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阳光的日子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四五岁上,家还住在老村东边的三间小土屋里。那土屋很矮,颜色也很暗,总黑黑着,屋里屋外都是那个样子。院墙也是土的,院口上,立着一扇老吱吱哑哑响的木头大门。门里,长着一棵老树,紧挨着墙头,一到夏天,那树上的黑皮上就爬满了毛毛虫,有时候一条条的,有时那一条条的又凑在一起,显着亲热一样,凑成一层层一堆堆的,看得人脑皮上的头发都要立起来,急急地躲开了。那时的院墙也不高,我趴在墙头上,还能看见墙外河沟里扭着屁股的鸭子。那鸭子是别人家的,我家是从来不养鸭子的。父亲不喜欢它们,总说鸭子太脏,吃得饱了,就把屎走到哪拉到哪儿,人下个脚,都得揣着小心。父亲的鞋边一直是白白的,不沾着一点的泥。那恼人的鸭子屎,父亲更是不喜欢的了。院里只孤孤单单地跑着小鸡,顶多,还有一只猫或一只狗。
  在那个屋住的时候,二姐都还没有出嫁,十几口人,在两间卧室一间厨房里,总是显得很拥挤。我来来回回屋里屋外的跑,身子总是会撞到别人。就是吃饭,手也老会碰落旁人的筷子。可碰落了,他们也不敢对我瞪眼睛。我挨着母亲,有一半的身子靠在母亲的膝上。母亲有时用筷子夹菜,都要绕过我的头。我很不得劲,母亲也应该很不得劲。可母亲不说,还总要隔一小会,就往她的怀里再拉拉我。
  我其实是喜欢这种拥挤的,人多的时候,或坐在一起吃饭,或躺倒在一起说话、睡觉,我都会很欢喜。只是在西屋住的姐姐们总是不喜欢我,一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们就早早地把那很紧的屋门关上,我敲门,她们是一定不开的,我只有使劲地用身体去撞,去顶,可还是不会开。喊了母亲,母亲也不帮我,也招呼着我快回到她那里去。姐姐们在门那边叽叽喳喳的说话,还会笑,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笑些什么。我又气又急,却什么也听不清。
  有一年夏天,父亲忽然在院子里拉开了架势编笆,说是第二年要盖新房子用。那笆编时,先把粗一些的柳棍一根根地戳进地里,那柳棍比父亲还要高,溜直的一排。之后父亲把那些细柳条像编辫子一样,在那些的柳棍里绕来绕去,一行行地走,柳条头接着柳条梢,一处都不走空。有些不容易绕的地方,父亲还要抿着嘴,或呲着牙,才能把那个辫花绕好。一天,或者两天,很大的一片笆就出来了。那笆片子平平的,绿绿的,透着一股好闻的树皮浆子味道。
  也就在父亲编笆那次,我挨了父亲的打。父亲一般是不打我的,母亲说,那次真的是我惹急了他。父亲先还用小柳条,看我哭缠个没完,就用了巴掌。我当时一定是怕了的,母亲去抱我时,我顺势就趴在了母亲的怀里,很大声音地哭。母亲嘴里一边嘶嘶啦啦地吸气,一边摸着我说,哎呀哎呀,还哭还哭,看屁股都打糊了。之后有姐姐过来,也大惊小怪地说,真打
  糊了,真打糊了。我氣恼着她们这么说,可又真害怕着,不知屁股是不是真的糊了。我想起米饭糊了的样子,想起母亲煮猪食时,锅被烧糊的样子,心惊得不行,却又不好说,连哭都没了劲,都犹犹豫豫起来。过了一会,趁别人不注意,我拿了姐姐梳头时的小镜子,跑到黑乎乎的仓房,把裤子脱下一块,照自己的屁股。那镜子又总是不称心我,总是看得不真切,我换了很多个姿势,也自是没看见被打糊的地方。听见有人在仓房外面走,便又忙提了裤子,慌着跑出去了。之后好几天,我都不亲近父亲,父亲笑着叫我,我也不过去他那。
