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的比较教学法——以中学古典诗词为例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历史,古典诗词所具有的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等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目标概述中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单列.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背负着传承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延续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
其他文献
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
新近读到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关于《孔子的生平及其成就》中,把孔子55岁辞官带着学生到列国去推行仁政、德政主张的历程称之为“周游”。这个说法实际上承袭了历史的一个盲点,以讹传讹,以至于今。如果持此说教育青年学生,将流毒甚广,不可不正本清源。  持“孔子周游”说的,屡见书卷报端。比如:  1.胡适在1912年2月以《孔子》为题,在《第一章 孔子略传》中说:“后来因为他(孔子——引者注)
审视当下我国中等教育阶段之现状,不难发现,那种单一的目标追求和考核指标所导致的局面还是没有大的改观。整个中学阶段,包括高职高专,要么是分数,要么是实用技能,成了衡量、评判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尺,也被学生自己认同为阶段性成效的检测手段。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实用技能,实际上都成为了其未来人生的一种导向。教育家所提倡的“以育人为中心”的全面教育观,以及在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种种努力似乎已
如今.在高中理科班级教学中,语文学科受到学生的轻视甚至是漠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有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在其他学科老师的“