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长风几万里,所到之处草偃灰飞,这说明了风的力度。以此来比拟风气,就是说风气是由风化作用的,风化是教化的浸染,教化是生活的一种形式,以精神修养来显示思想的能力和掌握了系统知识后使表达趋于精练的能力。这是一种精神创作活动,是由连续不断的思想与感情修养所促成的,这种精神陶冶在不自觉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范仲淹题严子陵碑铭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变先生之风。但是风力有强弱之分,正如创造力显现形式是由知识体系构成的,而知识体系在普及的过程中却被泛化了,使得精神的内核贫困化。因为知识受众的普及内容只能是通俗化的,愚钝的脑瓜子是难以领悟微言大义的,满足眼前之需成了通俗化的原因和结果,这就使得思想萌生、发育、成熟的自然过程成了一蹴而就的即兴念头的假象。所以通俗化得之易,失之也易,一切都成了转瞬即逝的浮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为追求绚丽就要猎奇求新,以骇世惊俗来刺激喜新厌旧的趣味,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不断地弃舍不断地更迭,使得品性永远处于无定的模棱两可状态。反映在社会交往中,恶俗成了时尚,调侃掩蔽了真挚真知,道听途说、流言蜚语成了判断的依据,而思想却流失了,因为这种缺少沉淀随处采摘随处丢弃的信息有着异己性。禀赋无主随波逐流造成了思想的荒疏、精神的贫困,常常能见到这种情形,茶余饭后有人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从天文地理到市井轶闻无所不侃,使闻者惊叹之余便成笑料,因为这种杂货铺似的铺排谬讹多多经不起细究。所以如果言说不是为了言说的原因而是为了其本身就成了废话,而卑微细琐的杂呈同样苍白。
那么,我们在杂念纷呈的年代怎样进入澄明之境,怎样摆脱无明的恍惚呢?如果简单地挪用“知识就是力量”的断语就仍然是缺少认识的套语。因为知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的知道,这包含着简单和复杂的含义,就象听说过和理解了的差别,这种知识的程度差别构成了知识认识的基本前提,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与过去时代的联系,使得今日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习俗和成果不至于失去来路而不可理喻,使我们知道如今能衣衫光鲜地坐在那里调侃是由于经过了用树叶 兽皮遮体的进化和从嚎叫到语言生成的转变过程。然而如果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无限量堆积,那么数量上的庞杂并不能增益认识上的深邃,因为存在于知识背后的是彼时面对彼情景时原初的令人惊悸的见识,而此时留存下来的知识却是失去了对应关照的抽象述说。这种境遇的缺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如果要想避免学究似的迂腐,使得知识性的认识不至于沉闷不堪,而是充满活力,知识就不仅是学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思辨的问题,而是面对人生时对宏观历史的感悟。历史与现实在联系与冲突中构成的张力是知识的深层动因,也是消弭时间隔阂的条件,因为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培养和训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扬弃,而不是重复过去的幻想,是确立自身而不是丧失自身,在自我之中把握住的是历史弥久恒远的原因。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建立在此前的基础之上,当受惠于昨日时,今日必须为明日负责。
既然艺术创作属于文化范围,是一种精神活动,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态度应该如何呢?由于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在艺术创作中精神过程飘忽不定的特性,这就为各种托词留下了借口。所以要明白,首先要清楚是非,这种判断必须弃绝感情上的好恶,也必须避免由经验导向的循环论证,因为既然是创作性活动,就没有可比性。从否定出发来确立无可证实的肯定或许更有把握。当今,由于旧秩序的解体,旧的价值观面临着重新审定的形势,支撑和维系艺术创作的精神理念不再是不证自明的了,偶然性的灵感和散漫游移的状态替代了坚定的信念和执拗的感情,这就需要重新选择表现形式,以期新风格的形成。但是任何事物生长和发展的规律表明,世界是统一的,时间是延续的,时空中的万物生长都不可能是心血来潮的或然之举,内在的原因驱策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且事物之间是纵横关联着的,这样融会古今的长期眼光和深刻反省便不能作为技术性的权宜之计了,而是调整粗野本能局限使之抗衡暂时性环境因素的重要条件。艺术表现的自然除了经验遭遇的偶然性,还是一种感悟,一种积极的认知,是在磨合中形成的观念。观念意义虽然产生于客观的启示,但是主观附加的含义使之成为意义。音乐是声音但又不仅是声音的无序拼合,舞蹈是动作也不仅是简单现实动作的挪用,绘画、雕塑的构成也不仅是现实的完全拷贝,这一切对应的是心灵的组织秩序,表达和传递的是情感和意念。对自然现象的猜想形成了意义的释义过程,也构成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感官体认的指归是物我交融的升华,意识的结构关系变为艺术形式,艺术中节奏、韵律和空间构成的意义蕴涵其间,如此,自然的东西就成为精神的东西了。精神塌陷了,艺术也就消亡了。如果说在我们过去习惯的艺术中形式的客观化逐渐沦为技术化,成为抽空精神排除意义思考的单纯的技术技能,那么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并非创作出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在任意的冲动中割裂现实完整性和与客观相对立的危险。训练和适应不仅关系到教养,它也是支撑艺术观念和改变艺术形式的基石和动因,只有在强烈渴求真实可能性的条件下,并且感情的表达寄希望于此的时候,训练自我克制和意志控制力的意义便显示出来了。因为此时他所依托的是理性与感情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以及相关的表现方式。相反的情形则是游离于意义与无意义之间,彷徨失语,最终丧失了表达的时机。