  也就是那年冬天傍年根时,我的一个表哥从外面回来,跟父亲说,他整个冬天,都跟别人在一个叫哈尔滨的城市倒卖鱼了。哈尔滨那可真冷,到处都是冰冰。鼻涕流下来,擦得慢了,都能戳在嘴唇上。他回来的时候,穿着绿色的军大衣,带着绿色的栽绒帽子,像电影里的解放军一样。我那表哥本就长得端正,说话的时候,一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像被一个看不见的线头拽上去的一样。而且还会吐烟圈,哥哥姐姐们围着他听他说话,都兴奋得不行,就像围着一个大英雄。表哥给我带回来一摞画片,八张又或者是十二张,每张画片上都有一个女人,黑乌乌的眼睛,老长老长的睫毛,鼻子上还带着像星星一样的亮东西,连肚脐上都是。身上的衣服很少,肩上和腰上,都露出很多的肉。几个姐姐拿过去看,看了一眼,都哎呀哎呀地惊奇。惊奇过了,很不屑地把画片还给我,冲那画片翻眼睛,说,这都啥东西么,这么难看。停了一停,却又忍不住拿回去,一张一张细细地翻。还指着那鼻子上的亮东西说,这不疼吗,这怎么能不疼么!指指戳
  戳了半天,最后把画片又都还给了我。我自是宝贝得不行,把它们放在炕上,又或摆到窗台上,来来回回,总是不能安稳。
  又过了几天,一个跟父亲很熟的孙姓男人,从我家的后墙上跳过来,在胡同里把步子迈得老长地往我家屋里走。当时屋里的炕上正剁馅包饺子,细细的酸菜沫泡在水里,铁罩淋伸在里面,一下下地往外捞。那孙姓男人说话声音很大,嗓子像得过气管炎似的,一喘气一说话,嗓子眼里就嘶拉嘶拉地响。那男人进了屋便喘着嘶拉嘶拉的声音说,我借来战友的照相机了,刚给后院殷书记家照了像,二叔,那男人管父亲叫二叔,他说,二叔,你家也照一张吧,照个全家的,挂在镜子里,多好!这自然是好事,父亲也高兴,当即叫了家人快换些整洁的衣服,到外面照相。
  我和六姐是穿着小碎花棉袄照的,头上梳着好看的歪歪桃,新洗了脸,甚至把手背上的黑皴也使劲搓了搓。洗手的时候,六姐跟我说,她一会照相的时候,她要歪着头照,她说她看过别人歪着头的照片,可好看了。说完,她还给我示范了一下,对我说,你也歪着头吧,准好看!我相信六姐的话,想着一会照相的时候,我一定要歪着脑袋。临去院里的时候,我把表哥送我的美人卡片也抓在手里,想着,那漂亮的东西,也跟我一起照相,该是多好的么!只是那天的院里真是太冷了,家里人多,有坐着的,有站着的,姿势摆来摆去,总是不行。到最后我捏卡片的手都快冻得僵了,被母亲喝令着,只好把那东西又放回到屋里。最后要歪头照相的事,也被那画片搅得忘记了。
  十几天后,那照片被拿了回来。上面的人是黑白的,连四姐扎的花头巾,都没一点的颜色。且个个人都被风吹得没了样子,额上的头发胡乱地飞着,肩也缩缩着,一看就冻得狠了。我和六姐是站在母亲旁边的,我两手很用力地藏在衣服里,眉毛也很使劲地往一起扯弄,眼睛怒怒着,一副恶狠狠的样子。我想,我当时一定是冷得咬着牙,或是抖颤得不行了,才会那个样子的,否则,照相是那么美好的事,怎么会出现那个要拼命的表情呢?六姐虽然没怒着,却也比我好不到哪去。她整个的身子,都向外歪着,头发直直地立了起来,受了惊吓一般,脑瓜顶上的歪歪桃都被遮得没了影子。六姐有些沮丧,又有些堵着气似的说,下次照相,她还歪着头照,不信还会歪成这样子。我笑得不行,并很是庆幸自己当时忘了歪头的事,不然,也要跟六姐一样叹气了。   盖新房那年,正赶上老河套出鱼。那时天还挺热,母亲套着毛驴车,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去的,反正我看着她回来时,已经是中午了。我穿着小背心,小短裤,光着脚丫坐在院墙上,老远的,我就看见母亲赶着毛驴车,从村东头老薛家房前的大土坡上下来了。我一边冲院里哇哇地叫着,妈回来了,妈回来了!一边快速地溜下墙去,可着劲地跑着去迎母亲。母亲的车上被席糜茓子围着,两个高或又两个半那么高,里面装满了白白的小鱼票子,小小的,细细的,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只是一动都不动,全惨白着颜色,散发着一股热热的腥臭味。