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与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他提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人类具有八项彼此独立的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人的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由脑生理为基础,是先天具备的;我们不能将某种或几种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要对这多种智能给予同等的关注。(2)智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3)尽管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能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对待个别差异。(4)把智能看做是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5)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开发。
二、数控实训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论提示我们,人的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不同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总体上比普通高校学生逊色,但在运动智能方面却比较突出,即动手技能的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因此,高职教育首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多种才能,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
数控实训课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实训、实践课程。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本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数控加工中心和电加工等机床的操作能力,能独立按照零件图纸要求编写加工工艺卡和加工程序清单,并能操作机床加工出零件实物。
1.编写口诀、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符号、图形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在数控加工实训中对于有些操作、知识点为方便记忆,编写出一系列的口诀。例如,数车编程中,学生容易混淆G02和G03指令,原因在于:(1)常用的数控车床有的是前刀架式,有的是后刀架式;(2)G02的定义是顺时针圆弧插补,G03的定义是逆时针圆弧插补;(3)走刀路线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为方便记忆可以编写口诀:不管前、后刀架,不理顺、逆时针;从右到左走刀,内凹圆弧用G02外凸圆弧用G03;从左到右走刀,内凹圆弧用G03外凸圆弧用G02。再如,数铣加工操作中,几种情况下,机床要“回零”,编写出口诀,学生熟记之后就可以避免忘记“回零”而出现误操作事故。
语言智能在教学中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数控加工工艺卡是数控加工特有的文字语言;数控程序编制中常用的ISO标准G代码、3B、4B代码以及使用这些代码编写出来的数控程序是符号语言;而数控车、铣和电加工的加工走刀路线图是图形语言。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这几种语言智能。例如采用数控铣床在铝合金材料上加工模具型腔这么一个教学项目。该项目可分解成三大任务:(1)数控加工工艺编制;(2)手工编写数控程序;(3)零件加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成员围绕该项目的子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确定有关内容,拟定具体计划,拿出完整实施方案。课堂讨论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教师要精心准备和安排问题。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须注意:(1)教师要保持必要的缄默;(2)教师应该真正认真地听学生的发言,避免走过场;(3)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对整个课堂讨论全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什么时间段应该进行哪一步一定要心中有数;(4)教师要适时总结,讨论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第三,要发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使学生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愿意主动表达个人看法、接受他人观点。
2.实施科学策略,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发展
在数控编程加工实训教学中,实施如下一些策略可以开发并增强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第一,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对数控铣削加工试切法对刀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讲解、演示工件坐标系原点在工件上表面的对称中心时,所采用的“分中”试切对刀法——横向(X轴方向)、纵向(Y轴方向)和竖向(Z轴方向)分别试切对刀即可建立工件坐标系原点。当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最常用、最基本的试切对刀法之后,教师可以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果工件坐标系的X轴和Y轴零点交点不在工件对称中心,而是在工件的左下边角点时,如何实现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第二,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加工操作来演示他们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过程。例如,在数控铣削加工中,顺铣和逆铣是重要的概念,它们的原始定义较难掌握。教师可以提供一张有外轮廓和内轮廓加工要求的图纸给学生,要求学生编程、操作机床加工外轮廓和内轮廓(要求都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走刀路线)。让学生解释、演示内外轮廓的加工分别实现了逆铣还是顺铣效果。
第三,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修正、完善自己所提出的观点。例如,针对“零件外轮廓的数控铣削加工进、退刀方式”在没有足够全面的各种类型外轮廓零件图纸情况下,学生难以想象出各种不同的进、退刀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具有直线和各种非直线形状的外轮廓的零件图纸,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第四,为学生提供观察和调查的机会。在分组进行数控机床实操时,首先操作机床的是积极性高、学习领悟快的学生,操作时始终允许其他学生在身边,适时提醒,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紧张和实操不熟练产生误操作。同时也为即将进行实操的其他组员提供一个很好的观察学习的机会,增加对机床的感性认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3.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运动智能
运动智能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的运动智能的发展。
在数控实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学生接触机床时间越少他们的畏惧心理越强,从而导致误操作造成机床和刀具损坏的机会越大。因此,在学生实际操作前,教师应系统操作示范一遍,并讲解在实际加工中的一些技能技 巧。在学生分组操作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解决。教师要及时而广泛地对学生的操作、作品予以观察与评价。对学生的加工作品,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对出现的问题做详细说明,避免今后再错。
4.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人际关系智能,也称交流能力,主要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