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艺术的表现和表现的发展也难以承受失重的状态,对高贵典雅的崇尚不应该是羞羞答答的事,达到此种境界不仅需要专一不二全身心地投入,而且需要丰富的底蕴,需要有与高贵典雅相伴而来的权威和信仰之间的张力,在此抵牾与抗张中获得的自由便不是胡作非为了,当然在这种艰难的跋涉中会显得孤独,但从隐匿不现的东西中揭示出的丰富性足以满足,通过对过去文明的整理和感悟,才使得可遇不可求的理性之光的眷顾成为可能。
那么,我们在杂念纷呈的年代怎样进入澄明之境,怎样摆脱无明的恍惚呢?如果简单地挪用“知识就是力量”的断语就仍然是缺少认识的套语。因为知识是对过去发生的事的知道,这包含着简单和复杂的含义,就象听说过和理解了的差别,这种知识的程度差别构成了知识认识的基本前提,由此我们可以建立起与过去时代的联系,使得今日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习俗和成果不至于失去来路而不可理喻,使我们知道如今能衣衫光鲜地坐在那里调侃是由于经过了用树叶 兽皮遮体的进化和从嚎叫到语言生成的转变过程。然而如果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无限量堆积,那么数量上的庞杂并不能增益认识上的深邃,因为存在于知识背后的是彼时面对彼情景时原初的令人惊悸的见识,而此时留存下来的知识却是失去了对应关照的抽象述说。这种境遇的缺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如果要想避免学究似的迂腐,使得知识性的认识不至于沉闷不堪,而是充满活力,知识就不仅是学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思辨的问题,而是面对人生时对宏观历史的感悟。历史与现实在联系与冲突中构成的张力是知识的深层动因,也是消弭时间隔阂的条件,因为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培养和训练的适应能力是一种扬弃,而不是重复过去的幻想,是确立自身而不是丧失自身,在自我之中把握住的是历史弥久恒远的原因。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建立在此前的基础之上,当受惠于昨日时,今日必须为明日负责。
既然艺术创作属于文化范围,是一种精神活动,那么艺术创作中的态度应该如何呢?由于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在艺术创作中精神过程飘忽不定的特性,这就为各种托词留下了借口。所以要明白,首先要清楚是非,这种判断必须弃绝感情上的好恶,也必须避免由经验导向的循环论证,因为既然是创作性活动,就没有可比性。从否定出发来确立无可证实的肯定或许更有把握。当今,由于旧秩序的解体,旧的价值观面临着重新审定的形势,支撑和维系艺术创作的精神理念不再是不证自明的了,偶然性的灵感和散漫游移的状态替代了坚定的信念和执拗的感情,这就需要重新选择表现形式,以期新风格的形成。但是任何事物生长和发展的规律表明,世界是统一的,时间是延续的,时空中的万物生长都不可能是心血来潮的或然之举,内在的原因驱策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且事物之间是纵横关联着的,这样融会古今的长期眼光和深刻反省便不能作为技术性的权宜之计了,而是调整粗野本能局限使之抗衡暂时性环境因素的重要条件。艺术表现的自然除了经验遭遇的偶然性,还是一种感悟,一种积极的认知,是在磨合中形成的观念。观念意义虽然产生于客观的启示,但是主观附加的含义使之成为意义。音乐是声音但又不仅是声音的无序拼合,舞蹈是动作也不仅是简单现实动作的挪用,绘画、雕塑的构成也不仅是现实的完全拷贝,这一切对应的是心灵的组织秩序,表达和传递的是情感和意念。对自然现象的猜想形成了意义的释义过程,也构成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感官体认的指归是物我交融的升华,意识的结构关系变为艺术形式,艺术中节奏、韵律和空间构成的意义蕴涵其间,如此,自然的东西就成为精神的东西了。精神塌陷了,艺术也就消亡了。如果说在我们过去习惯的艺术中形式的客观化逐渐沦为技术化,成为抽空精神排除意义思考的单纯的技术技能,那么现在我们又面临着并非创作出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在任意的冲动中割裂现实完整性和与客观相对立的危险。训练和适应不仅关系到教养,它也是支撑艺术观念和改变艺术形式的基石和动因,只有在强烈渴求真实可能性的条件下,并且感情的表达寄希望于此的时候,训练自我克制和意志控制力的意义便显示出来了。因为此时他所依托的是理性与感情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以及相关的表现方式。相反的情形则是游离于意义与无意义之间,彷徨失语,最终丧失了表达的时机。
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艺术的表现和表现的发展也难以承受失重的状态,对高贵典雅的崇尚不应该是羞羞答答的事,达到此种境界不仅需要专一不二全身心地投入,而且需要丰富的底蕴,需要有与高贵典雅相伴而来的权威和信仰之间的张力,在此抵牾与抗张中获得的自由便不是胡作非为了,当然在这种艰难的跋涉中会显得孤独,但从隐匿不现的东西中揭示出的丰富性足以满足,通过对过去文明的整理和感悟,才使得可遇不可求的理性之光的眷顾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