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机”的语义发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54997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传统语义学的语义引申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探讨“机”的语义引申和语义虚化的历程,以及句法未知和组词功能。
  【关键词】隐喻 映射 虚化 语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4-01
  一、汉字的临摹性与“机”的本义
  中国人凭借直观方式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决定了汉字具有临摹性的特点。汉字的临摹性(或称象似性)说明汉字产生不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有理据可循。谢信一先生提过“汉字是一种图画语言“,汉字的一笔一划都非偶然,是临摹所指事物的形态特征。
  “机”的小篆形式为“ ”,本义是指“用来发射弓弩的机关”,其中“ ”表明机关的材质,下面的“ ”是“人”持“戈”表示防备、防守之意。“ ”又表音。“ ”通过描绘事物特点的方式将所指事物表达出来,使人们获得“发射弓弩的机关”的感性认识,并标识了读音,体现了汉字 “见其形略知其意,见其形略知其音”的特点。
  二、“机”的语义引申和发展
  “机”表“发射弓弩的机关”,在“机”语义发展的历程上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交际表达的需要,产生了新的语法概念,而在现行的语言中却没有一个现成的格式可以表达这个新概念,虚化(语法化)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语法化是指在不用造新字或新词的条件下,利用已有词汇,在原始概念和新概念这两个不相干的范畴里找到共同点,从而实现概念转化,为人们提供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语法化实现的主要方式是隐喻,曾传禄认为:隐喻通常在两个事物具有共同的属性(象似性)基础上,以原始概念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想起他认知领域或者说目标域(target domain)进行映射(map),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结合隐喻理论分析“机”的语义引申历程有以下三条:
  1.“机”语义引申的第一条路径
  “机”表示“发射弓弩的机关”。这种机械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结构是复杂的,在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先进且结构复杂的发明都可被称为“机”,于是“机”的语义范围扩大了,可以代表各种“有机关的机械”,比如:“登城机”、“投石机”、“转射机”等。在这一阶段,“机”还特指“织布机”。发展到了近代,科技进步,新发明层出不穷,人们将“机器”统称为“机”,比如:“蒸汽机”、“燃油机”、“录音机”等。并且“机”抽象出表示一种内在属性,即“人造的、科技进步的、结构复杂的,由部分有机构成的整体”。
  机械制造的精巧,需要聪明智慧,人们模糊地捕捉到这一相似点,于是“机”又用来表示“聪明、智慧”,比如:“机灵”、“机敏”、“机谋”和“机智”等。再后来出现了飞机,词汇领域出现了大量与飞机有关的词语,比如:“客机”、“货机”、“机头”、“机身”、“机舱”等等,“机”又用来特指飞机。
  2.“机”语义引申的第二条路径
  “机”本义为“发射弓弩的机关”,由于这个机关的位置非常重要,一经启动弓弩就将弩箭发射出去,所以“机”由表实物的概念映射到关系域,表“关键、要害”。比如:“军机”、“转机”、“生机”等。这种重要的关键的事或物往往具有保密性质,所以“机”还引申为“重要而有保密的事物”。比如:“机要”、“机密”等。还因为“重要而且具有保密的事或物”往往通常涉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由级别高的人掌握, “机”有引申为“政事”,如:“日理万机”。“机”表“重要、关键”的意义同政事的特点相吻合,引申出这一义项。
  3.“机”语义引申的第三条路径
  “机”表“发射弓弩的机关”,发射弓弩要想成功,离不开两个条件:第一有确定的目标;第二掌握好时机。因此“掌握好时机”这一特点引申为“机会、时机”,比如:“成败之机”、“随机应变”等。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是隐喻方式的。”隐喻能够在现有概念的基础上使我们扩大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丰富表达,深化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机”的句法位置和组词功能
  1.当“机”表达本义时,“机”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比如:
  A 机不虚掎。(《两都赋·西都赋》班固)
  机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B 沉机长二丈,广六尺。(同上)
  凿木为机。(《庄子·外篇·天地篇》)
  “机”可单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
  2.当“机”表“机器”时,请看下列几组词:
  A蒸汽机 汽油机 抽油烟机 录音机
  B电视(机) 空调(机) DVD(机)
  C冰箱*(机) 电脑*(机) 微波炉*(机)
  在A组词中“机”必不可少,如果不用“机”指标是具体的物或动作;B组词中“机”可有可无,在事物名称后表类属,就成了准后缀。C组此种各词虽然在类属上属于“机”,但却不能加上“机”,这是因为“机”的语义已经抽象成一种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已包含在十五中,却不用在名称上表现出来。在表“机器”时,“机”一般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而是作为构词语素(词根或类后缀)与其他成分构成复合词作句子成分。
  3.“机”在表“政事”“机会、时机”时,往往固化成成语,比如:
  日理万机、随机应变、机缘巧合、机不可失等等。这时“机”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作为成语的不自由构词语素。
  “机”由单独作句子成分——不作句子成分,词根或类后缀——成语中的不自由构词语素,这在组词功能和句法位置上语法化的表现。
  四、总结
  “机”的语义引申方式为辐射状,在隐身过程中,“机”由表具体事物的概念域,引申为属性域,还映射到关系域,语义由实渐虚;在句法功能上也有可单独作句子成分到自有构词语素,再发展到类后缀,是语义虚化在句法功能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远流字典》[M]: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
  [2]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1期
其他文献
我很荣幸应邀参加“纪念中国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发展60年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用八个字总结一下我的感受:贡献、情怀、传承、希望。在我国化肥短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