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50个学生的班、使用5台机床为例。具体做法是在教师讲解基本工艺、编程知识、机床基本操作和对刀操作之后,对学生进行初步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15人,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第二层次的学生15人,理论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第三层次的学生20人,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差。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平均分配在每台机床的三个小组中。每台机床的第一小组编制好程序之后先上机操作;第二小组先看图分析加工工艺后编制程序,然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程序校验完成仿真加工;第三小组,先看图分析零件加工工艺,选择加工刀具和切削用量。每个小组组员要积极沟通、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在完成各自小组的任务之后形成讨论稿,接着换岗位由第一小组到第三小组、第三小组到第二小组、第二小组到第一小组。当每台机床的三个小组都完成同一个任务之后,教师要集中全班学生针对每个小组形成的讨论稿进行总结,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发言。通过组内讨论、全班的总结讨论、发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智能。
三、结语
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运用于数控实训教学实践,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其一是因教“材”内容不同而确定教学方法,任何一个知识点或一项技能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阐述和表现;其二是因人“才”(学生)的差异而确定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智能差异,给予相应的、不同的深度、广度的教育。第二方面我们称之为因“智”施教,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要因“智”施教,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人人能成才的学生观和因“智”施教的教学观提供理论依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学会多元智能的教学艺术,从而提升“因材施教”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他提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人类具有八项彼此独立的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智能等八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人的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由脑生理为基础,是先天具备的;我们不能将某种或几种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要对这多种智能给予同等的关注。(2)智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各不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3)尽管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能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对待个别差异。(4)把智能看做是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5)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开发。
二、数控实训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论提示我们,人的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不同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总体上比普通高校学生逊色,但在运动智能方面却比较突出,即动手技能的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因此,高职教育首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多种才能,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
数控实训课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实训、实践课程。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通过本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或数控加工中心和电加工等机床的操作能力,能独立按照零件图纸要求编写加工工艺卡和加工程序清单,并能操作机床加工出零件实物。
1.编写口诀、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符号、图形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在数控加工实训中对于有些操作、知识点为方便记忆,编写出一系列的口诀。例如,数车编程中,学生容易混淆G02和G03指令,原因在于:(1)常用的数控车床有的是前刀架式,有的是后刀架式;(2)G02的定义是顺时针圆弧插补,G03的定义是逆时针圆弧插补;(3)走刀路线可以从左到右也可以从右到左。为方便记忆可以编写口诀:不管前、后刀架,不理顺、逆时针;从右到左走刀,内凹圆弧用G02外凸圆弧用G03;从左到右走刀,内凹圆弧用G03外凸圆弧用G02。再如,数铣加工操作中,几种情况下,机床要“回零”,编写出口诀,学生熟记之后就可以避免忘记“回零”而出现误操作事故。
语言智能在教学中按不同的表达形式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数控加工工艺卡是数控加工特有的文字语言;数控程序编制中常用的ISO标准G代码、3B、4B代码以及使用这些代码编写出来的数控程序是符号语言;而数控车、铣和电加工的加工走刀路线图是图形语言。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这几种语言智能。例如采用数控铣床在铝合金材料上加工模具型腔这么一个教学项目。该项目可分解成三大任务:(1)数控加工工艺编制;(2)手工编写数控程序;(3)零件加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成员围绕该项目的子任务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确定有关内容,拟定具体计划,拿出完整实施方案。课堂讨论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教师要精心准备和安排问题。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须注意:(1)教师要保持必要的缄默;(2)教师应该真正认真地听学生的发言,避免走过场;(3)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对整个课堂讨论全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什么时间段应该进行哪一步一定要心中有数;(4)教师要适时总结,讨论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第三,要发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使学生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愿意主动表达个人看法、接受他人观点。
2.实施科学策略,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发展
在数控编程加工实训教学中,实施如下一些策略可以开发并增强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第一,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对数控铣削加工试切法对刀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讲解、演示工件坐标系原点在工件上表面的对称中心时,所采用的“分中”试切对刀法——横向(X轴方向)、纵向(Y轴方向)和竖向(Z轴方向)分别试切对刀即可建立工件坐标系原点。当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最常用、最基本的试切对刀法之后,教师可以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果工件坐标系的X轴和Y轴零点交点不在工件对称中心,而是在工件的左下边角点时,如何实现工件坐标系的建立?
