遗余力,论证过程中广征博引,结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本书材料非常丰富,做到了让材料说话,且分析透彻,论证到位。如第六章“负谤因由”一节,所引材料多达16种26条。作者认为1877年丁日昌猝然离开仕途,根本原因在于丁氏的洋务、外交、吏治思想及实践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从而遭到他们的嫉恨和攻击,而丁氏自感负谤甚深,生平抱负无法实现,对朝政日渐失望,遂决定归隐林泉。作者指出:“丁之负谤主要不是他个人的责任,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即近代中国改革家们所遭遇的逆境和坎坷。”
  此外,作者在资料的鉴别运用上也颇见功力,纠正了现存资料中的不少讹误:如《百兰山馆政书》把丁日昌《陈粤东洋务书》的写作时间误标为“同治丙寅”(1866年),正确应是1860年春。现存资料或论著中有言丁日昌出身于洋行买办,作者认为此“系沿袭清末士大夫揣测之言所造成的舛误”,实不足信。类似的例子尚有多处,此不赘举。
  当然,本书也有几点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的地方引用资料多而论证不足;对丁日昌的社会交往及对他的影响论述不够充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关于丁日昌研究的学术力作,代表了目前丁日昌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一读。
其他文献
由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地理学会等发起的“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8月11至1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讨论的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  关于历史地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就中西历史地理研究的对比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进展情况等作了精辟论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满志敏对历
期刊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17-04    2006年8月,市教研室举办了新课程教师培训,我听到专家们的讲座中强调最多的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最多的词是“自主”“探究”“合作”还有“头脑风暴”……。翻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看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期刊
由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河北省社科联等发起组织的景廷宾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10月22至23日在河北省广宗县景廷宾的故乡召开。来自全国9省(市)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资料约40篇。这是首次景廷宾起义的专题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围绕景廷宾起义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有老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新问题的开拓和史料的挖掘,大大拓宽了景廷宾起义的研究领域, 取得了丰硕成果
期刊
[摘要]历史发展分期的问题与历史上社会领导层的结构和文化整体的演变密切相关。此三者又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念互为表里。本文综合马克思对历史文化结构性的分析、韦伯对此的功能性的分析、和儒家与新儒家对“士大夫”的理念,论析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精英领导阶层——“地主、学士、官员”的三合一领导层——的建构和演变,析述从西周的封建贵族至战国秦汉时期的“士”、魏晋六朝隋唐的“士族”,至两宋时的“士人
期刊
张传玺,山东日照人,1927年生,1946年入青岛山东大学,先后在中文系、历史系学习,后任中学教员。1957年至196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副博士研究生,以翦伯赞为师,研究秦汉史,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国家教委(教育部)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历史学科组
期刊
编者按:为了鼓励中学教师,本刊近来采用了不少新人新作。很多中学教师喜欢阅读,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很多问题通过讨论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经过我们的动员,黄牧航老师写了这篇答复,编辑部希望读者认真思考。历史学是一门思考的学问。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民主,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4
期刊
[关键词]课程标准,全球史观,欧美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32-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期刊
一、2002年文科综合卷的总体印象    总的来说,2002年文科综合卷大体稳定,稍有变化。试题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改”并行的“小步子”原则,稳中有变,长度适当,给考生留有充分的阅读、理解、思考的时间;试题一如既往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国际时政、环境、区域开发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突出了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跨学科综合题的整体性较好,学科间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更为自然。  1.稳  (1
期刊
[关键词]“二期课改”教科书,“余版”,“苏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35-04    了解中学老师对“二期课改”教科书的看法,本来是我们这次做整体调查的内容之一,并没有什么特殊性,没有打算把它单列出来做成专题报告。但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老师们对教科书问题的情有独钟和畅所欲言,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陷”了进去。    引子:开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过去单纯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CAI)逐渐向一种全新的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高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甲午中日战争》为例,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