我盯着那些小鱼看,眼睛使劲地睁着,又眯起来,可还是被那些小白鱼晃得花了。我是头一次看见那么多的小鱼,我几乎不相信,这些小鱼会都是我家的。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家一到做饭的时候,就会从房子里飘出来一股煎鱼味,那味道臭臭的,又香香的,很古怪,也很诱人。街上很多玩耍的孩子,都伸长了脖子往我家里瞄眼睛。盖新房时,家里经常有很多人做事,或木匠,或挑土的或垛墙的,总是要在吃饭的时候走过来很多人。他们总是一到院门口的时候,就使劲地吸着鼻子,很大声地说,哎呀好香呢,有煎鱼呢!又煎鱼啦!他们嘻嘻哈哈馋鱼的样子很是让我生气,因为这些人要天天吃,那小鱼不用我去瞅,也知道是一定越来越少了。母亲开始不舍得自家人吃了,那些吃饭的外人一走,那鱼干便被母亲连同盘子一起端走了。我们这些不干活的小孩子,更是没了希望。可我被那香味诱惑得实在不行,趁着厨房没人的时候,偷偷地溜到碗橱子边上,很小的声音拉开门,找着橱子里那个装鱼干的盘子,瞄准了一条大的攥在手里,翘着脚跑到后墙或院外的木门后面去,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里咬。
  冬天,一只老母鸡得了病,又或是别的什么,反正被母亲用菜刀砍了脖子,扔到院子里去了。中午的时候,那鸡肉便在案板上被剁得碎了,连骨头都碎得不见了踪影,跟咸菜丁一起,放在大锅里炖了。母亲叫它鸡渣咸菜。那鸡渣咸菜上一次大桌后,剩下的,便被母亲留下来,给父亲做了小灶。冬天的泥火盆就放在一进屋的炕沿边上,一早一晚的,盆里总是会扒满了红堂堂的火炭,旺旺的,却又不燃起来。母亲把盛鸡渣咸菜的盘子就坐在那火炭上,只一会,那盘子周遭的汤便吱吱啦啦的开始响了。
  我就守在那火盆边上。离火盆不远的大桌上,哥姐们的筷子都在夹大桌碗里的菜。那菜里,只有白菜和土豆,偶尔的,或多出一条两条的粉丝出来。她们招呼我,过来吃饭,快点,过来吃饭!我才不会过去,我守着火盆,听不见一样。两只手抄在身后,连看都不看她们一眼,我在等着父亲。父亲却是磨蹭的,或在慢慢悠悠地洗手,或是擦着盅子要烫壶酒喝,那走走停停的步子,一点都不懂我的焦急。
  大桌上,姐姐们吃菜的声音越来越响,忽然,就有一个很惊讶的声音说,哎呀,我怎么吃了一块肉么,哎呀哎呀,我真是吃了一块肉呢!这菜碗里,竟然是有肉的哦!我自是没防备,听了这话,忙拿了眼睛去看,那个说话的姐姐便故意地把腮帮子鼓起来,嘴巴闭得严严的,眉毛却挑得很高,好像那肉都香到眉毛上去了一样。我一下就猜出她们是骗我的,连那眉毛的样子,都带出了撒谎样儿,我才不去信呢。于是我重新收回眼神,继续等着父亲。
  姐姐们一定是不甘心的,她们把头低下去,嘀嘀咕咕地说话,甚至还忍不住地偷笑一两声出来。我拿眼角瞄着她们,我知道她们一定还会耍出花样来的。还真就是这样的,只一会,一个姐姐便又不小心“夹”到肉了,却又不想吃,非要送给别人。别人却偏偏地要谦虚,怎么都不接下,那“肉”便被筷子捉着,在桌上推来推去的,架势就像真的一般。
  说实话,如果不是母亲冲我眨眼睛,我几乎就要动心了。她们的样子真是太真了,虽然那筷子上一点红肉的痕迹都没有,但或许就是块白肉呢,我忍不住地想。我开始犹犹豫豫了,我真的有些相信了。
  父亲终于是上炕了。我长长地松了口气,接过母亲递给我的饭碗,紧挨着父亲的身边坐下。父亲冲我笑笑,拿筷子在火盆的盘子里扒了扒,挑出几块稍大的鸡肉来,先夹到我的碗里。对我说,吃吧,老丫头,吃吧!我倒一下子害起羞来,低着头,不去吃那肉,只使劲地往嘴里扒饭。父亲或喝几盅酒,又或不喝,饭里泡了米汤,吃得呼呼噜噜的响。有时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也把饭