第二,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加工操作来演示他们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过程。例如,在数控铣削加工中,顺铣和逆铣是重要的概念,它们的原始定义较难掌握。教师可以提供一张有外轮廓和内轮廓加工要求的图纸给学生,要求学生编程、操作机床加工外轮廓和内轮廓(要求都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走刀路线)。让学生解释、演示内外轮廓的加工分别实现了逆铣还是顺铣效果。
第三,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学生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修正、完善自己所提出的观点。例如,针对“零件外轮廓的数控铣削加工进、退刀方式”在没有足够全面的各种类型外轮廓零件图纸情况下,学生难以想象出各种不同的进、退刀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具有直线和各种非直线形状的外轮廓的零件图纸,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第四,为学生提供观察和调查的机会。在分组进行数控机床实操时,首先操作机床的是积极性高、学习领悟快的学生,操作时始终允许其他学生在身边,适时提醒,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紧张和实操不熟练产生误操作。同时也为即将进行实操的其他组员提供一个很好的观察学习的机会,增加对机床的感性认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3.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运动智能
运动智能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的运动智能的发展。
在数控实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学生接触机床时间越少他们的畏惧心理越强,从而导致误操作造成机床和刀具损坏的机会越大。因此,在学生实际操作前,教师应系统操作示范一遍,并讲解在实际加工中的一些技能技 巧。在学生分组操作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集体讲解解决。教师要及时而广泛地对学生的操作、作品予以观察与评价。对学生的加工作品,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对出现的问题做详细说明,避免今后再错。
4.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人际关系智能,也称交流能力,主要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
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50个学生的班、使用5台机床为例。具体做法是在教师讲解基本工艺、编程知识、机床基本操作和对刀操作之后,对学生进行初步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15人,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第二层次的学生15人,理论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第三层次的学生20人,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差。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平均分配在每台机床的三个小组中。每台机床的第一小组编制好程序之后先上机操作;第二小组先看图分析加工工艺后编制程序,然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程序校验完成仿真加工;第三小组,先看图分析零件加工工艺,选择加工刀具和切削用量。每个小组组员要积极沟通、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在完成各自小组的任务之后形成讨论稿,接着换岗位由第一小组到第三小组、第三小组到第二小组、第二小组到第一小组。当每台机床的三个小组都完成同一个任务之后,教师要集中全班学生针对每个小组形成的讨论稿进行总结,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发言。通过组内讨论、全班的总结讨论、发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智能。
三、结语
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运用于数控实训教学实践,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其一是因教“材”内容不同而确定教学方法,任何一个知识点或一项技能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阐述和表现;其二是因人“才”(学生)的差异而确定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智能差异,给予相应的、不同的深度、广度的教育。第二方面我们称之为因“智”施教,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要因“智”施教,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人人能成才的学生观和因“智”施教的教学观提供理论依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学会多元智能的教学艺术,从而提升“因材施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