  泡了米汤,也呼呼噜噜地吃。
  姐姐们对我的样子却是生了讨厌的,她们把嘴角翘起来,又不看着我,说,那小孩子咋那么馋么,哎呀,那小孩子可真是太馋了哈!她们都懒得叫我的名字了,只说,那小孩子,那小孩子。她们说,我小的時候,可不是那样的,我们小的时候,可都不是那样子的。只有那个小孩子,才馋得这么不像样子。说到最后,她们似乎都有些生气了,好像我的馋,对她们的小时候都有了伤害似的。母亲在一边的时候,我会跟她们顶嘴,晃着脑袋,偏笑着气她们,说,管不着,我愿意,我愿意!若是母亲不在,我便不搭话,随她们怎么说,反正她们说的是那孩子,又不是我,我只假装听不见。
  但有时还是要不得已面对的。比如,我要她们拿给我什么东西,或让她们帮我开西屋那关紧的门,她们都要在应之前,悄着声反复问我,那你说,你还馋不,还馋不?我虽然恼怒,可没有一点办法,脸臊得出着火,可还得一定答着她们的。赶上哪个姐多事,更要多说出一些话来,做小检讨和小保证。说出哪个哪个,不该我吃的东西,我就是不能吃,爸妈给了都不能要,要了就真是太馋了。以后我一定要改,一定再不的了。直到说得她们满意了,也瞧我真是可怜了,才拉倒。
  可她们还是不原谅我,她们给我起了非常不好听的外号,叫小馋馋。她们高兴了,或不高兴了,都过来过去地说,哈,小馋馋,小馋馋!她们可能也知道这样叫我很不过意,所以那声音里,倒多多少少的,竟显出点小亲切来。我自是不愿意,我跟母亲告状,母亲也只是笑笑,有时喊上她们几嗓子,却也不恼怒,我觉得她一点都不在意。
  责任编辑  胡兴尚
其他文献
哈萨克族人的泡泡糖  對旅行者来说,阿勒泰的禾木一向是作为远方而存在的。这座无法脱离神的法则存在的村庄,以惊人的古老形象与神秘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散发着松木清香的木质尖顶小屋,如乐谱般跃动的栅栏,毗连着一座乡村纹理的精神元素,在夜晚与清晨呈现出它的清晰轮廓。直到今天,我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到这座图瓦人村庄时,它带给我的惊讶——  在这里,我看见的是时间与人生的缓慢幽暗,它就像一片从未经
期刊
1  太阳隔着树丛照着水面,湖水镜子一样反射出光亮。老寇把眼睛眯起来,还是看不清鱼竿尽头的情形。美国风景是好,他在心里赞叹一声,这一望无际的湖水,除了偶尔飞过的鸟,没人,就他跟老伴,还有不远处一个老美在写生。蓝天白云,他钓鱼,老伴是赔钓。这一片湖水,浅而不清不混,看似风平浪静,每一个气泡里都藏着鱼的眼睛。当初他一踏上湖边小路,看到水面的瞬间,就认定:这里有鱼。  空气里充盈着淡淡的温暖,无味,却飞
期刊
流星出现的时候  我左手握一根红线  右手拿着绣花针  在流星消失之前  我的红线已穿过了针孔  向流星许个心愿  下世活成你的模样  不争不求不依靠  一個姿势站成永恒  冷暖不惊  绝世而冷艳  独傲山头  静观岁月斑斓  将生命中的年华轻轻弹唱  始终有一个角落  蕴着芬芳  责任编辑 胡兴尚
期刊
即使带上黑呢的毯子帽,他的个头也没有超过一米七,站在一群牛高马大的搬运工面前,他显得单薄瘦小,看上去那个身穿迷彩裤的大块头完全可以用一只手托起装满货物的大箱子,另一只空闲的手顺便把他夹起。  他大步游走在他们中间,不停地用手指指点点,并且快速按动计算机,在一只绿皮子的小本上记下数字:毛巾,牙膏,矿泉水,奶粉,华夫饼干。他在边记下这些名称的时候,顺便清楚记录下它们的型号,规格,毛重,净重,成本价,得
期刊
一記:印象云水  我毕业的时候,工作包分配,我们是被动的。作为外招生,应该可以选择。不过是厂选我们,不是我们选厂。至于云水厂是怎么选中我的?我根本不知道,估计选的是我的工种。我是钳工。我们学校流传着一句话,万能的钳工,伟大的车工,不要脸的铣工,吊儿郎当的电工。其实,钳工是手艺活,全靠一双手。车、铣、刨、磨全都得靠机床。至于电工,是我们最羡慕的工作了。拎着个电工包,哪个车间有事,还得请,才过来接电维
期刊
父亲唱了一山又一山  唱了石头唱河流  唱了花木唱小鸟  他把歌唱得尖亮  他把身子贴在山水石头上  唱了这山唱那山  父亲的歌  唱了一拨又拨  唱了一箩又一箩  父亲的歌  我记住清凌凌的两句  多少人山上山下劳作  多少人田地间种豆又薅草  声调穿过白云  我把歌藏在耳朵里  泪流满面  泪水洒在泥巴里  灑在悬崖上  多少人唱歌又不唱歌  多少人不唱歌又唱歌  父亲不唱歌的时候  我把泪水
期刊
如果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或者说为什么走上写作之路,我会明确地说是因为童年。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散文集)《隐秘的乡村》差不多都是写童年、写出生地的。之前,属于纯粹爱好的阶段,已经写过多次、写废过多次。我手头正在编辑一个写童年的小说集,叫《1976年的广播》,收录了我近年写的 6个中篇 3个短篇,其中就包括这次在《滇池》发表的《不被待见的孩子》。我是上世紀 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应该说距离童年很遥远了
期刊
霍俊明:路人丁你好,每个写诗的人都会为自己寻找一个笔名,或者说这个笔名将会成为他的一个精神代言人或者替身,也是一种“借诗而生”的特殊方式。“路人丁”这个笔名我在网上搜过了一下,居然有好几个。你作为一名 90后在诗歌写作这条道路上确实算名副其实的新人,写作也正处于起步阶段或者黑暗期。那么,还是问一个老问题吧,是什么使得你选择了诗歌?  路人丁: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写诗这条路上仅仅是个初学者,以前断断续续
期刊
近两年来,90后诗歌群体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90后已然成为文坛的新的持续增长点。他们也正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知装置,也正像一场雨正在途中。这既与其整体性的写作面貌和文学观念有关,又离不开各种文学媒介和社交平台的大力推介。尤其对于正在生成、分蘖的“90后”诗歌我们能做到的也许更多的就是群体性“展示”。与此同时,我们又应该持有审慎和开放并存的阅读期待,也许文学并不存在什么可供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们谈
期刊
一  众多凡夫俗子都不知道,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灵魂,才是最宝贝的东西。很多人来到世上,带着宝贝却不自知,灵魂多是深埋的,也是昏睡的。有人灵魂昏睡一辈子,即使下一辈子重新投胎,灵魂仍没有醒来。有人是因遭遇某件事、某个东西、某个人,灵魂才被唤醒,醒来的算是有福了。我就是这样。只是,唤醒我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种机缘;不是某种事,而是某种能力。一切,就从这个故事说起吧——我小时候,是典型的“十岁翁”。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